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

用戶65825501629


德國、日本、意大利這三個邪惡軸心,雖說在二戰中是同盟關係。但是德國和意大利才是真正的盟國,至於德意兩國和日本,與其說是盟國,不如說只是互相利用而已,談不上真正的盟國。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中的分歧,其實是非常大的。當然,兩國其實互相都沒有指望誰能幫助誰。因此,德國進攻蘇聯,當德國希望日本能夠從東部進攻,兩面夾擊蘇聯的時候,日本對德國的要求卻基本上是持視而不見的態度。

其實,在二戰初期,日本是真的希望與德國結盟,進而瓜分世界的。但是德國戲耍了日本,所以後來的日本對德國是不信任的,自然談不上相互支援了。

在二戰前夕,日本與德國的結盟談判中,日本其實是更希望先打蘇聯的。當時日本希望與德國一起共同夾擊蘇聯,但是被德國拒絕了。因為德國的首要目標在英法,蘇聯是次要目標。因此,兩國沒有達成共識。由於德國不同意進攻蘇聯,日本沒有辦法,於1939年單獨進攻蘇聯,結果在諾門罕之戰中被蘇聯大敗!日本絕望之際,希望德國伸出援手。結果是大家都知道了,德國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反而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本除了一臉懵懂,還能指望信任德國?

歷史戲弄人,同樣的遭遇很快落到德國頭上。德國在歐洲發動閃電戰以後,於1941年突然掉頭向東進攻蘇聯。諷刺的是,在德國即將入侵蘇聯的緊要關頭,日本卻和德國當年的做法如出一轍,不僅沒有配合德國,反而主動與蘇聯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好尷尬,也正因為如此,日本並沒有加入到與德國一起進攻蘇聯這一場好戲之中來。

其實,在二戰中,無論德國也好,還是日本也好,他們結盟主要是為了暫時減少一個對手,並不是真心實意的結盟。相反,兩國互相提防的心態一直沒有放鬆。只有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其他領域,兩國才真正體現了盟國關係。但是,這個又有什麼用呢?


蘇綻


二戰時期,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

 

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從戰略上來看,如果日本能在東部進攻蘇聯,確實會給予希特勒極大的幫助。但為什麼日本沒有幫希特勒一把呢?這主要出於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德日在二戰時沒有戰略協作。德國的對蘇作戰同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一樣,事先未給三國同盟的日本任何通告。希特勒對大島大使說:“對蘇戰爭是德國自己下決心進行的戰爭,不期待日本的任何援助。”日本和德國之間對戰爭的指導沒有直接協作。

二是美國對日本實施制裁。俄軍對蘇戰爭遭到挫折以後,德國的裡賓特洛甫外長才力勸大島大使,希望日本也對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說這是在東亞除去蘇聯的好機會。但是在1941年初,美國正式照會日本,提出了幾個必須完成的要求,否則就會在當年8月,全部凍結日本海外資產,對日本進行最嚴格的石油禁運,並且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這些條件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必須立刻從中國撤軍,並且不能索要賠償和割讓領土。否則,美國就立刻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而日本拒不撤軍。幾個月的談判毫無進展。7月26日,羅斯福總統終於採取了決定性行動,下達總統行政命令,對日實施貿易禁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兩天後,又凍結了日本全部在美資產。在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後,日本只有最多維持2年的石油儲備了,一旦耗盡,沒有補充,就只能舉國投降了。在石油和戰爭物資儲備告罄之前,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對美開戰。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北上蘇聯了。

三是中國戰場的消耗戰使日本無法脫身。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大陸巨大的戰略縱深與無休止的消耗戰像海綿一樣吸收著日本的軍力和財力。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中國戰場這個無底洞裡去了,還怎哪有那麼多精力北上蘇聯去幫希特勒一把?

