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研製出五代機,但仍有300多架二代機服役,為何不退役?你怎麼看?

雷鎬


五代機雖說是研製成功了,但是因為數量稀少,只是作為和F-22分庭抗禮的一款戰機,美軍的F-22尚且產量很少,就不用說與美軍經費有較大差距的我軍了,我國的三,四代戰機即使數量很多,型號很多,但是也無法與美俄的戰機數量相媲美,目前我軍除了裝備有像如殲10,殲11,殲16等三代機以外,還有數量不少的殲8及其改進型的二代戰機。在2010年之前我國戰鬥機的主要機型依然是殲6戰鬥機,退役後也被改成了靶機和無人機,也並不是拆掉,在幾年後,我軍又退役了殲7戰鬥機,與殲六戰鬥機的境地不同,殲7戰鬥機部分經改裝被出售到了第三世界國家,其他的則與殲6類似被改裝成為靶機和無人機。

題主說的還未退役的二代機應該是殲8II系列,殲8戰鬥機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服役,截止今年初始殲8也和殲7一樣退出空軍現役。殲8 II作為殲8的改進型改善了氣動佈局以及航電系統。殲8外形類似於美國空軍的F4戰鬥機,在殲10服役前,國土防空能拿得出手裝備也就是殲8II了,儘管殲8II已經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戰鬥機了,在面對他國戰機依然力不從心。為此,王偉烈士血灑長空。

現在,我軍的戰鬥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儘管這樣,殲8也不是一無是處,作為一款二代截擊戰鬥機,還可以執行一些偵查任務。在面對敵方轟炸機時依然可以使用。八爺最起碼還可以再服役10年,直到中國軍隊完全換裝三代,四代機。到了那時,八爺就可以像殲6殲7那樣發揮最後的餘熱,為中國軍隊做出最後的貢獻。


老黃說軍事教育


俗話說“胖子不是一口吃的,但是胖子卻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我們的空軍也一樣,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90年代我們連三代機都沒有裝備多少,而且僅有的那幾架還是從俄羅斯買來的蘇-27呢!而如今我們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不要過於急切,給我們空軍時間好嗎!


我們的一,二,三代機的代表

在這裡首先說明一下,我軍方標準殲-20屬於四代機,而殲-10系列,殲-11系列都屬於三代機,而殲-7系列,殲-8系列都屬於二代機。如果按照美俄目前的標準,整體上都是提升了一代,也就是說,殲-20,F-22,蘇-57,F-35這都是五代機。也就是我們題主所說的五代機了,這樣就不容易混淆了。而題主所說的二代機就是我們的殲-7,殲-8系列。


正高大上的科幻殲-20戰機

我國目前擁有1300餘架三代機(按照我們軍方標準說話),包括殲-10A/B/C,蘇-27SK/UBK,蘇-30MK/MK2,蘇-35S殲-11A/B,殲-15,殲-16,還有一些殲轟-7飛豹(其實應該算是二代半戰機)。而我們目前換裝的主力是以殲-10C,殲-15,殲-16為主,蘇-35S就是固定的購買了24架。
滿滿的科幻色彩的殲-16戰機

而在四代機方面,我們殲-20戰機是在2017年中旬開始裝配部隊服役的。目前數量還不清楚,外界普遍猜測應該在20架以上。殲-20戰機還是屬於小批量裝備部隊時期,殲20戰機還沒有完成真正的全面生產,與其配套的WS-15發動機還沒有定型,目前還不會大規模生產。大規模量產應該會在2019-2020年開始,而且可能要生產10年以上的時間。



也就是說戰機的研製生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那麼更新與替換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就很容易理解,到目前我們為什麼還會擁有幾百架的二代機了。而我們的二代機的數量一直程逐漸下降的趨勢,2017年的時候我們二代機還有600多架呢,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在進一步縮小。這就已經說明了我們在快速換裝,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空軍面臨的換裝壓力還是很大的,除了老舊的二代機殲-7、殲-8需要換裝以外,我們還有90年代初期引進的蘇-27SK都已經到了飛行大限(主要是我們使用的強度太高,飛機已經到了安全壽麵年限),我們不得不要對其進行逐漸的退役,換裝我們的新戰機。
成排的殲-7戰機依然在服役

而所謂的老舊的殲-7、殲-8都是90年代生產的,還有部分壽命沒有用盡,完全還可以執行,防空截擊,對地攻擊等任務,還可以再繼續服役到2020年以後,那麼在我們的新機沒有生產出來之前,繼續使用二代機,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殲-8Ⅱ戰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結束語,作為事物發展都需要一個必然的過程,我們的戰機也同樣遵循這樣的規律。新陳代謝總是需要逐步的來完善,更何況我們國家為了改革開放,虧欠我們軍隊的時間又那麼多。我們需要改觀,那就需要時間,給我們國家一些時間,給我們軍工人一些耐心,相信我們的成就會越來越讓大家滿意,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去看今天的珠海航展開幕了!!


