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灭亡后一些汉人不想剪辫子?

东边兵备道





答:此前不久,我同样在悟空问答回答过一个“清朝灭亡以后,全国大部分百姓,为何仍不愿意剪辫子”的问题,把老百姓不愿意剪辫子的原因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五方面:遗忘;奴化;以丑为美;受儒家观念影响;受政局变幻而持观望态度。

今天之所以忍不住旧话重提,再次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原因是:上次提到的“受儒家观念影响”,有些读者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抗议,说满清怎么可以代表儒家立场?它什么时候和儒家观念站一起了?

是这样,儒家观念中不是有“身体发肤为父母之精血”之说吗?

满清入关,老百姓为保留这“父母之精血”,曾誓死不剃头,并因此丢失了千万颗头颅。而等满清灭亡,同样是为保留这“父母之精血”,也出现过一部分人“誓死”不剪辫。不难看出,“不肯剃头”和“不肯剪发”,二者在这一点上的思想内核是一致的,不能把“不肯剪辫”就视为是要为满清尽忠。

另一原因是:看到了某位答主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胡言乱语地说“清朝薙发留辫其实是一种改进”、“说薙发造成全国血雨腥风,这只是清末革命党编造的谣言,历史并没有这门回事”。

遥想满清入关之初,立足未定,就强行下达了“薙发令”,叫嚣“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是何等蛮不讲理!何等血腥残暴!何等暴戾无情!

明末遗民顾炎武由此悲呼:“衣冠服饰更改”,“是为亡天下也”。

“薙发”和“胡服”双管齐下,汉人的脊梁骨被打断,从此进入了一个“想为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洪秀全发奉天讨胡檄,指责“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被奴化极深的曾国藩拉大旗作虎皮,以儒家的君父纲常之理痛斥洪僭越称君。

上面提到的答主,无视清初汉人受“薙发”之惨灾奇祸,则其受奴化之深,犹甚于曾国藩当年。

最后我想说,我所总结的清亡后不想剪辫子的五种原因,主要针对是汉人,当然,也不能包括所有的汉人。

据我所知,现在广州有一个名叫州迪的男子,还留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辽宁也有一个名叫赫庆铃的小伙子,同样以脑后留有一条长辫为荣。

这两位是满族人,是在誓志保留本族传统。

但今年3月11日,有江苏南京男子穿清初行服袍、头束“金钱鼠尾辫”参观明孝陵。据说这个男子是汉人,他要这么干的原因,自然也不在我所说的五种之列。


覃仕勇说史


1912年三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剪发令”,命令“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违法论”。

听起来很严厉,执行起来很难。南京上海等南方大城市还好,但小城市或者偏远地区,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以梅兰芳为例,他在“剪发令”发出三个月后剪掉了辫子,但是他的随从,无论梅怎么劝,死活不愿意剪掉辫子。梅只好趁他们睡觉的时候强行动手。

英国领事史密斯曾记载到:“公众舆论对革命是冷淡的。人们没有任何热情……在街上很少见到剪了辫子的人。”而在浙江嘉兴,竟有“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把积极推动剪辫令的官绅之家捣毁。

满清入关后,推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曾激起无数汉人反抗,始作俑者大汉奸孙之獬更是被老家人五花大绑示众街市,人们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然后斩首市曹,暴尸通衢,其家人也被斩草除根。

为什么到了清朝灭亡,一个个却把辫子视若珍宝,剪掉辫子如丧考妣?

(1)洗脑带来的遗忘

现代人都知道,辫子是满人生活习俗的产物,也是清朝的特有发饰,在此之前中原人男性是不留辫子的,但满清末年的老百姓却在多年的灌输下,早已忘记了历史,在他们眼里辫子是自古以来祖宗定下的规矩,根本不能改变。

汉人如此满人也是如此,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讲:有些满人也已经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强迫汉人剃发留辫这段历史,反而认为剃发留辫本就是汉人的习俗,故辛亥时,有满人割了辫子对“革命”表示抗议。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小时候甚至一度不知道清朝皇帝乃是满人。

