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从小由姥姥带大,为什么还是爱爷爷奶奶比姥姥姥爷多呢?

YY麻辣妈咪


根本不用担心,孩子小的时候你是根本看不出来爱谁多一点的,你所看到的都是表象,等到孩子大了,特别是成家以后你再看,真正的关心就来了,谁看大的就是谁,根本无法改变,小的时候没有出过力的再眼红也没有用,真正的爱是你变老了才会体现,现在是看不出的,心里话,电话多少,看病,有什么事先跟你说,不要幸福死哦,跟另一方就会不一样,也亲,但是有分寸,区别明显,现在根本看不出来,放心好了。


横看是岭没有峰




小孩子从小由姥姥带大,为什么还是爱爷爷奶奶比姥姥姥爷多呢?下面讲一个姑事。

某去姥姥家,姥爷带他和表哥去河边玩。忽然姥爷落水,表哥急得大哭大叫,喊人救命。而某却若无其事,对表哥说:你爷爷掉到水里了,我爷爷还在家里呢。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在人们的心目中,爷爷奶奶远比姥姥姥爷的位置重要的多。

自古至今,在人们的心里,父母家才是家。而因为父母是和爷爷奶奶同住的,所以也就把爷爷奶奶当做了家里人。而不管在姥姥姥爷家住多久,他们待你有多亲,总也是感到是在住亲戚,没有住家的感觉。所以就有了外甥是狗,吃饱就走和亲孙子烧烧纸,亲外甥指一指的俗语。

虽然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的血缘关系一般远近,但因为血脉传承是以男性为系,可以追溯至千古,就连埋葬也是在一个坟地。而姥姥姥爷做为亲戚,恐怕没有了姥姥姥爷、舅舅妗妗之后,就不会有一点联系了吧。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我儿子就是从小由姥姥带大的,最喜欢的就是姥姥姥爷。

他爷爷很久不回来一次,来了也不抱抱他,我儿子也不喜欢跟他爷爷玩,也压根没什么感情。婆婆忙自己的事情,什么时候都是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心情好了抱一抱,心情不好自己睡大觉,抱的时候,儿子也跟他玩,不抱,儿子也不找她。

没有什么一定的,更多的是从小跟谁多,心理跟谁亲。看不起那些明明没有付出什么,却总是拿着“血浓于水”来道德绑架的道德婊,孩子小的时候你们不带他不疼他,现在孩子长大了省心了,你们过来表疼爱了,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

我会告诉我儿子,你是姥姥带大的,那么多个困难的日日夜夜,都是姥姥陪在妈妈身边,所以你长大了,将来一定要好好疼姥姥姥爷。至于爷爷奶奶,我不会教他,他想跟她们亲,我也不会拦着,毕竟是他的爷爷奶奶。

评论里的键盘侠不要瞎逼逼了,我月子里,婆婆没有照顾过我一天,没有给我做过一顿饭,我上班没人看孩子,请她请一天假,她都不乐意!你们怎么知道我没让她带?她不愿意!她得打牌逛街呢!

这话我不仅敢当着我老公的面说,当着公公婆婆的面,我照样说!他们做没做过,自己心里清楚,我这么说,他们没话反驳!因为我说的是实话!

就我自己来说,从小我的爷爷奶奶就没疼过我,最疼的是他们的孙子,我作为孙女,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没我的份,相反的,有一点好吃的,我姥姥都会给我留着。

所以直到现在,我和我的爷爷奶奶都不亲。偶尔逢年过节跟着爸妈一起去看他们,但是平时我是不去的,去也就是在那里坐坐,不见面也没什么感觉,也不会思念他们。

孩子到底跟谁亲,大部分是来自日常的陪伴,感情的积累。小部分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我每天辛苦上班,在家帮我带孩子的,是我的父母。我自然会教给他们,谁才是他更应该孝顺的人,而不是某些人在孩子小难照顾的时候不闻不问,长大了再给点零花钱说几句好听的话来坐享其成。

