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政壇“女常青樹”追憶“1號工廠”:深感自豪

中新社澳門11月22日電 題:澳門政壇“女常青樹”追憶“1號工廠”:參與改革開放我深感自豪

中新社記者 龍土有

“祖國的改革開放已歷時40週年,它的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我深感自豪。”澳門特區立法會原主席曹其真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澳门政坛“女常青树”追忆“1号工厂”:深感自豪

圖為澳門特區立法會原主席、珠海香洲毛紡廠總負責人曹其真女士。中新社發 鍾欣 攝

曹其真生於寧波,長於上海,1968年從法國留學回來後到澳門定居。1976年躋身澳門第一屆立法會,是當時唯一一位直選女議員。1999年10月,曹其真當選為澳門特區第一屆立法會主席,之後連任第二、第三屆立法會主席,現為全國政協常委,被譽為澳門政壇的“女常青樹”。

其實,曹其真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珠海香洲毛紡廠總負責人。

香洲毛紡廠被稱為改革開放前的“1號工廠”,是曹其真的父親、香港永新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人稱“毛紡大王”的曹光彪創辦的。

“我的父親雖已離開中國內地30年,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為建設國家貢獻力量的願望始終是卅年如一日。”曹其真說,1978年初夏,她父親曹光彪決心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先行者”。

他親筆撰寫了一份在珠海興建一家毛紡廠的意向書呈交給國務院,很快獲批准以“補償貿易”的形式在珠海興建香洲毛紡廠,永新企業有限公司也和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簽訂了“針字第一號”的協議書。

“父親在協議書上承諾,將原本準備在澳門安裝以擴充生產的4套全新毛紡機和在珠海興建的廠房作為第一筆投資。他還說建造廠房、安裝機器、培訓工人、工廠管理工作等由我負責。”曹其真說。

接受父親指派後,曹其真拎著簡單行李,從澳門駕車穿過簡陋的拱北口岸和泥濘的道路,來到珠海,開始籌建香洲毛紡廠。

曹其真第一時間約見了負責落實執行“針字第一號”的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公司負責人,商討選址建廠房事宜。

“其實當時在珠海選址是再容易不過的事,因為當時的珠海幾乎沒有什麼廠房,空地十分多。我們的選址和廠房興建都很快就完成了,4套全新的毛紡機器也很快在廠房安裝起來,進行得十分迅速和順利。”

可困難還是隨之而來。曹其真憶述:“在機器安裝完畢後,我們隨即對新招工人進行培訓。但由於新招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洗腳上田的農民,無論是思想觀念還是個人素質都與現代產業工人相差甚遠,根本聽不進培訓教員的話,一有空就蹲在工廠門口談笑聊天,有的甚至上班時間出去游泳、回家睡覺或去幹私活,工廠衛生環境也極差。”

眼看離投產的日期漸近,曹其真心急如焚,她約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公司負責人員到珠海開會商討解決辦法。在會上曹其真把廠裡的實際情況向他們通報,但對方根本就不相信曹其真的話,還說“你們資本家就是唯利是圖”。曹其真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火,拍桌而起,雙方不歡而散。

“由於當時國家還未正式宣佈改革開放,深圳、珠海特區尚未成立,很多政策也未落實。人們對境外資本家普遍懷著不信任的態度。”曹其真說,“所以雙方出現矛盾不足為奇。”

後來在上級部門的協調下,雙方經過協商,達成在廠內執行勞動、安全和管理方面紀律的協議。廣東省政府也破例特批讓香洲毛紡廠工人前往澳門接受培訓,珠海市也派出工作組協助整頓。

1979年11月,香洲毛紡廠正式投產。投產那天可謂“風光無限”,駐香港、澳門的57個國家領事館人員受邀前來參加,500多家廠商代表和新聞記者也聞訊趕來,不少報紙以“香洲毛紡廠——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為題,報道了這一新聞。

香洲毛紡廠投產後,效益比預計好得多,原定5年收回投資,結果僅用3年就收回了。按照“補償貿易”的協議,收回投資後,香洲毛紡廠就歸國家所有。有了香洲毛紡廠的先例,中外合資企業自此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內地湧現。

曹其真說:“香洲毛紡廠雖然是一個規模不大的工廠,但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例,意義非凡,其影響也極其深遠。我個人非常幸運能有機會直接參與開辦和管理工作。現在每當我回憶那段經歷時,都有回味無窮的感覺,也為自己人生中曾有這麼一段不尋常的經歷而感到無比的光榮。”(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