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什麼單單留了一個小小的衛國呢?

西紅柿炒番茄更配喲


說到這個問題,還是要簡單說一下衛國的歷史淵源。

衛國的國君,是西周分封的王族諸侯,姬姓,第一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衛康叔,但是其國民卻是殷商遺民。到戰國末期,衛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都城濮陽以及周圍地區已經被秦設置為東郡。殘存的衛國政權,被遷徙到了黃河北岸的野王城。

秦統一中國之後,將衛國國君的爵位定為“君”,在當時的實際意義,僅僅是保留了姬姓國君的社稷祭祀權。直到秦二世時期,衛國國君才被廢為庶人。如果以政權生命的延續計算,衛國就存在了900年,歷經44代國君,是古今中外血統傳承最長的政權了。

那麼,對於這麼一個小小的政權,秦統一中國之後,為何要保留它的諸侯地位呢?

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直接的史料記載其原因,但分析當時的實際情形,很有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綜合的結果,分別為:

  • 其一,秦國有意為姬姓保留一個祭祀平臺,以表示對周王室的一種尊重。
  • 其二,衛國出了兩個對秦國有突出貢獻的大政治家,一個是商鞅,一個是呂不韋,秦帝國因此感念衛國,所以保留了衛國的諸侯名義。

但是,從實際層面上來看,這種名義諸侯的存在,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積翠古亭


事實上早在淪為魏國附庸時,衛國就名存實亡了,只是一個封君。一般認為衛國存活到公元前209年,突然秦二世想起來了,才取消。然後人們就猜測,是不是秦始皇感念出身衛國的呂不韋或者別的什麼人……還是在阿房宮太忙了忘了這茬?後來漢朝還找了衛國的後人奉祀周室,難道秦也想?

但是,還有一種可能:所謂衛國存活到公元前209年這件事,根本就是錯的!

日本史學家平勢隆郎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參考:

立年改元:例如某國君在六月死了,新君繼位,那麼紀年上六月是前國君某某年六月,而七月就變成了新君元年七月。逾年改元:在前例中,則七月、八月依然紀年為前君某某年七月、八月,直到次年才改成新君元年。

周振鶴:〈評日本學者平勢隆郎所著《新編史記東周年表》〉,《中國史研究動態》 ,1996年05期


代牧益州閻文平


衛國,是姬姓諸侯國,康叔是第一代國君,秦始皇滅六國,衛國沒有被滅,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還將衛國國君廢掉,貶為庶民,至此衛國滅亡。

一、其實衛國早就被滅,秦二世只是廢了衛王。公元前254年魏取秦的陶郡時,順便把附屬秦國的衛國也滅掉了,只是還給衛國留了一個名義,只是魏國的小封君而已,衛國至此最多是“名存”罷了,秦二世只是廢了這個名義。



二、衛國為了生存一直自貶身份,依附強國。在被魏國滅之前就自貶為君了,在原來成侯時期,因國勢不如諸侯,於是自貶為侯。秦始皇可能看其太弱小不忍心滅衛國。

三、秦始皇並不是一個無目的的暴君,不輕易感情用事。


四、衛國一直依附秦國,在以前幫助過秦國,差不多是秦國的附屬國,兩國關係一直不錯。

五、商鞅、呂不韋這兩個對秦國有大功的人都是衛國人,秦始皇有可能心存感激,不忍滅衛。


司馬長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服六國,統一中國,創立帝制,當上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是在當時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被秦始皇消滅了。有一個小國碩果僅存,並沒有被徹底的從地圖上抹去。這個國家還有自己的君主,並且保留了宗廟祭祀。

這個神奇的國家就是衛國,一個戰國時代的小國,小到只有作為大國的附屬才能生存的小國。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先是作為魏國的附屬,秦滅魏後又作為秦國的附屬,卻要比戰國六雄都要活的長久。

以秦始皇的雄心壯志為什麼滅了六國後,會把這樣一個小國留存下來?難道是因為始皇帝不想打仗了嗎?不是,秦滅六國後,始皇帝又開始了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的征程,而衛國本來就已經是沒有任何戰鬥力了,所以,在這一點上是不存在的。

那又是為什麼呢?