有付出才有回报,血缘是血缘,但是血缘并不会凌驾于一切之上。没有感情基础的血缘,也不过如此而已。


妇产科女司机


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与孩子的血缘关系是一样近的,并且,我并不觉得血缘是造成远近亲疏的直接原因。

小孩子一般会和两类人更为亲近,一是长期的贴身照顾者,给孩子盖被子、穿衣服、梳头发、洗澡、刷牙、喂饭……打理孩子一切近身事务,并且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人。

二是讨喜者,幽默风趣,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和孩子一起玩得很high,孩子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不会被管教、要求、批评、限制,这样的讨孩子喜欢的人。

有的时候,孩子更喜欢第二类人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贴身照顾者,在长期打理孩子饮食起居的同时,势必对孩子有所要求和限制。

例如,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控制孩子的零食摄入量,生病的时候喂食孩子并不爱吃的苦药汤,不给孩子买棒棒糖是为了蛀牙不再发展,督促怕麻烦的孩子每天睡前刷牙,孩子还没有玩尽兴就被拉回家,不论是因为时间太晚了,还是因为耽误吃饭或是拉大便的时间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任你再讲道理,在孩子心里都不会真正明白,孩子明白的只会是心里不高兴了,总有个人管着自己。

而如果这个时候,恰巧有个特别会讨喜的爷爷奶奶,想吃什么都给买,不想回家就一直玩,累了怕麻烦就不用牙刷漱口,吐两口水就了事……总之以孩子高兴为终极目标,从不对孩子说不,在孩子眼里那简直是救世主来了,没有不让孩子更爱的理由。于是乎,贴身照顾者就有种受累不讨好的感觉。


从问题来看,孩子从小是由姥姥带大,爷爷奶奶在没有带孩子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接触肯定是少的,在少有的接触中,作为老人舍不得对孩子管教和限制也是人之常情,总希望不在身边的孙子(孙女),在短暂的相处时光中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

于是乎,就出现了这种问题,孩子从小由姥姥带大,还是爱爷爷奶奶比姥姥姥爷多些。作为成年人,放平心态就好,笔者的妈妈,孩子的姥姥,也是这种吃力不讨好型的。

孩子小的时候,我做了全职主妇,我的妈妈来我家帮我带孩子的时间远比爷爷奶奶要多,但并不讨喜,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帮我洗衣、做饭、收拾厨房、采买生活品、做家务上了,孩子的贴身事务以笔者为主。

姥姥并不像奶奶一样,只要见到孩子的时间全部用在和孩子玩耍上。姥姥受累,也未必讨喜孩子,是早就料到的了,姥姥也从不计较这些,她觉得只要帮女儿减轻家庭负担就好,更不会指望外孙女长大后能对她有所回报。真正爱孩子,就不要计较孩子更爱谁多一些,不图回报,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良好的心态,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更多人的爱,是有利无弊的。


静特发899


我不太同意楼主的观点。

孩子是最单纯也是最现实的,谁带的多他就和谁亲,如果真是姥姥姥爷带大的,那肯定和姥姥姥爷亲,不会和爷爷奶奶亲。

不仅是这样,如果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一年都见不上一面,这种孩子长大了,连父母都不会亲的。

我堂弟的女儿,一直是她奶奶带大。堂弟两口子在广州打工,每年就过年回去一下,虽然每次过年回去都给孩子买玩具,零食,新衣服,但不亲就是不亲。

孩子连妈妈都不肯喊一声,堂弟老婆想给孩子洗澡,带孩子睡觉,那孩子哭的厉害,压根儿不同意。

堂弟两口子心里也难过,自己也哭了。但是孩子才几岁,她所有的反应都是最真实的。

所以留守儿童苦啊,打工的父母也难。



也许是闲话


这里面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因素,在一般人心目里,父母和爷爷奶奶是一个大家庭的人,而姥姥姥爷,只不过是,经常走动的亲戚关系,不是一家人,所以,有时候,尽管亲自把外孙带大,或者再怎么对外孙好,他也认为,自己和爷爷奶奶的骨血亲

