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要如何避免上演泰坦尼克號般的悲劇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號是怎麼就突然沉沒的?直接原因是撞上了冰山。為什麼撞上了冰山?因為史密斯船長盲目自信,航線安排錯誤。具體原因接到很多警告後,瞭望員並沒有及時發現冰山,而瞭望員沒有望遠鏡,發現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如果我們把一家公司比作一艘輪船,那麼CEO就是船長,而戰略部則是公司的瞭望員,瞭望員協助老闆及時調整船的方向。

大公司有戰略部,而小公司老闆就是戰略把握者。大船撞上冰山,一般情況不會沉,因為有隔開的水密艙,泰坦尼克號倒黴的是5個進水了,超過了船體承受極限。小船不要說撞上冰山,就是一個大浪都有可能打翻。我自己曾經在

和做戰略,戰略部就算是眼瞎,一個坨屎,也不會影響公司存亡,但是小公司戰略方向錯誤,就是致命的危險。這是我為什麼三年前從京東出來創業的原因所在,大公司的戰略部的價值有限,老闆有自己的戰略看法,往往戰略建議都無法落地。而我出來幫助

提供戰略指導,以及行業資源的支持,顯然比在大公司的價值大得多。幫助創業公司渡過難關,成為獨角獸,這種成就感是在大公司無法得到的。

簡單的說,小公司資源少,容錯率低,犯錯的機會成本太高,搞不好就倒閉了。BAT這樣的公司,戰略對了,阿里騰訊市值邁上了4000億美元,而

戰略就算搖擺不定,屢屢犯錯,現在依然還有800億美元的市值,百億的年淨利潤。

阿里戰略投資

,未達到牽制京東預期

公司的重大戰略決策,不是每一個都是正確的。阿里佈局

表現很好,尤其是侯毅創辦的盒馬鮮生模式,但阿里發力來往,最終不了了之。幾年前主推的C2B概念,早就不再強推了。另外去年做社交,輿論上也是惹得滿城風雨,碰的一鼻子灰。

吹的很多牛逼都實現了,但也有很多牛逼,並沒有實現。馬雲說湖畔學院要多講講失敗的經驗,這個也沒什麼錯,並不是什麼謙虛說辭。戰略成功的原因各不一樣,但失敗的原因大同小異。

兩年前阿里為什麼投蘇寧,未必是什麼業務互補,核心是為了戰略上牽制京東!直接原因是騰訊投資了京東,將電商業務出售給了京東。阿里投資蘇寧,就是給京東找了一個牽制方。其實我想說,最終牽制非常有限,京東在3C數碼和家電的市場份額持續上升。蘇寧則是這次互換股份最大的受益者,在阿里股票上賬面已經賺了差不多160億,然後阿里每年還導給蘇寧上百億的銷售額,蘇寧省了幾十億的廣告費

C輪死公司,戰略上欲速則不達

大部分的創業者,尤其是

的創業者對自己的戰略能力過於自信,對於業務過於激進。等到出了問題,剎車才發現來不及了。比如泰坦提尼克號史密斯船長明明接到了各種船的通知,前方航線有冰山,依然星夜兼程讓船保持22節的速度,以至於發現冰山的時候剎車已經來不及了。這種情況在一些C輪死的創業公司裡面比較普遍,就是燒錢速度太快,而融資跟不上速度,等到發現融資艱難的時候,業務剎車已經來不及了。總之,船,開的太快,是容易翻船的!基於大量創業公司的實踐戰略經驗,個人以為小公司最重要的是戰略目標,速度麼,根據自身船的情況,以及海況決定。只要方向、航線正確了,慢一點無所謂的。最怕方向上錯了,南轅北轍,駛入兇險的海域。

知識經濟時代,最近大公司出來的高管講課的比較多,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創業者需要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要盲信大公司戰略,很多成敗都是運氣使然。阿里戰略顧問曾鳴教授最近講課比較多,理論比較多,案例比較多,講的深入淺出,但聽完卻是雲裡霧裡,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公司怎麼制定戰略,很容易跑偏了。因為大格局,大布局,不等於好的戰略。

很多創業者,不是缺少想法,而是想法太多。我經常向合作的創業者建議,對外交流發散思維的目的,是為了戰略聚焦,更好的抓重點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

好的戰略,關鍵在於抓住四個“正確”

戰略是什麼?有各種版本的解讀,以區分開來策略。東哥的看法是,戰略主要工作是如何做好資源的配置,所謂謀定而後動,策略而是具體怎麼做好一件事,好的戰略就是四個“正確”:“在正確的時候,用正確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總結起來很容易,但實踐起來特別難?比如什麼時候是正確的時候?操盤重要業務正確的人是誰?正確的方法有哪些?事情那麼多,哪個事情最重要?

賈躍亭的視野足夠大格局足夠大,但樂視卻輸的特別慘。因為資源配置不恰當,用人不恰當,在發力的時間節點不恰當,有些業務該做有些業務該放棄,補貼力度過大現金流損失過快,方法不得當。四個錯誤,導致了樂視的必然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