四是日本有過前車之鑑。從九一八事變起到1935年,蘇聯不停地增兵遠東。到1935年底,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達到14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總兵力達24萬人,裝備坦克850輛,飛機500架,潛艇20艘,較1931年時兵力兵器擴大了3—5倍。1939年,日本關東軍突然在中蒙邊界挑起諾門坎衝突。蘇聯人毫不示弱,調集重兵反擊,全殲關東軍一個精銳師團。諾門坎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五是蘇聯對日本採取綏靖政策。日本自武漢會戰後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蘇聯卻主動與日本媾和,且條件十分優厚。蘇聯承認偽滿洲國、中止對中國的軍援、有償轉讓中東鐵路。同時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國家的地位,雙方於1941年4月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於是蘇聯利用軍援中國拖住日本,有效確保了遠東安全,之後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力推日本南下與美英衝突。

到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戰役激戰正酣時,日本在中國長沙與中國軍隊大戰,同時注意力又放在了東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根本無力也無心再顧及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事了。

 



懷疑探索者


二戰德軍和日本根本不可能匯師,因為日本人的腦子裡就沒有打世界大戰的基因,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人跑去打美國人,結果把狼給招來了。日本帝國海軍主力在太平洋上全部被殲滅,要支援德國簡直是痴人說夢。而且日本要進攻蘇聯,也不可能,因為蘇聯紅軍也足夠強大,在最基本的步兵方面,紅軍在戰前已經開始逐步用半自動步槍取代栓動步槍、用新的更輕的重機槍取代笨重的馬克沁機槍,步兵部隊的擴編充實和訓練也將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

德軍之所以在1941年就決定打蘇聯,也是因為怕蘇聯以後打就打不贏了,如果延遲進攻蘇聯意味著蘇聯基層部隊能獲得大批的指揮員,而不會出現在歷史上正處於換裝基本武器、指揮員缺額明顯時就猝不及防地遭遇侵略的情況。輕武器換裝的完成意味著紅軍步兵的火力投射能力可以上升一個數量級,壓制能力更為強大,德軍那點兵力和坦克遲早被蘇聯虐掉,日本在太平洋已經吃鱉了,還想著支援德軍,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德軍真的等日本來才進攻蘇聯,那麼很有可能在數個月內戰局就會逆轉甚至被反推,二戰甚至更快就結束了。二戰德軍進攻蘇聯本來就是個錯誤,日本去招惹美國人也是個錯誤,美蘇依然是最強的兩國,有技術、有戰略縱深、有特出的海空軍、蘇聯坦克集團,它們參戰之後,日本和德國就別打了。


川陀太空問答


這個問題我替“元首”回答了,你日本還是消停點吧,別再給我添亂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日本這個豬隊友是真心靠不住啊!

別以為當初元首沒有這麼想過,歷史上吃盡了兩線作戰苦頭的德國人太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因此老早就邀請日本進攻蘇聯,以牽制住蘇聯遠東方面軍不讓其西調。

德國人本以為日本在東北盤踞了70多萬關東軍,隨時能夠出動。可是結果並不是如德國所想的那樣。可日本人一點也不傻,他們覺得進攻蘇聯不是什麼佔便宜的好事。

日本人也不是沒試過,諾門坎戰役開始那叫一個囂張,本以為能趁著“肅反”,佔佔蘇聯的便宜。可結果卻被朱可夫率領下的蘇蒙聯軍一路吊打。這場仗讓日本人結結實實明白了像蘇聯這老油條,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拿下的,搞不好還會遭到瘋狂報復。

再說了,攻打蘇聯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大大折損自己的兵力。為了做做樣子,日本當時只派了少量日軍前去演戲一下,並沒有出動70萬關東軍。就算出動70萬關東軍協助德國拿下蘇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德國,對於日本並沒有什麼幫助。


德國把資源豐富的歐洲地區佔領,留給日本的也只是資源稀少的亞洲地區。蘇聯的主要資源和財富都在歐洲,而亞洲地域非常瘠薄,這筆既折兵損將又沒有利益的買賣,日本人才不會蠢到替德國人去火中取栗。與瘠薄的遠東苦寒之地相比,日本人更希望把戰略中心放在東南亞。因為那裡才有他們最急需戰略資源,做夢都想要地石油還有橡膠。至於西伯利亞的凍土層嘛,那個實在是太難啃得動了。

也正因為處在日軍按兵不動,推進到莫斯科城下的德軍已成強弩之末之際,蘇軍以100個師的強大兵力發起反擊戰。經過40天激烈的戰鬥,德軍向西潰退了150~300公里。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從遠東調來的那大批適應寒區作戰的生力軍。