淡然小司


既然說了有300多架二代機服役,那麼就不能按照老毛子標準說我國研製出的是五代機,而是應該按照我們自己的標準這樣問,為什麼四代機已經研製出來了,我國卻還有大量二代機服役。

截止2018年1月我國目前在役的二代機大約還有600架,主要包括238架殲-7、96架殲-8、240架飛豹戰鬥轟炸機,而這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物了,性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殲七殲八是米格21的一奶同胞,雖然作為兩倍音速機,高空、高速性能不錯,成本也低,維護也簡單,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金子招牌,但是再怎麼讚美也無法掩蓋他們二代機的屬性,在空戰中遇到三代機、四代機基本上只有被吊打的份,指望他們打贏未來戰爭是不太現實的,這也透露出一種無奈,不是我們想用二代機,而是沒有辦法,產能跟不上,軍費還是不夠用,為了便宜必須得用二代機。



我國目前三代機加四代機總數已經突破1000架,主要有420架殲10,580架左右的側衛系列(包括蘇27、蘇30、蘇35、殲11),15架以上的殲20量產版。從目前曝光的消息來看,我國戰機產能仍然略顯不足,雖然各大廠家都已經開始推廣脈動生產線,但是目前還沒有到產能爆發期,再過一兩年換裝速度應該會加快許多,而目前沈飛復產殲11B主要原因還是應對師改旅後航空兵編制擴充的應急之舉。


二代機目前存在的意義可能就是用於和平時期的攔截和驅逐任務了,我國裝備的大部分都是二代深度改進型,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外國偵察機、電子戰飛機、運輸機等輔助飛機入侵防空識別區和領空時使用二代機執行攔截驅逐任務效費比更高,簡言之也就是更省錢!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強大,戰機生產能力的提高,二代機被淘汰是早晚之事,不過就算被淘汰他們也是曾經守衛祖國領空的勇士,絕對不容詆譭!


軍史吐槽君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財大氣粗到能夠全部裝備五代戰鬥機,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還有許多老舊的機型在服役,其中包括大批的T-38教練機,這是一款比我國的二代戰鬥機列裝時間還要長的機型。

殲-20戰鬥機是我國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這是一款具備隱身能力的先進的機型,目前已經開始列裝作戰部隊。殲-20戰鬥機是一款我軍的拳頭裝備,隱身性能保證了這款機型的作戰效能。



我國還處在發展中國家階段,殲-20戰鬥機之類的第五代戰鬥機造價非常高,另外由於四代機目前在產的機型不是很多,在未來作戰隱身化的前提下就不會大批量的建造,這個就處在一個尷尬之中了。


大批二代戰鬥機還在服役不是隻有中國特有的現象,包括日本航空自衛隊等也有大批的二代戰鬥機在服役,歐洲國家最近幾年前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二代戰鬥機還是會退役的。


航空視界


殲7G戰鬥機,最後批次是在2007年停產的,到今年服役也不過十一、二年的光景,以戰鬥機使用年限(機體壽命)25年以上計算現在就將它們退役實在是巨大的浪費!根本不符合裝備的使用原則!

我軍目前確實還存在300多架的殲7系列和殲8Ⅱ戰鬥機,這些戰鬥機與殲10系列、殲11系列甚至殲20相比性能上確實是非常的落後!但它們從1980年代初直到21世紀初仍然是我空軍的主力!在殲10、殲11數量很少的當年國土防空仍然需要它們的數量優勢,所以它們在2007年前仍然在低速生產!以至於生產數量龐大……現在早期生產型機體壽命到期大批退役和新一代戰鬥機投入使用後它們已經退居三線,但是它們並沒有因為落後就不擔任國土防空的任務了,在應對一般性軍事威脅使殲7戰鬥機仍然是威懾!

2015年西南境外發生嚴重的武裝衝突,中央軍委命令“南部戰區”在邊境進行實兵實彈演習,駐“蒙自機場”的殲7G戰鬥機迅速進入一級戰備……並且在空中巡邏,用以穩定日益嚴重的局勢!這已經證明殲7G還有服役的價值。

