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激战”变“和局”,得失还是共赢?

中美贸易“激战”变“和局”,得失还是共赢?

近2个月的中美贸易“掰手腕”,最终“激战”变“和局”。

但是,中美两国贸易谈判最终达成的是原则性的框架共识,并未涉及具体细化的指标。因此,各路分析家、不同立场的舆论场,对这份框架协议议论纷纷—到底是是美国“赚到了”还是中国“吃亏了”。

譬如,框架协议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这是一道中美贸易再平衡的老问题。在今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不以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因此,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看似满足了特朗普政府的要求,符合“美国优先”,但也契合中国的诉求。

至于“采取有效措施”和“实质性”的定语,浅层理解,似是简单的“加减法”—减少中国对美出口并扩大中国对美进口。深度解析,却蕴含深意--按照美国的统计口径,2017年美国对华出口1303.7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5056亿美元,美国对华逆差高达3752亿美元。但是,中方统计的美国对华逆差整整少了千亿美元。那么,中国“采取有效措施”,更“实质性”的就是扩大对美进口,就是多购买美国商品。

问题来了。除了农副产品以及波音飞机,当然也包括汽车和能源,美国能让中国购买的还有哪些呢!?

购美农副产品增量是有限度的—虽然特朗普兴奋地发推文向美国农民邀功--美国农民生产多少中国就买多少...再以波音公司为例,该公司全球积存的订单是6000架飞机,需要7年时间才能完全付运。

因此,即使中国想买更多波音飞机,波音公司也没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即便中国有买买买的热情,按照现在的中美贸易结构,美国也无法满足中国更多需求。

中美贸易“激战”变“和局”,得失还是共赢?

就此而言,美国要想缩小对华贸易逆差,让中国多买美国商品,还需进行对华出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譬如放开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

“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不是中国一家在做加减法,美国也要“采取有效措施”,而且必须是“实质性”的。由此凸显中美两国实现中美贸易在平衡的共识,不是单方的妥协,而是双方的共赢。

中国以此或可突破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还要继续谈判),也可解决中国供给不足的难题(如农副产品、大飞机),更可倒逼中国产业更新进步。人们注意到,谈判前美国释放出要中国缩减2000亿美元逆差的信号,但是共识中并未体现具体的量化目标。这不仅意味着美方提出的数据不科学,也给美国挖了一个坑。如前所述,按照中美目前的贸易结构,短期内不可能达到那样的目标。除非美国向中国出口更多高科技产品。

没有具体量化指标的掣肘,反而给两国贸易带来更多潜力和空间。对美国而言,特朗普可高调宣布他的几个前任没有彻底解决的对华逆差高企难题,亦可缓释农业州带来的中期选举压力。中美贸易战和解亦可变成特朗普和主要贸易伙伴博弈成果的范本。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亦可回归内政去实施其大规模基础设施计划,实现美国“再伟大”的梦想。

中美贸易“激战”变“和局”,得失还是共赢?

习近平主席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访美,就中美经贸摩擦进行新一轮磋商,中方愿加购美商品 但拒绝向美承诺具体数额

中美贸易达成原则性框架,给双方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由于美方政治体制的原因,以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为代表的30多名民主党议员,警告特朗普不要因为暂时的收益而“出卖美国”。显然,民主党认为特朗普团队在对华贸易谈判中吃了“大亏”。

美国参与谈判的相关官员如商务部长罗斯也称“不是明确协议只是一个框架”,也有美国官员称只是“暂时停战”。包括在中兴解禁问题上,从特朗普到美国谈判团成员再到国会,美国各方立场严重不一致。

而且在中美框架性共识变成细化协议时,中兴通讯将是美国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砝码。当然,在中国对中美谈判达成的共识也有不同声音甚至是怀疑,认为中国让步太多。

中美贸易“激战”变“和局”,得失还是共赢?

中美两国存在的不同声音,恰恰说明中美贸易谈判达成的共识是双方妥协的结果,也达到了互利的目标。经此谈判,中美经贸关系未来依然是在深度利益攸关基础上博弈,双方可以找到管控分歧、求同存异和行稳致远的理性方式。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中美贸易摩擦是永远的进行时。双方贸易谈判达成的共识,只是解决了一场阶段性的贸易“激战”。“和局”是两国综合势力对决的结果,要化解纠纷,还需两国继续保持高层沟通,协商细化方案,实现两国贸易双赢。

张敬伟,亚太智库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华府观察专栏作者均为国际问题专家及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研究和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