而斯大林之所以敢於將遠東蘇軍西調,恰恰是因為得到了日本不會貿然進攻蘇聯的可靠情報。這個天大的功勞要歸功於兩個人,一個是傳奇諜報員佐爾格,另一個則是中國人閻寶航。


諸葛小兵兵


1931年佔領東北開始,日本的戰略是經營東北,然後佔據華北,等到東北鞏固之後,以雷霆之勢滅亡中國。當時日本國內的軍界代表樂觀的認為“支那”問題只需要三個月就能解決,最多不超過一年。當然這是因為在“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的糟糕表現,使得日軍大本營有了這樣樂觀的判斷。

1937年德國在歐洲戰場已經是開始屢屢試探,而此時的日本國內也陷入了狂熱之中,利用華北事變,也就是當年七七事變,日軍開始大肆進攻中國。在1937年到1939年兩年時間裡,日軍從東南戰場攻擊江南腹地,然而日軍攻佔江浙長江一帶時,卻發現等來的不是蔣介石的求和書,而是蔣介石的遷都抗戰。

淞滬會戰結束之後,日軍其實就已經意識到了中國戰場不可能在一年之內解決,因為一個淞滬會戰就打了整整三個多月,而且蔣介石發起了全民抗戰的動員,從當時國軍的抗戰準備來看,一共準備了三道防線。一直到日本投降,日軍都沒有徹底突破第二防線,原因就是中國的大縱深使得日軍戰線越拉越長。

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之時,日軍已經深陷中國戰場,此時即便是關東軍也不得不抽調到各個戰區,像當年華北地區就出現過穿皮鞋的日軍,那其實就是關東軍。所以中國戰場的形勢使得日軍不可能分兵進攻蘇聯,因為日本的戰略第一步就是征服中國。包括日本偷襲珍珠港,都是為了將對華的侵略戰爭進行下去。可以說只要中國多堅持一天,日軍就不可能北攻蘇聯。


小司馬遷論史


事實上,在1941年6月,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以後。日本是做出了北上的準備,開始了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大規模調動軍隊進入我國東北,準備對蘇開戰。

但是,日本國策是,遠東蘇軍必須有一半調遣到西部,日軍才會發動進攻。這一點在“依形勢變化帝國國策要綱”,當中已經得到了確認。6月22日,德國發動進攻,7月6日,日軍大本營下令日本陸航做好北上準備。

7月7日,裕仁天皇批准了徵召85萬人入伍,參加對蘇聯作戰的命令。同時,7月13日開始日軍向東北集結。7月31日,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作戰部長田中正式批准了24個師團參加對蘇作戰計劃。

同時下達“大陸命第506號”命令,舉行關東軍特別演習,正式對蘇戰備。命令,到7月24日,14個師團都要做好戰鬥準備,充實到戰鬥編制。到8月8日,各個兵站部隊,以及2個新動員師團進入東北。

8月29日,日軍準備北上進攻蘇軍的全部戰鬥準備,向黑龍江上游的加林達及三叉鐵路交叉點的斯科沃羅迪諾地區發動進攻。此時從日本,到高麗,從大連到黑龍江,所有的鐵路,港口都非常繁忙,60萬日軍,還有海量武器裝備,都在向前線運輸。

但是,在1941年8月1日,美國突然宣佈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凍結日本所有海外資產,斷絕日本所有海外貿易,禁止對日本輸出石油。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決定暫不北上,而是南下奪取印尼大油田。否則,日本國內的石油儲備,很快就會消耗殆盡。在這一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


歷史救生圈


二戰時期的軸心國並不像同盟國那樣彼此步調一致高度協同。畢竟當時沒有衛星這些東西。開戰後,德日兩國光是保持聯絡都非常困難,還得靠潛艇從歐洲跑到亞洲,這樣的交流難度,就不要想什麼協同了。

而且希特勒在骨子裡是看不起日本人的。比如《我的奮鬥》第11章中有這樣一段:“日本是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劣等民族,不過我們卻可以利用日本,利用他們的執著的為德國服務。”

