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去哪裡,研什麼


研學旅行:去哪裡,研什麼


文 /佚名 圖片 / 網絡

來源 | 中國論文網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對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提出了明確要求,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要求各地採取有力措施,推進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

隨著政策的不斷開放,研學旅行的熱度迅速提升,社團組織、旅行社等紛紛加入,各地中小學也積極行動,特別是城市學校,紛紛制定研學旅行實施方案,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和熱情。就當前的情況看,研學旅行更多的是校外組織在開展,以學校為主體的較少。就研學旅行的地點而言,很多旅行社和組織選擇的是外省旅行路線,如北京、南京、重慶、西安等地,家庭條件較好的家長,則把孩子送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臺灣、港澳等地去。

研學旅行的意義無須贅述,至於選擇怎樣的路徑、確定怎樣的主題、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都是家長和學校的自主行為,本不該質疑和評論,但不少人卻對此充滿擔憂。

首先研學旅行這樣的好事會不會在某些地方、某些學校變味走樣,失去研學旅行的本來內涵和重要意義,變成一窩蜂式的集體旅遊。

其次,研學旅行是不是非要選擇全國知名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風景區作為目的地,本省本地區範圍內有沒有可供研學旅行的路線及基地?


研學旅行:去哪裡,研什麼


以上兩點擔憂和質疑並非多此一舉,還在教育部《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徵求意見時,有專家就指出: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清楚明白旅行和旅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旅遊的“遊”在行動中就已包含了,但旅行的“行”側重學生有針對性的體驗,兩者的功能大為不同。旅遊體現休閒性,旅行體現“主題性”。

《意見》也明確要求:“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做到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只旅不學和只學不旅現象。”其實,研學旅行的價值是在研學深度上,最根本的目的在於一個“研”字,“旅行”是平臺和載體、措施和方法;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會自發地生成興趣,我們要針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開展一定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結合起來,為發掘培養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提供難得機遇和良好成長空間。

搞清這一點尤為重要,是做好研學旅行全盤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由此,各學校、各組織、各部門才能制定出務實有效的研學旅行計劃,設計出明確的考察主題,從諸多旅行路線中篩選出有教育價值的資源,並圍繞相關的資源來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既然研學旅行的目的是“研學”而非“旅行”,那對選擇全國知名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風景區作為目的地,而對本省本地區教育資源視而不見的做法就要進行反思。

雖然,去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區是選項之一,但作為本地學子,首先應該瞭解體驗本區域突出的、有特色的人文歷史,紅色教育基地,植物園林,山川地貌等資源,循序漸進,擴展範圍,逐步把研學旅行推進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研學旅行:去哪裡,研什麼


目前而言,研學旅行剛剛起步,近年來由於“安全”這一託詞作怪,不要說中小學生集體搞野外實踐活動,就連大學生也很少組織集體出遠門,絕大部分中小學生對本省本地區諸多人文歷史、植物園林等基地從未涉足,更談不上考察研學了。

就拿甘肅省來說,可供研學旅行的基地為數不少,許多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有會寧會師紀念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高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南梁革命紀念館等;人文歷史、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有大地灣遺址、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伏羲廟、三國古戰場遺址等;山川地貌、植物園林基地有黃河石林、張掖丹霞地貌、瑪曲黃河溼地、劉家峽恐龍地質公園等。

這些資源,對中小學生而言,都是陌生而極具吸引力的,只要學校善於挖掘開發可供研學旅行的課程和主題,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去實地參觀、考察、調研、體驗,都會獲得不錯的效果,取得可喜成績,完全可以達到研學旅行的目的和目標。

另外《意見》還指出:“研學旅行活動時要因地制宜,呈現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瞭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因此,部分家長和學校在研學旅行中或捨近求遠或好高圖名或只旅不學等等做法,就與《意見》的宗旨和要求相差甚遠了。研學旅行不等於純粹的旅遊觀光,要帶著任務和目的去“旅行”。


研學旅行:去哪裡,研什麼


中國古代許多“名人”就是在旅行中成就了事業,酈道元“旅行”是為了考察山水地理,徐霞客是為了親見地質礦產,李時珍是為了編纂藥典……最為喜好旅行的李白,一生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

按照今天研學旅行的內涵,這些古人就是真正的研學旅行者。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理應從古人身上得到有益啟迪,把研學旅行工作做好做出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