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了985、211,為什麼還是焦慮?

本文經授權取自微信公眾號霍老爺(id:ddz_233),作者霍老爺,排版整理小強老師

我上了985、211,為什麼還是焦慮?

很大一部分人覺得一個已經考上985、211大學的學生,除了輕鬆以外,還是輕鬆。好像跟“焦慮”二字毫無關係!但事實並非如眼所見,學習的環境本就是一個競爭的環境,所謂的安逸只是說給那些不懂的人,難道一個已經考上985、211大學的學生不該焦慮嗎?答案是“該焦慮”!

如果再讀一個冷門專業,出身平凡,擠在一個陌生的大都市裡,那簡直就不是焦慮了,真的是恐懼了。

我不相信有人沒有焦慮過,我上大學那會兒,焦慮這個詞還不太流行,流行的是“鬱悶”和“迷茫”,那時候一個輔導員義正辭嚴地說:“你們可以鬱悶,但是怎麼能迷茫呢?你們知道你們一天花國家和家裡多少錢嗎?”

然後掰著手指頭給我們算了算,好了,聽完我們一天欠了國家社會和家庭幾百塊錢以後,我旁邊的同學跟我說:“他說完,我覺得我該槍斃了。”

我想,很多老師曾經說過,考上985、211,生活就此無憂了。

但上了大學之後,我們發現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試問誰不焦慮,大學裡有的是拼命考證的,不管有沒有用,考了再說,有從大一就準備留學的,有從大一準備考研的,有從大一就開始社會實踐找實習的。

我上了985、211,為什麼還是焦慮?

我記得還是那個輔導員,告訴我們:“本專業畢業生平均工資2500元,比很多系強多了”。我驚訝於他的洋洋自得,那時候這個數目雖然不少,但也絕對沒有到讓人感嘆的地步。

然而這就是我們的未來,我一個同學曾經調侃,我們不是要畢業於名牌院校,將來要出入上流社會的嗎?

2500塊和上流社會、名牌院校相距太遠了,但是就這麼荒誕的統一在一個學生頭上,社會和自我認知完全脫節。我相信很多人都在默默算賬,上大學幾年收回成本。

教育不是最終目的,對很多人來說,創造價值並收取回報改善生活才是目的。

那時候流行一句話,學士上面是碩士,碩士上面是博士,博士上面是博士後,那博士後上面呢?

如果你夠勇敢再讀2年是勇士,再讀5年是壯士,再讀7年是烈士,烈士以後呢?教育部會推出聖鬥士,讀滿2年是青銅的,5年是白銀的,7年是黃金的。

但是成了黃金聖鬥士就能進入上流社會了嗎?

恐怕也未必。

開始都天真的以為海歸是精英,後來海歸變海龜,又變海帶,一不小心,父母幾十年的積蓄,就是培養一個待業青年。

我上了985、211,為什麼還是焦慮?

實際上這就是焦慮的來源,在社會還是把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看做社會精英的同時,我們已經知道我們不是了。

我們把自己稱為,大學狗,博士狗,留學狗,生物狗,我們調侃自己為屌絲,把自己踩到塵土裡,把我們上的大學稱為五道口職業技術學校,中關村文理應用學院,五角場文秘職業技術學校。

職業技術學校這個稱呼非常好,概括了中國大學的現狀,中國大學的畢業生不是社會精英,只是螺絲釘而已。

這是所有中國大學生都經歷的一個再造自我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通常會折磨你很久。

只是要記住,不要讓社會的失敗成為你個人的失敗。


聲明:華版文化頭條號尊重各素材創作人及團隊,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電話0317-7589585&QQ1242655784,內容轉發請提前聯繫授權。

我上了985、211,為什麼還是焦慮?

↓點這裡推薦一本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