(2)洗脑带来的归顺

如果是普通百姓的遗忘是愚昧无知的体现,那一些知识分子就是死心塌地的归顺,例如大学者家辜鸿铭,他当然不会不知道“辫子”承载着一段黑暗的奴役史,但他仍把辫子推为“国粹”,据说这位老兄对小脚也是情有独钟,没事就在那研究老婆的臭脚丫子。另一位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是大辫子的拥趸,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剪辫子,他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无知也好,归顺也罢,这些人犹如巴甫洛夫训练的狗一般,经过长期训练形成条件反射,纵然是辫子剪了,他们心底依然保留着一根大大的辫子。



日慕乡关


谈到金钱鼠尾,我总是想往地上啐一口唾沫:呸!吐完吐沫,接着说这事儿

1644年以后的十几年,汉族人民为脑袋上不顶辫子,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而近三百年后,竟然有无数汉人拒绝剪掉辫子,究其原因,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点:

1、惯性思维。这个是最常见的,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接受以前的生活方式,要他们剪头发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告别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想到这有什么寓意,只是单纯觉得少了辫子别扭而已;

2、奴性思维。晚晴时候,多的是汉族大臣和士大夫叫嚣着要维护“祖宗家法”,而这个祖宗却恰恰是和他们没半毛钱血缘关系、倒多的是血海深仇的满清祖宗。只是最有血性的那波汉人,已经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中殉国,剩下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3、既得利益。所谓的惯性思维和奴性思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既得利益在里面。革命者大多都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会造反的,而那些维护自己的辫子的,与其说是在维护大清,更不如说是在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已。



青言论史


满人于明朝崇祯十七(1644年)年入关,为了达到"去除明化"的目的,要求汉人必须削发垂辫!若有固执不从者,当斩!

在汉文化中,头发被人们视为极为重要的东西,故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毁伤"的说法!但在改朝换代和当权者威逼胁迫的大背景下,人们一改明朝时期的装束,取而代之满清统治者要求的装束。这一变就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

所以,辫子式发型经过近三百年的沿袭已成为满清百姓根深蒂固的情结,因此当清朝灭亡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愿剪掉从老祖宗那传承下来的辫子。这和明朝灭亡时一些人"留发不留头"的思想如出一辙。

另外还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从一些描写清朝时期的影视剧中所看到的"阴阳式"辫子头只是满清发型演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在清朝前期,满清统治者为汉人"设计"的辫子头被称作"金钱鼠尾辫",即只留头顶面积约为铜钱大小的一些头发编成细如老鼠尾巴的辫子。到了清中期则演变为"蛇尾辫",直到清末才发现为电视中常见的"阴阳辫子头"。

图为清朝辫子发型的演变过程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清朝灭亡之后,许多地方都需要在路上抓人,强行剪掉辫子。许多百姓捂着自己的辫根,死活不愿意剪。直至民国过去了十多年,很多地方依然还有留辫子的。那么,明明满清在明朝灭亡之后强令汉人剃发扎辫,到清末怎么那么多汉人却护着辫子了呢?

习惯成为“传统”

清末的人和我们现在网络社会的人想法是不一样的,很多延续很久的习惯,到最后根本没有人知道这个传统是怎么形成的。譬如女人裹小脚,譬如男人剃头扎辫子。五代时期还有个砍自己手指来体现自己“孝顺老娘”的风气,谁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人们挥起菜刀砍掉自己的手指,祈求上苍治好父母的病。后梁太祖朱温下令禁止自残,这才有所收敛。

清初,满人入关以后,发现汉人女子都在小时候就裹小脚,过程非常残忍和痛苦。于是强令“不得裹足”,奈何民间反抗强烈,就是非要让女子裹足。于是满清只好下令禁止旗人裹足,结果旗人中的女子依然被这种恶劣的风气反噬。

这证明,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习惯久了,就成了“传统”。

清末人们认为自古以来我就有辫子

清末的人们,认为自古以来我就有辫子。

何以知之呢?

因为他的父亲有辫子,他的祖父有辫子,他的曾祖也有辫子。你跳出来,忽然要剪我辫子,我就这个发型,你为什么要强迫我改变?这就好比现在忽然有人跳出来强迫你把眉毛染成红色一样,说是两千年前就有人这么干,是传统,你乐意啊?