有些比较重感情的小孩,他视亲情亲疏的程度,是跟谁一起生活的多,谁对他照顾和付出多一点,他就在谁面前感到有理,不生分,就会对谁亲密一点,也会感恩和回报谁多一点,但有些孩子却往往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是谁对他的溺爱程度大一点,对他的无理要求,从不拒绝的人,才是他看见亲的人,比方说,我姐家小孩,尽管他小时候,是我母亲带的比较多一点,可当别人向他,看见奶奶亲,还是姥姥亲,他说,奶奶亲,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其原因是,我母亲性格比较要强,在带外孙时,对他各方面的管理,也就比较严格,对他的无理要求,严加拒绝和约束,而人家奶奶的,临时来住几天,孙子要怎样,就怎样

姥姥姥爷带外孙,完全是出于对自己女儿的心疼和爱惜,为了让女儿,更好把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减轻女儿,各方面的压力和负担,也是出于和外孙有隔辈之亲,并没有多想从女儿和外孙身上,获得多大收获和回报,如果女儿和外孙,能够多对他们理解和体谅一下,多对他们心存感激,感恩回报,当然好,如果遇到不理解的,不懂感恩的,他们也不会把这些放在心上,斤斤计较,所以,做为晚辈的外孙,在对待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态度上,还是应该客观,公平合理一点,不要把对老人的亲疏远近的比重,过于倾斜才对





用户93315625552


一般来说,孩子小的时候谁带的多,就跟谁亲。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照顾者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不同,孩子的亲近程度也会不同。这和孩子有没有良心无关,和孩子的感受有关。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奶奶,从小一个人尽心尽力照顾孙女长大。按理说,孙女应该跟她很亲。可是因为奶奶脾气比较急,孙女不想吃饭,不想叫人,题目做错,奶奶都会批评、指责,而且说的话比较伤人,所以孙女越大,和奶奶越不亲。

我们家也是这种情况。奶奶和外婆一直轮流照顾小样。小时候小样和她们一样亲。

但是1,2岁开始,小样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后,奶奶干涉多,批评多的方式,和外婆以鼓励为主,尊重小样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样和外婆的关系,明显比和奶奶更亲近。

其实我们当孩子的时候也一样,父母再怎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

如果总是用唠叨、数落、批评、比较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也很难和父母亲近。将心比心,孩子也是一样的。

所以一方面,希望老人能用更尊重孩子想法和感受的方式对待他们,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表达我们对老人的爱和感谢。

不只是嘴上教育孩子,“长大后要孝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要以身作则地做给孩子看。比如把好吃的东西留给老人,陪她们聊聊天,多分担一些家务,生日的时候给老人准备礼物等等。

孩子看到我们对老人的爱,自然也会和老人更亲近,更懂得感恩。


妈妈没时间


我想说,孩子的情感表达比起大人来,更直接,更真实。

我儿子是从小我带的,因为我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爸一个男人也从来没干过细致活,让他带我儿子,一是不放心,怕他做不了;二是不忍心,让他太辛苦。爷爷奶奶那边,当是爷爷没有退休,奶奶直接对我说,她不会带孩子。没办法,我只能自己在家带。到了我儿子上小班的时候,爷爷退休了,他主动提出要来接送我儿子,这样我可以上班。顺理成章,爷爷跟我们一起住,每天接送我儿子,晚上还帮我们烧晚饭,我们都是抱着感激的心情对待爷爷,所以我儿子跟爷爷特别亲,原因不说也知道,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的情感世界最真实,谁对他好,他就跟谁亲。

相反,奶奶不跟我们一起住,她过段时间来住两个星期,每次来也从来不来不帮忙做点什么,看见我儿子有什么不顺眼的还要说上几句,每次来了就跟领导视察似的,指导我们这个不好要这样做,那个不好要那样做,自己从来不伸手做任何事。我儿子不喜欢奶奶,也是他自己的体会吧,虽然我们不太喜欢这么强势的奶奶,但从来不在儿子面前说奶奶不好。