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就是秦國崛起的大功臣,一個叫公孫鞅的人。什麼,公孫鞅你不熟悉?那麼換一種叫法,叫商鞅,這下總該如雷貫耳,人人皆知了吧。

商鞅原本是衛國人,而且是衛國國君的後代。有一種說法是國君的兒子稱為公子,國君的孫子稱為公孫,商鞅當時被叫做公孫鞅很可能就是當時衛國君主的直系孫子。後來,公孫鞅由於幫助秦國收復了河西之地,因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這才稱之為商鞅。

然而,商鞅對於秦國真正的貢獻在於他在秦國進行變法,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並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為秦國立下了不世功勳,這一切都是秦國興起的根本,為以後秦國統一中華打下了基礎。

但是商鞅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秦國是有很大的阻力的。特別是遭到了一些舊貴族和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他們想盡各種辦法阻止新法令的實行。而商鞅也絕不服軟,以鐵血手段進行回應。他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七百名囚犯,河水因之變紅,岸邊哭嚎震天。矛盾在激烈的時候甚至連國君的弟弟,儲君的老師,贏虔的鼻子也割了。這自然是同舊貴族們結下了血海深仇了。

當變法的堅定支持者嬴駟死後,繼承者秦惠王終於在舊貴族的強烈要求下把商鞅給車裂了。

秦惠王雖然殺了商鞅,但是在內心對商鞅的做法還是贊同的。所以保留了變法的內容,對於新法並沒有廢除。後來秦國的歷代國君在這一點上都是看法一致的。

對於商鞅只是當時的局勢不得不這麼去做,不殺商鞅,新法施行的阻力會更大,鬧不好,秦國宗族內部就要分裂。所以,商鞅的死是對秦國內部矛盾的一個緩衝。

正是因為如此,在秦國的歷代國君心裡,對商鞅似乎總有一點愧疚感。所以在對待商鞅母國-衛國的政策上歷代秦國國君都顯得比較溫和。甚至到了秦王政這一代,在大軍一掃六合的情況下仍然保住了衛國的宗祀。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顧及到了秦國和商鞅之間的淵源。

但是,秦始皇的這種做法並沒有被他的兒子胡亥所認同。在秦二世胡亥統治時期的公元前209年,衛國的君主被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的滅亡了。當然,兩年後,秦王朝自己也被楚軍滅了宗祀。

秦二世不僅葬送了江山還把自己搭了進去

秦始皇雄才大略,胸襟寬廣所以能建立不世功業,而二世胡亥目光短淺,心胸狹隘則葬送了祖輩打下的江山。


歷史麻辣鍋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是因為衛國你當自己是根蔥,實際上它連根從都不算,別自作多情,讓秦始皇出手,他根本不屑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衛國是周朝的時候,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也曾強盛過,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跟周王室一樣衰弱,唄周邊的諸侯國蠶食,最後更是被魏國吞併,成為魏國的附庸,衛國實際上是名存實亡,不再是諸侯國。

在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秦國滅魏國,並將所謂的“衛國”併入東郡,把衛君遷到了東野,成了一個空有爵位的富家翁。而到了秦二世胡亥的時候,直接將衛君貶為庶人,衛國才徹底得滅亡。

秦始皇統一六國,單單留下一個衛國,是因為此時的衛國空有其名,滅他就是一句話的事,秦始皇可能都忘記了他的存在,要怪就怪他自己沒有存在感了。


密探零零發


看了這個題目我想很多人一定會有這樣的回答:

第一個:因為商鞅和呂不韋是衛國人。大家知道,要是沒有商鞅秦國只是一個西垂小國,差點被魏國滅了,要不是商鞅協助秦孝公進行改革,使得秦國強大起來,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就。而呂不韋呢,更是秦國的大功臣,在他輔佐年幼的秦始皇時,更是逐漸蠶食六國,並發展經濟、軍事使得秦國有了一統天下的真正實力。所以很人救認為是秦始皇為了報恩而留下衛國。

第二個:有人會說因為衛國太小,濮陽太偏,秦始皇忘記掉了,這完全的扯淡。濮陽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怎麼可能忘記,就是秦始皇忘記了,他的大臣呢?不可能都忘記吧