如果不乐意,棍棒伺候,枪杆子顶着,所有人就迫不得已这么染了。持续三百年以后,这就成了“风俗”,想要改变,需要再去强迫。

还有一些是有思旧情节

清代持续了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到清末就有许多文人和大臣,觉得是“世受皇恩”,他们就通过不剪辫子来体现自己的气节,表现自己的“思旧”情怀。其他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这类情况,并不稀奇,只不过是因为清代是异族统治,就有人理不清了。清代全体百姓正月不剃头,也是清代初期,明朝遗老遗少在提倡“思旧”,到最后讹传成了“死舅”。

辜鸿铭:我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

五四运动的时候,辜鸿铭在北大演讲,回头甩了甩他的辫子,台下学生皆大笑。辜鸿铭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清朝的时候,他们强令你们剃发,结果大家都剃发。

民国的时候,他们强令你们剪辫,结果大家都剪辫。

剪掉辫子的嘲笑还留着辫子的,却忘记自己心里头藏着个更大的辫子。成为屈膝的顺民,无独立自主之精神,却还在那里哈哈笑,这本身就很搞笑。


豆子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清朝灭亡后一些汉人不想剪辫子?

要么就是汉人愚昧落后,忘记了当年的血海深仇,要么就是两百年满清高压统治带给汉人的恐惧感,要么就是遗老遗少妄想复辟帝制,要么就是老学究顽固保守。

这些老调重复地说来说去有意思吗?



其实呢,这都是清末民初革命党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政治夸大宣传罢了,非要把发式这种非常私人化的东西搞得那么郑重其事,感觉不改变发式就要亡国灭种了似的。

为什么一些汉人不愿剪辫子?说白了就是时间长了,习惯了,不想改了呗。就算在今天,你让一个长期留平头的人突然蓄长发,他也会有抵触,因为不习惯啊。

而发式作为一种社会风俗习惯,试图在民众中去改变它也好,推广它也罢,都有一个过程,一个时间。当初清军入关,强令人民剃发,确实很难;二百多年后,民国初建,又强令人民剪辫,依然很难。



更何况,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名义发布《剪辫令》时,清廷依旧坐拥北方数省,南北形成对峙,鹿死谁手尚不可知,这个时候你让普通的老百姓在二十天内剪去辫子?开玩笑吧,万一过几天清廷光复了,你孙中山倒是跑得快,我们可就要掉脑袋了。

再者说,临时政府的许多做法也过于激进,没有考虑到普通民众的接受程度。对于不愿剪辫者,革命党人往往二话不说,强行剪掉。本来老百姓就习惯有辫子,不太愿意剪,你又这么一搞,老百姓这逆反心一上来,更得跟你对着干了。

最后我想说,说到底不就是一根辫子吗,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其实呢,只要不违法乱纪,不影响他人,剪不剪辫子有什么所谓?维新还是守旧又有什么所谓?这些事其实是不能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被摆上桌面的。



“我的辫子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在心头。”百年前辜鸿铭的话言犹在耳,而今天又有多少人在打着道德判断的大旗呢?你们心头的辫子也该好好剪一剪了吧!


达摩说


清亡后的剪辫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历史上,汉人笃信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训,无论男女老幼皆不剪发,甚至剪发被视作一种刑罚;而周围的少数民族,大多也多留一部分、剃一部分,如宋朝时金人头顶的头发剔除,但周围的头发留作辫子,元代的蒙古人头发被分作四份,脑后一束剃去,前面一束去留不定,两侧头发则编作辫发,清代满人仅留颅后发作为辫子。也就是说,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实都会留辫子,只是有的是部分,有的是全留。清亡以后,倡导效仿西方,辫子全部剪掉,这个变革相较以前更大。换句话说,在以前是否剪发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争,民国时期开始演变成中西方之争

,这种情况下,部分留发明志未为不可。

再者,习惯成自然,即使只从清代算起,留辫也是延续了二百多年的习俗,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所以在民国初期,政府在乎的往往只是军队、官员等是否剪辫,至于平民,不少地区是不管的,如上海军政府在《通令军人剪辫告示》中明确指出:

“对于普通人民, 剪辫与否, 原可听其自然, 不以政令干涉, 而军人为齐民之表率,肩光复之巨任, 不能稍事姑容。”