殲八Ⅱ戰鬥機,我軍首型在機頭安裝大直徑主動雷達和使用中距離攔截導彈的戰鬥機 ,一改我軍殲6殲7機頭進氣道的設計……。

殲8Ⅱ現在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就是它設計的概念是高空高速,目前這樣的目標仍然不在少數,它的高空高速攔截能力仍然在我軍現役戰鬥機當中是首屈一指了,應對高空高速突防入侵的飛機仍然有使用價值,而且殲8Ⅱ最後批次也是在2007年前後,機體壽命仍處在“青壯年”,在還有十幾多年的使用期內不應當就這樣退役了,還有就是利用殲8Ⅱ高空高速的特點,目前已經將它改裝成了“偵殲8型”高速戰術偵察機,憑藉它2.18馬赫的高速和多架精密照相機可以在極短時間拍攝200㎞長,30㎞寬的目標區域!是當今世界性能最好的戰術偵察機之一。

“偵殲8”高空高速戰術偵察機,可以看見前起落架後面的高級照相設備艙,並且機翼下還掛載“霹靂8”格鬥導彈。這型飛機的保密等級很高,很少能看見它在演習或者執行任務時候的照片。

空軍換裝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代戰鬥機價格非常昂貴,戰鬥機這個機種空軍一年能換裝48架左右就已經非常迅速了,也正是這個原因,加之殲7殲8的數量龐大到現在也沒有完全退役,在新裝備沒有到來,飛行員還要保證訓練的小時數……利用這些機齡不大的二代戰鬥機也是正確的選擇!同時它們也確實可以擔負一般性的國土安全防衛!


雛菊西瓜Peterpan


維持一支兵種及裝備齊全的軍隊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但是每個國家每年撥出的軍費數量是有限的。不能影響正常的國家運轉。所以非戰時的情況下,不可能會有大量超標的軍事預算撥出。而現有的經費就要由三軍部隊來按實際需求分配。

雖然五代戰機我們已經研發出來了,但是並不是說只要有錢就能想要多少就有多少。除了資金的影響之外,產能也會影響列裝的速度。對於我軍來說,空軍部隊列裝的戰機數量有數千架之多,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換裝完畢。對於任何裝備,採購本機只是一部分,後續使用保養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所以先進裝備的列裝都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換裝,即使是美軍也達不到一下子全部換裝的水平。更何況每年的撥款根本不允許你全部用來採購某型單一裝備。都用在買裝備了,那麼人員的日常費用怎麼辦?喝西北風啊?

另外,新型裝備剛開始出現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培訓新的操作人員,編寫新大綱。有了足夠的操作人員你才能讓裝備形成戰鬥力。不然就算能造出來沒有人員來操作,那不是要擺在倉庫落灰長毛?這是不合理的~~~只有陸續將人員培訓到位,才能將逐步將先進戰機列裝到位,再淘汰老舊的戰機。什麼事總要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到位~~


陶德中士


就目前來看,中國空軍整體的作戰實力,早已躍居世界前幾名了。並且在獨立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第五代戰機上,中國更是成為了繼美國世界第二個具備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多款第五代戰鬥機能力的國家。

至於中國已經成功研發設計製造生產出多款隱身第五代戰鬥機,但在自己空軍之中還存留著大量的第二代或二代半戰機的現象,這其中還是有著一定原因的。首先一個就是,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空軍之前的“欠賬”太多,整體的空中作戰能力並不是特別的強。並且當時的中國空軍也為能夠具備一定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生產製造了大量的二代或二代半戰機,也意圖以戰機數量來撐起其空軍部隊這方面的應對能力。這也使得等到了這些老舊戰機即將退役時,卻因為其裝備的數量實在過於龐大,一時半會也不能夠完全退役乾淨。

其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第五代戰鬥機並不是像第三代或第四代戰鬥機,這麼容易的生產製造且其相關的單機成本還是非常的昂貴的。顯然現在的中國還是一個標準的發展中國家,其整體的國家經濟實力還不是特別的強的,也實在負擔不起其自身空軍部隊,將其原先裝備的老舊戰機,去全部替換成第五代戰鬥機的。

而且,就算是財大氣粗的美國空軍,在已經開始大批量裝備第五代戰鬥機的情況下,也依舊在其空軍之中,保留了大量的第三代或三代半戰機,也並未因為這些戰機的戰機性能開始有些落後,就將其全部退役掉。


航空君


提問中的五代機應該說的是殲-20,現在國際上的劃分比較混亂,不一致。我們習慣性和歐美一樣把殲-20列為四代機,只有按照俄羅斯的劃分才叫五代機。




目前我國的殲-20已經入列空軍航空兵,而且二代機的數量依舊還有很多。那麼為什麼有了殲-20還不退役那些老舊的二代機呢?其實這兩者根本不屬於因果關係,即有了新型戰機不代表就應該退役全部的老舊戰機。原因有以下幾點吧——


第一,作戰定位不同。殲-20的定位是空優戰機,而類似於殲-和殲-8除了常規的對空作戰之外,還能充當對地攻擊的角色。這種關係好比分工明確,所以即使殲-20服役之後,這些殲-7還有殲-8戰機還有生存的價值空間,暫時不大會被擠出軍隊。


