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群:中小学教师慎用“学科带头人”称号

中小学教师慎用"学科带头人"称号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为此,各级政府部门都出台政策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在具体措施中,很多地方都有一个大同小异的做法:通过培养一支骨干队伍来示范、引领全体教师,而在骨干队伍的培养过程中,各地不约而同地都冠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号:学科带头人。

以前只知道大学里有"学科带头人",其遴选条件是非常严格的,他的学术地位必须高于本学科的一般人。笔者一开始听到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感觉这对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来说是一种激励措施,但是,当如今这种"学科带头人"越来越多,甚至连幼儿教师中也出现了"学科带头人"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探讨这种称号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

王越群:中小学教师慎用“学科带头人”称号

网络图片

反复研读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笔者发现,如果把中小学、幼儿园的一部分骨干教师叫成"学科带头人",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

第一,按照《纲要》要求,中小学强化的是"课程"概念而非"学科"概念。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由上述《纲要》原文可以看出,新课改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是要树立"课程"概念,改的是与"课程"有关的所有系统,并非单纯是以前的"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有很多具体课程,但不强调分科,特别是小学阶段强调的是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也是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只有到了高中才以学科课程为主。至于幼儿园,则强调"领域"和"整合",即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的整合,并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完成对幼儿的教育,更是毫无"学科"概念可言。

第二,按照《纲要》要求,中小学要淡化"学科本位"理念下的过分知识传授倾向,要改的是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此可以看出,新课改其实是要让教师树立一种与课程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相匹配并在理念、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都与之前以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的"学科教师"不同的"全科教师"意识,即尽量淡化教师的"学科"概念。中小学在课改前的"繁、难、偏、旧"现象,就是过分强调"学科"教学的缘故。如果在中小学继续沿用"学科带头人",必然在很多教师头脑里造成"学科知识"深化与新课改"整合知识"的冲突。

第三,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看,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仍有教师头脑中的"学科教学"概念根深蒂固。

由于长期习惯于"学科"概念下的教学, 处在基层一线的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三维目标"理解成了"双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笔者常赴基层中小学幼儿园调研,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如果在由政府部门主导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中,自身先在名称上强化了"学科"概念,并将优秀教师冠以"学科带头人"称号,其实也就无形中给一线教师在心理上暗示了传统的学科教师的意识。每个名称都有其特定内涵,对人们心理的导向作用非常大,犹如"管理"与"治理"不同一样,"学科"与"课程"也不是一回事。

王越群:中小学教师慎用“学科带头人”称号

网络图片

综上,笔者认为,各地各校在骨干队伍建设中,把"学科带头人"改为"课程带头人"更为合适一些。因为,改为"课程带头人"能让获此称号的教师树立强烈的课程改革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综合因素出发,全方位重新构建符合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服务于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综合性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此外,"课程带头人"也可以从概念和内涵上与大学里的"学科带头人"区别开来,避免产生歧义。

笔者相信,这样的调整,对那些长期身处教学一线、对课程改革理解还不到位的教师们,一定会起到唤醒课程意识作用,对加快深化课程改革必然会有促进作用。


据2018年11月18日《教师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