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去哪里,研什么


研学旅行:去哪里,研什么


文 /佚名 图片 / 网络

来源 | 中国论文网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提出了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研学旅行的热度迅速提升,社团组织、旅行社等纷纷加入,各地中小学也积极行动,特别是城市学校,纷纷制定研学旅行实施方案,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和热情。就当前的情况看,研学旅行更多的是校外组织在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较少。就研学旅行的地点而言,很多旅行社和组织选择的是外省旅行路线,如北京、南京、重庆、西安等地,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则把孩子送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港澳等地去。

研学旅行的意义无须赘述,至于选择怎样的路径、确定怎样的主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是家长和学校的自主行为,本不该质疑和评论,但不少人却对此充满担忧。

首先研学旅行这样的好事会不会在某些地方、某些学校变味走样,失去研学旅行的本来内涵和重要意义,变成一窝蜂式的集体旅游。

其次,研学旅行是不是非要选择全国知名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区作为目的地,本省本地区范围内有没有可供研学旅行的路线及基地?


研学旅行:去哪里,研什么


以上两点担忧和质疑并非多此一举,还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征求意见时,有专家就指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清楚明白旅行和旅游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旅游的“游”在行动中就已包含了,但旅行的“行”侧重学生有针对性的体验,两者的功能大为不同。旅游体现休闲性,旅行体现“主题性”。

《意见》也明确要求:“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和只学不旅现象。”其实,研学旅行的价值是在研学深度上,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一个“研”字,“旅行”是平台和载体、措施和方法;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生成兴趣,我们要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为发掘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难得机遇和良好成长空间。

搞清这一点尤为重要,是做好研学旅行全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各学校、各组织、各部门才能制定出务实有效的研学旅行计划,设计出明确的考察主题,从诸多旅行路线中筛选出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来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既然研学旅行的目的是“研学”而非“旅行”,那对选择全国知名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区作为目的地,而对本省本地区教育资源视而不见的做法就要进行反思。

虽然,去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区是选项之一,但作为本地学子,首先应该了解体验本区域突出的、有特色的人文历史,红色教育基地,植物园林,山川地貌等资源,循序渐进,扩展范围,逐步把研学旅行推进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研学旅行:去哪里,研什么


目前而言,研学旅行刚刚起步,近年来由于“安全”这一托词作怪,不要说中小学生集体搞野外实践活动,就连大学生也很少组织集体出远门,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对本省本地区诸多人文历史、植物园林等基地从未涉足,更谈不上考察研学了。

就拿甘肃省来说,可供研学旅行的基地为数不少,许多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有会宁会师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等;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有大地湾遗址、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三国古战场遗址等;山川地貌、植物园林基地有黄河石林、张掖丹霞地貌、玛曲黄河湿地、刘家峡恐龙地质公园等。

这些资源,对中小学生而言,都是陌生而极具吸引力的,只要学校善于挖掘开发可供研学旅行的课程和主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去实地参观、考察、调研、体验,都会获得不错的效果,取得可喜成绩,完全可以达到研学旅行的目的和目标。

另外《意见》还指出:“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此,部分家长和学校在研学旅行中或舍近求远或好高图名或只旅不学等等做法,就与《意见》的宗旨和要求相差甚远了。研学旅行不等于纯粹的旅游观光,要带着任务和目的去“旅行”。


研学旅行:去哪里,研什么


中国古代许多“名人”就是在旅行中成就了事业,郦道元“旅行”是为了考察山水地理,徐霞客是为了亲见地质矿产,李时珍是为了编纂药典……最为喜好旅行的李白,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按照今天研学旅行的内涵,这些古人就是真正的研学旅行者。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理应从古人身上得到有益启迪,把研学旅行工作做好做出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