第二,產能不一致。殲-20造價昂貴,目前服役的數量有限,每年增加的數量也不多,而二代機的數量如提問中所說的還有200架之多,事實上我國也在以相對低廉的殲-10B/C,殲-11B,殲-16等戰機進行更新換代,但是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做到全面替換。


綜合以上,戰機的更新換代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類似於這種二代機三代機四代機共存的現象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梁無咎


對於我國依然有上千架老式戰機服役,如何看待呢?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由於我國航空工業長期落後於美俄,基本上都是引進仿製為主,自己沒有能力有計劃地進行戰機更新換代,因此,一代飛機的生產往往會延續很長的時間。我國自從引進仿製J7成功以後,大量生產,唯恐數量不夠,的確在短時間內大大增強了中國空軍實力,由於一直沒有能力研製三代機,一直到90年代末,我國還在引入英國馬可尼的雷達電子設備改進J7,因此,J7的版本眾多,包括J7I、J7II,J7 III、J7MG和J7P型,也導致J7裝備存量很大,後來逐步服役了J8、J8II戰鬥機,後者性能還可以繼續用,但是老版本的J7I、J7II需要儘快淘汰了,J7最新改型的性能還是不錯,依然使用的價值。

J7MG性能還是不錯的,有能力進行中近距空戰

老式J7戰機

其次,現在我國有能力自主開發戰機後,之所以不迅速更換所有二代機,主要還在於戰機壽命週期與更新週期共同決定的。當維持某一穩定機隊規模時,新加入的戰機與淘汰的戰機會形成平衡,這種模式是和平時期資產價值最大化的更新模式,可以優化存量資源,包括生產線資源與存量戰機資源。一次性大規模更換是不科學的,也不利於追蹤最新的技術,因此,西方國家一般都批次更新,新老並存。

以色列也F4“鬼怪”戰鬥機依然在服役

第三,新老並存,壽命結構與技術結構均衡合理是裝備理想的新陳代謝方式,更能體現一個國家完善的戰機研發、製造與使用體系,是一個國家空軍現代化的標誌,也體現了大國自信。


鶇飛天


先來說幾個問題:第一,按照我軍方的劃代標準,殲20、F22、F35、蘇57同為第四代戰鬥機,五代機不過是處於初始研製階段。第二,如果按照俄羅斯標準,殲20、F22等被稱為五代機,但我國並沒有第三代戰鬥機。第三,題主說的這“300架二代機”還是太少了,如殲7、殲8系列的二代機及其改進型,我空軍目前約有700架。


運20、殲20編隊飛行

本文中,皆按照我國軍方的劃代標準來稱呼。我國四代機殲20已經開始小批量產,並加入作戰部隊。兩個雙機編隊共4架殲20已經到達珠海航現場,參加11月6日開始的航展,而且殲20還與運20進行過編隊飛行,應該是在進行飛行表演的彩排。那麼,殲20都已經開始服役了,約700架的二代機及其改型為何還不退役?儒道之主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代、三代改進型、四代機的產能,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直接替換幾百架二代戰機。


實際上,我國等著淘汰、退役的戰機還包括早期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但短短二、三年就想更換700多架戰機,這根本就不現實,也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產能達不到,軍費不夠用。放在任何一個國家中,這也是不可能的事,包括美國。殲7、殲8系列這些二代機及其改型,顯然是已經無法適用現代信息化條件下的戰場,目前已退居二線。退役,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也是遲早的事,但最重要的是需要時間——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先可那些已經到達服役年限的戰機退役。


沈飛重啟殲11B生產線,新生產的殲11B與之前的殲11B沒什麼大變化——大家期望的“更換有源相控陣雷達”等,根本未變。很多人因此大批沈飛“只能造這些東西”,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沈飛生產哪款戰鬥機,是它自己說了算的?沈飛有性能更好的殲16,為何空軍不訂購殲16,而選擇殲11B?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就拿美國為例,F22是公認世界第一的戰鬥機,美國為何不把戰鬥機全部換成F22?答案再簡單不過了:換不起。


沈飛重啟殲11B,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部隊等著用戰鬥機。這些部隊包括:新擴編的部隊,二代機等面臨淘汰的部隊。我國目前正在生產的戰機包括殲10C(殲10A、B已停產)、殲20、殲16、殲11B等,別說是一下子替換,就目前來看,殲10C、殲16、殲20的產量根本無法滿足二代及其改型等戰機的正常退役速度。所以,才會重啟殲11B的生產線。對於那些沒到退役年齡的二代機,改裝已經沒必要了,保證讓飛行員有戰機可飛,是唯一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