第三個:認為衛國太小沒有威脅而且衛國已經名存實亡,秦始皇那樣的雄才大略,統一年號,廢分封立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等等,他怎麼可能放過衛國。

所以我認為那些答案都存在問題,那麼到底為什麼留下衛國呢?實際上這個題目有問題,而且嚴重錯誤的。

實際上,衛國在秦始皇完全統一六國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21年前衛國就滅亡了。因為當時各國並非採用同一的歷史時間表,而且各國自己採用自己國家的年紀。後來由於司馬遷編史記的時候,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大量歷史材料缺少,無法準確算出衛國滅亡的時候,而記載是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滅掉,後來隨著考古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衛國實際上早在公元前221年,即衛國衛角君21年的時候衛國被滅。新出土的文物記載:角君21年,秦並六國,立為始皇帝。廢角君為庶人,衛絕祀。


無聊感悟人生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威,重用李斯、尉繚等賢臣,王翦父子、蒙田父子等武將,逐一消滅六國,統一全國。

實際上秦始皇並沒有消滅全部,還是保留了一個小國——衛國。筆者猜測,應該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我國古代魏晉之前,滅亡前朝,一般都會保留前朝一脈,祭祀宗廟。周武王伐紂?留下商朝一脈,建立宋國,箕子建立箕子朝鮮,祭祀商朝宗廟。

衛國雖然國力小,但衛國是周天子姬姓一族。保留衛國祭祀周天子。這樣保留衛國,還可以為自己留下仁義的美名,保留前朝後裔,還能樹立秦國的正統地位。秦始皇的做法是無比正確的。劉邦、項羽打進咸陽,劉邦留下子嬰,獲得漢王劉邦仁義的美名。項羽殺子嬰,留下惡名。楚漢戰爭劉邦笑到了最後。

曹魏禪讓得大位,封漢獻帝為山陰公。司馬炎一統三國,三家歸晉,厚待三國王室。

原因二

衛國的保留,要感謝兩個人,其一是公孫鞅。春秋戰國時,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國君的孫子稱為公孫,說明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親孫子。

大家也許在歷史上沒有聽說過公孫鞅,但商鞅應該是家喻戶曉的。公孫鞅因變法而使秦國國力大增,收復了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公孫鞅因功而封君,因為受封商地,時人稱為商君,公孫鞅改名叫商秧。

商秧變法不畏強權,得罪了國君的弟弟和當朝太子等一干人。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是為秦惠公。秦惠公雖然恨商鞅,但對商鞅變法還是贊同的。秦惠公為了平衡國內矛盾,殺了商鞅,殺人而不廢法。商鞅變法讓秦國成為戰國第一強國,最後統一全國。秦國每一任國君對商鞅有愧疚感。因為這種愧疚感,秦始皇保留了弱小的衛國。



原因三

秦始皇父子能登上秦國國君,都是一個人的功勞,此人就是呂不韋。呂不韋也是衛國人,秦始皇雖然逼呂不韋自盡。但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父子,因此秦始皇對呂不韋是有愧疚感的。因為呂不韋和商鞅兩位牛人,讓衛國保留下來。


愛分享的小兔兔


衛國,周朝諸侯國,姬姓。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衛國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其疆域大致位於黃河以北的河南鶴壁、安陽、濮陽,河北邯鄲和邢臺一部分,山東聊城西部、菏澤北部一帶,從地圖上可以看出,衛國是個四戰之地,周圍強國林立。生存不易。

雖說強國環繞,但是衛國很平靜,立國初期並沒有太多的記載流傳下來,只有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相助,才慢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進入東周時期,衛國由於內亂而衰弱,加上國君衛懿公荒淫無道,最後被狄人所殺,幾乎滅亡,只剩下五千移民,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國才重新建國,從此淪為小國,雖然經過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復,但是已經無力與其他諸侯國抗衡。

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雖然很繞,但是事實如此,而衛國此時的國君不能叫公,只能稱為君,封君是戰國時期諸侯國擁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諸侯,因此其領地也不能稱之為國。

