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創始人:業務擴張時的 7 條「反直覺」管理原則

前 PayPal COO、LinkedIn 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 最近回顧了自己在 PayPal 和 LinkedIn 等公司的經歷,總結出公司極速擴張時的 7 個「反直覺」管理原則。光澗實驗室(ID:lightstream0)邀請小夥伴金玉將文章翻譯成中文,希望好的創業方法論文章有機會被更多人看到。

LinkedIn 创始人:业务扩张时的 7 条「反直觉」管理原则

談到創業公司,總是離不開「增長」和「急速擴張」。「急速擴張」感覺還是不夠準確,所以我發明了一個新詞「閃電式擴張」(blitzscaling)。一個公司實現「閃電式擴張」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它很容易,大家早就一擁而上了。

和世界上多數珍貴的事物一樣,閃電式擴張也需要逆向思考。這時候想要成功,就要拋棄追求高效率和風險最小化的常規管理原則。

無論是早期創業團隊,還是傳統企業,如果想在充滿變化和不確定的市場上,達到野心勃勃的增長目標,就需要接納一套全新的「最佳實踐」,即使它與商學院經典案例背道而馳,且與直覺相悖。

第一條原則: 接納混沌

傳統公司希望通過年度規劃和營收預期做到管理有序,運行平穩和財務目標明確,這是說的通的。

公司可以通過目標和規劃在運營過程中有效的調整方向,還能夠讓投資人得到舒適的穩定感。

但是在閃電式擴張時,效率將讓位於速度。從追求有序規律,變成主動去擁抱讓哈佛商學院的 MBA 和教授都頭疼不已的一片混沌。

當然,放手去幹並不代表就能獲得成功;屈從混沌本身不是獲勝的正確方法。擁抱混沌,意味著接受不確定的存在,並一步步去掌控它。

正如預見到錯誤即將發生時,一個人不會袖手旁觀,坐等解決辦法找上門來;也不會沒有任何準備和規劃就貿然前行。即便結果不確定,仍可以依據可能性評估,作出正確的決策。

最重要的是:與此同時你可以確定自己開始具備修正錯誤的能力。

第二條原則:招聘適合當下的人,而不是強人

回顧諸多硅谷公司的發展歷史, 任用高管都是期待能力超強的個人能夠拉動團隊和業務快速成長,也意味著該聘用有過大公司工作經驗的人,期待在未來某個階段他的經驗能夠發揮作用。

LinkedIn 创始人:业务扩张时的 7 条「反直觉」管理原则

現在的創業圈裡,這個規則已經不再適用了。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的理論是如此的殘酷,每一個團隊在當下都要竭盡全力。你只需要滿足的公司現在這個階段管理層,不必為未來焦慮。

不同發展階段所需的管理技能完全不同,請一個管理過 1000 人團隊的人來運作一個 10 人的項目,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任用適應當下的人也意味著明白他們在時移勢易的時候需要退出。

舉個例子:也許一個了不起的設計師非常擅長個人獨秀,但在設計團隊裡卻完全無法發揮作用。

第三條原則: 容忍「管理不善」

當業務開始「閃電式擴張」時,速度要比運轉良好更重要。

對於團隊的管理,一般意義上都是儘量保證組織成員穩定和團隊的配合度。定位不清和人員流動會導致內部人員的緊張和情緒低落。

一旦業務進入到高速擴張的階段,可能一年內公司就要重組數次,管理團隊需要反覆調整;當業務年度增長率達到 300% 時,就要提前安排部分有潛力的人升職,並把那些「划水」的人清理出去。

無需浪費時間等待,決策和行動越快越好;環境的變化不隨人的意志而轉移,一直在變化,團隊和公司要同步成長。

為了與成長速度契合,人事調整可能有時就會快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LinkedIn 创始人:业务扩张时的 7 条「反直觉」管理原则

以 PayPal 為例,當 PayPal 在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並沒有襯得上已有業務規模的管理制度。

接下來我要借用其中一位高管的口吻來講述:

「有一些事情我們做的還不錯,比如確保每個員工都有明確的核心工作,參與重要項目的時候能夠保持專注。但總體上, PayPal 的管理就是沒有管理,沒有對員工的一對一的職業發展指導,組建項目團隊選人也沒有固定標準。」

Paypal 的「沒有管理即是管理」證明快速擴張就需要跳出常規意識。

當 Paypal 在形成商業模式創新和業務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一系列需要面對的生死存亡的節點,用我的話說,都是一些 「Oh shit!」時刻:

  • Oh shit,我們遇到了惡意點擊,我們損失了好幾百萬美元。
  • Oh shit,信用卡組織 Visa 反饋說如果我們不修改產品,他們就要停止合作。
  • Oh shit,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Ebay 居然在開發一個我們的直接競品。

因為 PayPal 的「沒有管理」,我們從不去預想「未來三年這家公司會是什麼樣子」,混沌的管理方式讓我們靈活應對各種挑戰。

團隊中每個人都有相對靈活的定位時,就比較容易說:「的確,你花了四天時間在這個項目上,但是現在我們得換個方向。」團隊成員因為混沌管理得以快速進化,也就意味著具備更好的能力去面對頻出的外部挑戰。

