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词最具英雄本色,在当时却被认为武夫气太重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

他的词最具英雄本色,在当时却被认为武夫气太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宋代豪放词以苏、辛并称,其实两人的词风很有差别:苏轼的豪放是文人的豪放,辛弃疾的豪放却是英雄的豪放。

用王国维的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前者或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者则如"独立苍茫醉不归""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苏轼的豪放,是文人模仿英雄的豪情;辛弃疾的豪放,恰恰是英雄本色。

今天我们很容易给辛弃疾更高的评价,然而在宋人看来,辛弃疾身上的武夫气太重,缺少文士所应有的雅驯。这也许是早年的成长环境所致——以今天的概念而言,辛弃疾并非纯正的宋人,而是一位"宋籍金人",自落生到整个青年时代都是在金国度过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着金国的文化基因,顽固却不易为本人觉察。

他的词最具英雄本色,在当时却被认为武夫气太重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这一年在南宋是宋高宗绍兴十年。站在南宋的角度,辛弃疾生长于沦陷区,只有从故老相传里了解宋朝的模样;站在金国的角度,金国才是辛弃疾的祖国,历城才是辛弃疾的故乡,爱国与爱家乡都是不需要理由。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一位由宋入金,被迫滞留沦陷区的士大夫。为了保全家族,他忍耻接受了伪职。那时候虽然还没有汉奸这个概念,但做汉奸的耻辱感终生在辛赞心中挥之不去,以至于当孙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国子民的时候,他依旧不忘以宋朝的立场对之做苦口婆心的"爱国教育",辛弃疾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被熏陶出来的。

然而社会的大环境毕竟不同了,金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完成着汉化历程。对金国的汉人新生代而言,大宋文明只是一个悠久的传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金国子民的身份,努力学习儒学,参加金国的科举考试,争取将来能在金国的官场出人头地。辛弃疾的同学党怀英就是这一类人的代表,当辛弃疾率兵南渡,在南宋朝廷谋求兴复大业的时候,党怀英在金国顺利地科举及第,入翰林院为官,终于成为北方一代文坛宗主。儒家事业,在金朝并不逊于南宋。

倘若不是志大才疏的完颜亮做了皇帝,辛弃疾也许一生都等不到南渡的机会,很可能就留在金国,走上与党怀英一般的道路了。完颜亮的倒行逆施在金国激起了太大的民愤,非但汉人恨他,女真人一样恨他。于是,一方面出于好大喜功之心,一方面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完颜亮发动数十万大军南侵要实现统一寰宇之志,完成"统一"的宏图伟业。

他的词最具英雄本色,在当时却被认为武夫气太重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理想主义者被残酷现实狠狠打击的事情往往会令人同情,但完颜亮是个例外。他惊诧地发现自己的宏伟理想才一开始,竟然引发了太多的动乱:汉人造反,契丹人造反,就连女真人都造反了。完颜亮兵败采石矶,随即被厌战已久的部将谋杀,金人另立了一位稳妥可靠的新君,即金世宗完颜雍。就是在这样一场大动荡里,辛弃疾也急不可耐地加入起义者的行列,亲率五十余名豪杰驰突于五万金军之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一路与追兵周旋,终于南渡大江,回归宋境,使张安国在临安闹市问斩。

这一壮举迅速轰动宋金两地。这一年,辛弃疾年仅二十三岁。多年之后洪迈《稼轩记》以激昂的笔法概述其事:"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如此一位英雄豪杰,终生怀抱着兴复之志,旦夕以北伐为念,于是注定他后半生的偃蹇坎坷,也注定了他所有词作的基本基调。

他的词最具英雄本色,在当时却被认为武夫气太重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

南宋陈模记载有一则传闻:辛弃疾早年在金国的时候,曾经带着自己的诗词作品向填词名家蔡光请教,蔡光说:"子之诗则未也,他日当以词名家。"故而辛弃疾归宋之后,晚年词笔尤高。

蔡光其人于史无考,有学者怀疑蔡光是蔡松年之误。蔡松年是由宋入金的文坛巨擘,在金国累官至右丞相,封卫国公。据《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少时正是拜蔡松年为师的。

士人可以诗词兼擅,但"以词名家"却写不好诗这总不是什么光彩事,柳永、晏几道都是这样的反面教材。辛弃疾竟然瞠出了一条新路,专意填词却不失士大夫风范——不同于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以古文笔法填词,而且时而骚体,时而集句,尝试各种跨界创新的手段,用典也用得纵横捭阖,题材更开阔到无语不可入词的地步。于是词在辛弃疾的手里,再也不是浅斟低唱中的轻薄文字,简直比诗还要厚重些。

他的词最具英雄本色,在当时却被认为武夫气太重

子之诗则未也,他日当以词名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