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衛元君為衛君。衛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諸侯國國內擁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諸侯,因此其領地也不能稱之為國。

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衛元君為衛君。衛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諸侯國國內擁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諸侯,因此其領地也不能稱之為國。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衛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平勢隆郎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立年改元:例如某國君在六月死了﹐新君繼位﹐那麼紀年上六月是前國君某某年六月﹐而七月就變成了新君元年七月。逾年改元:在前例中﹐則七月、八月依然紀年為前君某某年七月、八月﹐直到次年才改成新君元年。

雖然衛國已然不能稱之為國,但其封地還在,衛國就這樣苟延殘喘下來,或許是因為商鞅、呂不韋都來自衛國,秦國就沒有滅衛,直到秦國滅六國統一全國也還保留了衛,到了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才正式宣告滅亡。

個人覺得衛國究竟是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時滅亡還是秦二世廢衛君角為庶人時滅亡,關鍵還是看其是否擁有軍隊。若是隻有在封地行駛收取賦稅的權利便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還不如說是秦國某個大臣的封地。若是有軍隊,當然是一個國家。秦尊法制,而秦法制由商鞅所創,大概是秦人感念商鞅之功,對其母國網開一面。當然,在強大的秦國面前,衛國並不能造成任何的威脅。所以不論如何,衛國都有其存在的土壤。


會飛的大當家


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說明問題“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謂的衛國並不構成什麼國,只不過是新統治者取代前代統治者後給前代留個根【繼絕世】,這個做法在中國歷史上傳承了很多年,但只是留個根,可以保存宗廟,祭奠祖宗,不至於絕嗣。不會給你留下具有健全體制的國。當年商湯取代夏桀,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貴族於杞國,以奉祀宗廟祖先。武王伐紂,也給殷商留了根,封微子於宋,後來又封箕子於朝鮮。並且封大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禹的祭祀。 商後裔微子

箕子朝鮮

王莽封孺子嬰為安定公,承繼漢室宗廟。曹丕代漢,封獻帝為山陽公,續宗廟,仍以天子之禮。曹魏滅蜀,劉禪封安樂公,曹奐禪讓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滅東吳後封孫皓為歸命侯。這些基本都是受【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思想的影響。

在以後類似的事情也有很多,金國滅掉北宋,宋徽宗被封為昏德公,後改重昏侯,雖然帶有侮辱的意思,但還是保全了徽欽二宗的姓名和基本的爵位。

秦統一六國,只留下一個名譽上的衛國,是因為衛國乃周宗室姬姓後裔,留下做個樣子,等於不毀前朝宗廟,以塞眾人之口,使天下歸心。衛國和強大沾不上邊,衛國實際上公元前254年,已經被魏國覆亡,是秦國滅掉衛國後,把衛君前往野王縣,保留了衛君的譽,保留周室宗廟。秦想滅他,只是舉手之勞,甚至無需發兵,通知一聲,衛國就只能放棄國號。但秦始皇沒這麼做,秦二世做了,下旨去了衛的國號,衛國君主廢為庶民。


山野論史


衛國是西周時期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其公室為姬姓王族,國民為殷商遺民,國都是商朝舊都朝歌。秦始皇時代衛國早就名存實亡了,只有一縣之地,且國君的爵位是最低的君爵,根本就算不上一個國家。秦始皇不滅衛國的原因如下:

其一,衛國名存實亡,讓其自然滅亡,可彰顯大秦德行。秦統一天下後,不少儒生還是希望嬴政能“舉逸民,興滅國”實行分封制。秦始皇拒絕了分封要求,把快要絕後的衛國保留,衛國有商周屬性,因此可以保存衛國名號,堵住儒生的悠悠眾口!



其二,秦國功臣商君是嬴政的偶像,作為衛鞅粉絲的嬴政希望補償秦國對商君的不公,因此特意保留衛國。衛鞅是衛國公族遠支,算起來也算是衛國國君後裔,他對秦國有再造之恩!


其三,據說秦始皇的王后公孫麗是衛國人,秦軍攻滅衛國後讓公孫麗很傷心,因此嬴政保留了衛國名號,並沒有徹底滅絕衛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