第四條原則:讓你感到尷尬的產品也要發佈

尷尬的產品並不意味著垃圾產品。如果要在「快速發佈一個不完美的產品」和「延期發佈一個相對完美的產品」之間做選擇,務必選擇前者。

快速上線意味著能夠及時得到改進方法——缺乏用戶反饋和數據,僅僅基於個人直覺的產品改進是錯誤方式,並且會需要更多的迭代去彌補錯誤。

速度是關鍵,越早上線發佈能夠越快接近最終目標。

LinkedIn 创始人:业务扩张时的 7 条「反直觉」管理原则

在我做第一個創業項目 Social Net 時,我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才學到了這一課。那時我不想倉促的就把產品推出去,於是花了很長時間去打造一個完整的產品,產品發佈推遲了一年時間才開發給終端用戶。

上線之後我們很快發現:費盡心力開發出來的功能裡有一半都是邊緣功能,另一半與產品服務強相關的功能因為考慮不周被忘記了。

當然 Social Net 失敗有很多原因,但是最關鍵在於沒有快速上線和沒有基於市場的反饋去迭代。

在經歷過在 PayPay 通過快速上線迭代打造了成功產品之後,我決定儘可能快的推出 LinkedIn 這個產品。

團隊以快速上線為目標定義了一個最小化的功能列表,幾年後 Steve Blank 和 Eric Ries 將它定義為最小可用產品 MVP(譯註:Steve Blank,硅谷創業家,在斯坦福與伯克利大學教授創業課程,《硅谷秘史》的作者。Eric Ries《精益創業》的作者)。LinkedIn 的 MVP 版本的功能包括用戶職業履歷,關注其他用戶,搜索其他用戶和發私信功能。

快要上線前我們開始擔心,如果沒有一定量的用戶 LinkedIn 就失去了它的用途。假如一個用戶註冊之後,他在這個平臺上找不到熟悉的朋友,什麼能讓這個產品對用戶產生價值?

我們覺得可以添加「查找手機通訊錄已有的聯繫人」功能,這樣 LinkedIn 的用戶可以通過這個功能,尋找潛在合作伙伴。

開發團隊評估後反饋,開發這個功能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這時候我們遇到了兩難選擇:延遲發佈一個月或者上線一個缺失了關鍵功能的版本,而這個功能也許就是產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基於不懼尷尬的原則,我們發佈了沒有「查找手機通訊錄已有的聯繫人」的版本。緊接著我們發現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和熟人社交的代表產品 Friendster 不同,LinkedIn 的用戶沒有邀請他們的朋友來註冊——基於用戶分享裂變拉動增長的策略就此拋錨。

原型產品的問題在於因為沒有使用者,即便我們延遲一個月添加上「查找手機通訊錄已有的聯繫人」功能,沒有足量使用者的情況也不會改變,反而意味著我們浪費了一個月的時間開發出了一個非核心的功能。

我們預估至少需要一百萬註冊用戶,達到目標之前搜索功能和「查找手機通訊錄已有的聯繫人」功能都是次要的,提升用戶量才是最高優先級的問題。

基於上線後的數據反饋,我們專注在提升用戶分享率。LinkedIn 成為第一個提供上傳通訊錄功能的社交網絡平臺,這個功能讓 LinkedIn 跨過百萬用戶的臨界值,其餘的故事就是眾所周知的了。

但也要記住,初始版本會讓你感到尷尬,但還不至於感到恥辱。追求速度並不是把自己逼到危險角落的藉口。

如果產品導致法律糾紛或浪費完預算卻沒學到任何東西,那就意味著確實上線太倉促了。

第五條原則:讓火再燒一會

閃電擴張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精力和資源總是不夠分配。你會感覺自己像沒有具體任務的消防員,而且周圍都是火苗,沒有時間將它們一一消滅。

長於快速擴張的創業者的生存秘訣是:專注去撲滅那些對公司生死攸關的火焰,讓其他的火先燒一會。 我在 Greylock(硅谷創業投資機構)的同事Joseph Ansanelli說過:說「不」比說「是」更重要。

LinkedIn 创始人:业务扩张时的 7 条「反直觉」管理原则

那些著火點的存在就是風險,你並不能一直忽視它們,早晚都需要去解決。但是在閃電式擴張的過程中它們不是關鍵,即便解決掉它們也並不能達成最終目標。

第六條原則: 去做無法規模化的事情

YC(硅谷知名創業孵化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Paul Graham 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建議創業者要從小事做起。這條建議不僅適合那些早期創業項目,對快速擴張中的那些創業公司來說同樣重要。