当然,留发还有政治因素夹杂其中,就不多言。


楚邾


被称为“清朝最后一根辫子”的怪杰辜鸿铭,博学多才,精通多国语言。

但在人人剪辫易服的新时代,他却固执地穿长袍、留长辫,看似格格不入,迂腐不堪,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

在他广为流传的轶事中,就有一则和学生辩论辫子的轶事。

当时的辜鸿铭任教于北京大学,第一次出现在课堂时,学生们对他脑后的辫子议论纷纷,他则对学生们说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我的辫子是无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心中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了。”

听起来颇有些诡辩的意味,然而“剪头上辫子易,除心中辫子难”,辫子作为封建社会的标志,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历史进程。

清军在1644年入关后,就曾颁布“剃发令”道“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绝不轻贷”,并宣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迫汉族人民放弃原来束发于顶的习惯,改从满族人剃发留辫的风俗习惯。

因此遭到汉族人民的反抗,引发了“江阴十日”、“嘉定三屠”等历史悲剧。

而在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

据《韩非子》记载:“古者披发文身”,可见上古时代人们的外形,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套礼节。《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由此头发开始具有了伦理的意义,开始郑重其事起来。于是乎从秦汉乃至明清,头发不可毁伤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中写曹操骑马误踏麦田,触犯了自己所定的军机,为了严肃军纪,于是割发代首。可见头发对于当时人的重要性,削发则是当时的一种处罚方式,只有烦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会执行削发的惩罚。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为了推翻满清的统治,就曾宣布恢复中原汉人束发于顶的旧制。

因此太平天国军队也被清朝成为“长毛”和“发匪”,而辫子去留也有伦理问题上升到了政治问题。但随着太平天国等起义运动的失败,改发易服的行动也就销声匿迹了,人们也慢慢习惯并接受满族人剃发蓄辫的要求,甚至开始讲究起蓄辫,官宦人家的子弟,则会在辫梢配以各种装饰物,以此为贵。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人在解除了西方近代的工业文明后,才开始意识到蓄辫的陋俗。1898年,新加坡的华人组织华人剪辫会,并在报纸上刊登提倡集体剪辫,由此引起轰动。同年,康有为就上书向光绪皇帝提出断发易服的主张,把剪辫的问题提上到变法维新的高度,请求光绪皇帝在全面实施变革之际下令断发改服,以“振国民之精神”。

1911年,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剪辫易服,禁止缠足等政令逐渐得到推行,影响了中国人三百多年的蓄辫缠足等陋俗问题,才慢慢得以革除和解决。


煮酒君


这是一条送分题吧。


很多人误解了明末清初因为剃发令激起的普遍反对,认为汉人们奋起反抗,是因为不愿意留辫子,但其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最无法让人接受的其实不是辫子,而是随着辫子而进行的剃发。


众所周知,清初官方要求的”金钱鼠尾“,要求把“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

而在中国传统中,头发是不能随便剃的,属于父母赐予自己的宝贵遗留,剃了头发,就是不要爹了。这种观念甚至比忠君爱国还强烈------国家是朱家的,而头发则是自己家的。


所以明末时期很多原本已经在清军面前臣服的江南城镇,因为剃发令而重新举起反旗。

甚至连远在台湾的郑经政权,和清军打打谈谈,在与清政府的历次谈判中,始终无法达成协议的问题之一,也是台湾的汉人不愿意剃发。


再说一次,那个时代传统汉人无法接受的,是”剃发"而不是“辫子”!


反映到清末,也是一样的问题,留西洋发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还是剃发!晚清留辫子的限制已经放宽,大多数都不用剃那么干净了,有时甚至你买个假辫子塞在帽子里也能蒙混过去,可现在,革命党说-----为了去掉辫子,头发也要剃掉!!!