實際上不只是希特勒這樣看日本人。日本雖然被稱為“列強”,但是卻並不被歐美國家接納。

普遍來說,當時歐美國家對日本人都有著嚴重的歧視傾向。


希特勒骨子裡是個歧視除了白種人以外所有人的偏執狂

回到日本為什麼不攻打蘇聯這個問題。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舊日本海軍和陸軍是有著深刻的矛盾的,這種矛盾的產物就是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舊日本陸海軍關於發展戰略上則有一定的區別。

1905年的日俄戰爭以日本的慘勝收場。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陸軍都把北邊的蘇俄當作假想敵。而日本海軍則把美國當作假想敵。(無獨有偶,美國也一直把日本當作假想敵)

於是日本軍部就分化為了2派:一派是陸軍主導的北進派,主張打倒蘇聯,與德國會師。一派是海軍主導的南進派,主張侵吞南亞西太平洋的歐洲國家殖民地並於美國開戰,逼迫美國承認日本在亞洲的特殊利益。這兩派都不乏實幹家,實際上在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打響之前,日本人就嘗試過與德國人共同夾擊蘇聯的行為。

諾門罕戰役也是朱可夫元帥第一次在戰場上顯露身手

也就是諾門罕戰役,當時德國部分高層是不太相信日本人敢入侵蘇聯的。於是昭和男兒就真的入侵蘇聯了。然而德國人看到日本人打蘇聯,卻不以為然。這就讓日本軍部的南進派徹底壓倒了北進派。所以後來等蘇聯打德國的時候,日本人就不幫忙了。

諾門罕一戰給了日本人相當大的心理陰影,後來無論如何都要在邊境駐紮幾十萬關東軍


利刃軍事


說到二戰日本和蘇聯那些事,有一場戰役不得不提-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圖為日俄戰爭時期的漫畫,當時沒人看好日本

其實日本對蘇聯態度極為複雜,明治維新後日本日益強大,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亞洲,不再侷限於曾經視若神明的中華帝國,他們的目標是世界強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獲取世界列強的認可,那麼找一個真正的強者打一仗就必不可少了,而這個強者就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日本俄國爆發的日俄戰爭,經過浴血廝殺,日本舉國之力最終在陸戰和海戰上全面戰勝老牌強國俄國,自此以俄國為踏板成為世界列強之一。

圖為蘇聯坦克部隊

自那之後,日本終於成了世界強國,而沙皇俄國緊接著爆發了十月革命,日本竟然趁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立足未穩時扶持反對勢力也就是白軍。所以說日本與蘇聯在歷史上早就成了老冤家。日本覺得我打敗過俄國,現在就能再次打敗蘇聯,這就是諾門坎戰役爆發前的日蘇兩國態勢。

日本狂熱軍國主義分子辻政信,諾門坎挑釁蘇聯的主要策劃者

在二戰時期,日本還有個特點:軍國主義到了瘋狂的地步,軍隊中的狂熱分子經常違抗大本營的命令進行各式各樣的軍事冒險。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這樣直接導致了日軍上下均高估了自己實力。在佔領北平、南京後,日本覺得中國戰事已經大局已定,所以接下來就該選選下一個目標了。當時二戰還未全面爆發,日美關係還算正常,於是離得近、又自認為實力遜於日本的蘇聯成了新的目標。

圖為諾門坎的蘇軍部隊

諾門坎位於中蒙交界,戰役自1939年5月11日打響,至9月份停火,由於名義上衝突雙方主角是蒙古國和偽滿洲國,所以日蘇雙方並沒有宣戰,這次戰鬥也更具有挑釁和試探的味道。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損失2.5萬,日軍損失1.7萬,蘇軍損失的坦克裝甲車輛等裝備也遠遠大於日軍。蘇軍最高指揮長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將軍,可以說單看數據日軍並沒有吃虧,而且還佔了上風,尤其對方還是朱可夫,怎麼看都是贏了,但結果卻是日本徹底打消了在與蘇聯動手的念頭。

圖為諾門坎向日軍衝鋒的蘇軍坦克群

在諾門坎,朱可夫才用的戰術比較簡單:你打掉我10輛坦克,我再增派20輛,你打100發炮彈,我就打1000發,總之一句話就是源源不斷、鋪天蓋地。打著打著,日本人終於發現了,自己不可能打的贏,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蘇聯強大的國力,他們擁有漫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飛機和勇敢強悍的戰士。有人覺得此戰是朱可夫的汙點,其實不然,他就是要用這種不計代價的戰術讓日本清醒:蘇聯不是沙皇俄國,現在的蘇聯不是你能惹得起的。