LinkedIn 创始人:业务扩张时的 7 条「反直觉」管理原则

工程師普遍反感一次性工作,不只因為浪費,還與他們效率最大化的價值觀相悖。

工程師堅信:產品應當一開始就設計完善,從而避免不斷返工。

但在閃電式擴張中,無法複用的代碼是普遍的存在。

速度是第一優先級,不需過多考慮安全性,不用去寫可擴展的代碼;某些功能在測試工具和流程完成之前就已完成歷史使命。

這樣的選擇的確可能在未來導致一些問題,但如果在搭建產品的過程中花費太多的時間,就不再有未來了。

只需要十分之一時間的 Hack 手段,往往比精心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更高效,即使 Hack 手段很快就不得不被棄。

公司的各個方面都適用這個邏輯。在業務起步的時候,大多做的都是一些非規模化的事。Salesforce 的創始人 Marc Benioff 為公司爭取到的第一個客戶—— Blue Martini Software 公司——就是靠著跟這家公司 CEO Monte Zweben 的個人交情。Paul Engligh 曾把個人手機號用作 Kayak 公司(客涯,一款旅遊工具產品)的客服電話專線,諸如此類的例子非常多。

「無法規模化」和「可以規模化」是沒有嚴格區分的,前者會逐步轉化為後者。可複用的代碼和業務流程,在閃電式擴張的過程中下很快就會失去價值,替代方案同樣是不可複用的。

Airbnb 的創始團隊是怎麼解決房屋照片質量差的問題的?他們決定自己去做攝影師。(注:在 Airbnb 的網站上,高質量的房屋照片能夠大幅提升用戶對於房子的好感度。)Brian Chesky(Airbnb創始人)告訴我:「我們從羅德島設計學院的朋友那裡借到了相機,然後逐個去敲房東的門。」

Brain Chesky 和聯合創始人 Joe Gebbia 每天可以完成 10 個 房子拍攝工作。(另一位聯合創始人 Nathan Blecharczyk 要守在當成辦公室的公寓裡,確保網站正常運行)。看看他們都是怎麼做小事的。

Airbnb 的業務開始增長之後,房屋圖片管理很快變成規模化的需求。於是他們想了更多的辦法,比如從 Craiglist 上僱攝影師(譯註:Craiglist 是美國分類廣告網站,美國的 58 同城和趕集),請學院裡的朋友們幫忙,招募 Airbnb 上愛好拍照的房東。Airbnb 利用這些資源搭起了一個 5-10 人的攝影團隊,每套房子只需要 50 美元的拍攝成本, 他們用 Excel 表格列出所有攝影師,然後給攝影師分配任務。

很快這套體系就不能滿足需求了。於是他們聘請了雪城大學的 Ellie Thiele 作為暑期的實習生來專門管理攝影團隊。除了圖片管理的工作之外,Ellie 把活躍攝影師數量擴展到了 50 個。

到了這個階段 Airbnb 才開始使用規模化的解決方案:開發軟件。聯合創始人 Nathan Blecharczyk 寫了一些代碼,給網站添加了兩個按鈕:一個給房東提供「需要上門拍攝」功能,一個給實習生 Ellie Thiele,在攝像師完成工作之後發放酬勞。很久以後,團隊聘請了 Joe Zadeh (譯註:現在 Airbnb 的產品總監)作為初級開發工程師和實習生 Ellie Thiele 一起完成了的圖片管理的自動化流程。

在搭建程序之前,Airbnb 用了三種不同方法去解決房屋圖片管理的需求,之後也多次進行了圖片管理系統的重構。Airbnb 早期搭一個可以規模化運作的系統沒有任何價值。那時候的 Airbnb 網站每天只有 10 個訪問用戶,聯合創始人 Nathan Blecharczyk 是唯一的技術資源。

他在照片處理上花費的每一分鐘時間都是在耽擱其他工程任務,進而影響業務的增長。他們用一系列的無法規模化的手段解決了問題,把有限的資源都投入到業務上,儘管那個用來給攝影師分配任務的 Excel 表格,是早晚都要被棄用的。

第七條原則: 無視你的客戶

客戶服務的基本原則,始終都是「客戶永遠是對的」。但是,對於許多「閃電式擴張」階段的公司而言,有個核心原則:「只要不減慢公司發展速度,就可以提供任何服務;而一旦發現被客戶拖了後腿,寧可不提供服務。」 許多「閃電式擴張」的創業公司,早期只提供郵箱客服支持或者根本沒有客服,依靠用戶論壇互助解答問題。

總的來說,無視用戶很難被認為是一種積極的態度。用戶希望被傾聽,如果總是無視他們的聲音,最終會耗盡他們對公司的好感。但對於「閃電式擴張」階段的公司來說,用戶覺得被無視只是諸多火苗中的一個,你可以在撲滅更致命的火焰之前,讓它先燒一會。

原文地址:https://medium.com/s/story/7-counterintuitive-rules-for-growing-your-business-super-fast-9dcdc2bfc649

原文標題:7 Counterintuitive Rules for Growing Your Business Super-Fast

翻譯:金玉 / 光澗實驗室(公眾號:lightstream0)

本文由 @金玉 翻譯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