所以其实清末时期大多数人不喜欢剪辫子。原因和清初不愿意留辫子的原因其实一样-------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而不是真忠于大清。。。


开个玩笑-----今天的护发产品穿越到古代一定畅销----很少见过对头发的保养保护这么热情的民族了。



闭家锁的红枫


近代史上,大家都有这样的误区,国民开始剪辫子是清朝灭亡以后的事情。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至少在晚清的后几十年就开始有剪辫子了,只是当时还没完全形成风气。

当然清朝灭亡后,汉人不想剪辫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民众文化心理的异化吧--有形的辫子易剪、无形的辫子难剪。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各位看官,且听聊史侃大山来侃一侃

清代未亡时,民众剪掉辫子摘引

1906年,周斓(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将领)考取了湖南高等学堂预科时就曾因剪掉辫子而被开除。

载涛在1909年论及剪辫子时说:“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载涛是谁?光绪的胞弟、宣统的叔叔

1910年大清国资政院的会上,曾经通过了剪掉辫子这样的违反“清代祖宗之制”议案。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敏感话题、政治不正确”。

当然真正成为风气的,是在辛亥革命后,当时是国民政府的一项措施。

(图:抗拒剪辫子的大清遗民)

民众不剪发的原因

当时对剪掉辫子一事,可以说是阻力颇大的。分享一些当时的见闻

1、当时对剪掉辫子一事,广东粤讴是这么描述的

【谁叫剪发,個的係国粹攸关。剪辫两字,勿作为闲,辫子共拒汉人,关系有限,总係我 地历来装束,点好话除删。廷臣不晓,重频来谏,点晓拒共清朝关系,实在非凡。剪了就与有碍大清,同一样咁惨。保存辫发,要当做係保守江山。辫呀,任得人地把你来憎,我亦唔肯加以白眼 。真可叹!剪发鼻点平忧患,奉劝剪辫人仔,你要听下世续個种言谈】

很明显,作这一粤讴的是一个保守的蓄发者。剪辫子阻力尚且如此之大何况其他省份的民众呢。当时纷纷成立的剪辫团体与民众之间的冲突也是时有发生。

(图:国民革命军在街头为民众剪辫)

但是我们都知道,广东是最早剪辫的省份之一,早在清末资政院通过的剪辫议案之前,广东已经成立了“华服剪发会”,由粤商何乐琴发起,并决定从1910年12月31日起全体会员一齐剪辫。

2、代代蓄辫,已成习惯。听闻剪辫,望天扑街,也不知道为啥

传了十世,個一条辫,十世相传就有十世缘,点解缘份结得咁囄黏,终亦会断?我想着担头问一下天,大抵天公亦顺住,個的人心转,就把姻缘拆散,总在一声传。呢会梳栉唔拈,争住铰剪,娣过你剪得先时,抑或保我剪先。讲到人事无常,就归了阴隋个便 , 真係容也易变 , 识到今时快活,就要想下从前。

从这粤讴里也可以看出,之所以不想剪辫子,是因为习惯使然。汉人也心存疑窦,望天扑街也找不到答案。

3、到底是忘记“薙发令”的耻辱还是文化心理的异化?有形的辫子易剪,无形的辫子难剪。

满清入关,在全国颁行“薙发令”。然而清朝统治者知道,剃发留辫,会带来当时民众的反抗。如果过分的强调只能官逼民反。所以我们看到,清廷修《明史》,你在这部正史里找不到“千钧一发”这个词,即使是《清实录》里,你也找不到。为何?因为在当时清廷推行“薙发令”,清廷对“发”字的使用极为敏感。能不用“发”就尽量不用。

这就导致了民众慢慢遗忘了这一历史事件。也正是遗忘了这一历史事件,使得一般无知识的普通汉人,“已将剃发留辫当成自己民族固有的习俗加以遵行和维护”。

甚至是满人,他们也遗忘满人祖宗曾经逼汉人剃发留辫这一段历史,认为剃发留辫是汉人的固有传统。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史学大咖钱穆,生于清末,甚至一度不知道清朝皇帝乃是满人——“伯圭师随又告余,汝知今天我们的皇帝不是中国人吗?余骤闻,大惊讶,云不知。归,询之先父。先父云,师言是也。今天我们的皇帝是满洲人,我们则是汉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了民众已经忘记满人统治汉人的历史。

但是仅仅忘记,是不足以解释剪辫会遭到民众的暴烈抵抗的。究其原因就是文化心理的异化。剪掉有形的辫子容易,但是文化心理的这根无形的辫子难剪啊。

聊史侃大山,不定期与你侃一侃历史背后的那些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