蘇軍繳獲的日軍94型坦克,當時日本裝甲力量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

事實也正是如此,見識了蘇軍強大的實力和強大的國力後,就連最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清醒了,不可能打得過蘇聯。所以無論後來日蘇打的如何火熱,日本都沒敢輕舉妄動。


軍事新觀察


實際上日本也很想幫希特勒打蘇聯,奈何日本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呀”。



先看一下當時蘇德戰場的情況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以320萬兵力分成了三路進攻蘇聯,在僅僅10天之內,德軍就突進蘇聯領地600公里。北方戰線消滅蘇軍24個師,中路戰線消滅蘇軍30個師,即便是裝備比蘇聯差的南方戰線上,德軍也有著絕對的優勢。也因此希特勒認為在三個月內蘇聯必然亡國。



到了9月15日,德國的中路軍和南路軍合作,在基輔戰役中圍殲蘇軍66萬精銳部隊。到了9月30日,德軍又調集了74個師,共計100萬軍隊,發動了颱風計劃,意在奪取莫斯科。而且戰爭的初期階段,蘇聯損失慘重,被迫轉移了100萬火車皮的設備物資,又從遠東地區調集了25萬精銳預備隊。



這時來看看日本做什麼

實際上在1939年,德國還沒有入侵蘇聯之前,日本已經率先對蘇聯做了一次試探性的攻擊,也就是諾門坎戰役。

這次日本出動了關東軍最精銳的部隊,但是很不幸,被蘇聯徹徹底底教育了一番,從這以後,日本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實力和能力根本就不能和蘇聯對抗。



接著到了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之時,希特勒也多次催促日本進攻蘇聯遠東地區,但是日本根本不為所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日本被蘇聯打怕了,他也很明白自己的陸軍根本就不可能和蘇聯的軍隊抗衡。

其次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是同盟,但這也只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點考慮的。對於德國提議日本攻打蘇聯的遠東地區,日本人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自然也就沒有攻打蘇聯的慾望。



所以在日本看來,蘇聯的遠東地區沒有自己需要的資源,而且還有著強大軍力,這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活。

而且德國進攻蘇聯之後,美國為了遏制同盟國的發展,已經在東南亞地區對日本進行了封鎖禁運,這時的日本為了得到必須的戰略資源已經開始謀劃攻打美國,並且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選擇了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更不可能會援助希特勒了。


我是越關




蘇聯為了避免腹背受敵,跟日本簽了一個《蘇日互不侵犯條約》,重點防範西面的德國。但是日本喜歡不宣而戰這種下作的手段,蘇聯在日俄戰爭時期是領教過的,所以,雖然蘇聯重點防範德國入侵,也沒敢把防範日本鬼子那五六十萬人回調,而是一直盯著日本,直到日本全面南進之後才部分調入西線戰場。



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深深的領教了蘇軍的厲害,也認識到日軍和蘇軍的差距。從此打怕了,不敢再跟蘇聯冒險。再說,蘇聯畢竟陳兵數十萬在西伯利亞,日本又在中國戰場陷入膠著狀態,倘若攻打蘇聯失利,中國戰場也可能會翻盤。


所以日本是一個精於算計的民族,他們的算盤是,亞洲足夠大,看上去他可以所向無敵,基本上也還能控制局面,倘若能夠拿下東亞和東南亞,遼闊的領土和豐厚的資源足夠自己躋身世界一流強國,如果招惹蘇聯這個兇狠的龐然大物,自己現在手上的都有可能失去。

畢竟南下收拾東南亞那些小國勝算大的多、效率也高的多,而且有大量資源,比如橡膠石油等,比荒涼、寒冷的西伯利亞強多了。關鍵是有利於發展貿易,絞殺中國的對外商業往來。



像日本那麼狹隘自私的國家,是不可能真心的為盟友火中取栗的,所以他就一直沒有理會希特勒要求,而是專心南進,最後還利令智昏的去捅了美國這個馬蜂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