我只想说大人可以把真实的情感隐藏,甚至做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虚伪,但孩子不会,尤其是在这样差别对待的比较下,更能感觉到谁的真心。

当然,孩子也是很容易哄骗的,大人用一些直接利益的沟通交流可能就能让孩子更喜欢,也是正常的,只要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好,没有别的想法,我想孩子跟谁亲,那都是自己家的人,无所谓啦,不要想太多,导致自己心里郁闷,得不偿失。


用户7991067329920


当看到这个题目时,在我内心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确有太多的感慨。

我的孙女现在才两岁多,一直以来都是她的爸爸妈妈、奶奶姥姥姥爷带着,因为工作原因,我是几乎没见过几次面,可每在过年见面时,她总是和我特别亲热,就连刚开口说话时最先会叫的是除了“爸爸妈妈”外,就是“爷爷”了。到现在都是玩具坏了“爷爷会修”,过年回家“和爷爷玩儿去”。虽然很少很少在一起,确胜过经常在一起的姥姥姥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据我的体会,分析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谁都知道,小孩子虽小哪怕是婴儿时期,从外界捕捉到的任何信息都是有感知的,因此,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知道他有一个很完整很幸福的家,有在身边细心呵护照顾他的爸爸妈妈姥姥姥爷,还有不在身边也一样爱他疼他的爷爷奶奶,这些信息就是他身边人在交流过程中传递出来,被他捕捉到并牢牢锁定在幼小的心灵里的。

二、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在他心里的爷爷奶奶越是见面少越是最想见,久而久之当一见面,就显得更加亲切,如果爷爷奶奶再来点亲情上的互动,亲切感就更为强烈了。

基于上述分析,在大人眼里,看似孩子爱爷爷奶奶的举动大于爱姥姥姥爷,其实,在孩子的心里,爱,都是一样的。


梦的港湾328


一般来说,谁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孩子通常跟谁最亲。但是请注意陪伴两个字,并不是由时间来决定的,而是由质量来决定的。

为什么跟姥姥不太亲?

不知道姥姥平时跟孩子相处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呢?对于孩子来说,姥姥到底是陪伴他、还是管教他?

孩子都是敏感的,如果姥姥真心的,爱孩子,孩子一定能够感觉得到,但是如果姥姥并不懂育儿的方法,在带孩子的时候会对孩子施加各种压力,比如对孩子发火,威胁孩子,控制孩子,要求孩子必须按照姥姥所说的去做。

这些时候,孩子都无法感受到姥姥对自己的爱,她只感受到姥姥给他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跟姥姥无法亲近。

孩子跟长期陪在自己的人不亲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陪孩子的人不懂真正陪伴孩子的方法,只是待在孩子身边,而不是陪伴孩子。是孩子的领导,而不是孩子的姥姥。

爷爷奶奶陪伴孩子的方式。

孩子跟爷爷奶奶亲,很可能就是在孩子短期跟爷爷奶奶相处的时候,爷爷奶奶更加能够体会到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愿望,对于孩子更加温和,更加宠爱。孩子当然更加愿意亲近这样的人。

这跟题主所说的血浓于水没有任何关系。孩子是爷爷奶奶的孙子,也是姥姥姥爷的孙子。这两者没有丝毫差别。

孩子所感受到的差别,才是真正的差别。而什么最容易让人感受到呢:情绪。当人表露出负面情绪的时候,仍能感受到的是负面情绪的能量,而不是爱的能量。如果姥姥经常对孩子发火,那么孩子必然没有办法感受到爱的能量,也跟姥姥不太亲近。

家长不用患得患失,爷爷奶奶也是孩子的亲人,孩子跟谁亲近都是好的,但最好是两边都一样。否则确实会让姥姥和姥爷失望。


作者:舒心(Annie妈妈育儿),情绪教练、正面管教讲师、高级儿童情商指导师、儿童财商讲师。欢迎关注我,并与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