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背后被忽视的阶层分化

拼多多背后被忽视的阶层分化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都在说“消费升级”。所谓消费升级,就是大家有钱了,品味提升,更希望消费一些小而美的、匠心十足的、创意又实用的商品,也就是品质慢慢地要大过品牌。但是,拼多多上市之后,人们赫然发现还有“三亿人”在低质低价的拼团里消费各种伪名牌。美国的律师们开始诉讼,中国政府开始约谈,社会中上层开始莫名惊诧,拼多多的股价开始大跌。

今年的五月份,美国著名的企业战略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发布年度报告《真实奢侈品全球消费者观察》。这份报告表示,中国消费者已经占到全球奢侈品市场的32%(超过三分之一),到2024年预计上升到40%(即将到达二分之一),报告判断全球奢侈品70%的增长将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千禧一代消费者,预计到2024年,奢侈品50%的市场份额由千禧一代创造,报告判断全球奢侈品130%的增长将来源于中国消费者。

两相对比,中国人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呢?相信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有钱的、没钱的都很多。可以看到,在这背后,是社会分层的继续扩大。社会分层并不可怕,因为只有分层才会有社会的流动与运转。但是,可怕的是大家对社会分层的日渐漠视,直到拼多多上市之后,“才知道”电商里竟然还有那么多假冒伪劣,有的人甚至发出“何不食肉糜”一样的惊叹,嘲讽这些拼多多的消费者“太低端”。

人们好像只是在拼多多上市之后,才突然看到那么多假冒伪劣商品。其实假冒伪劣一直都存在,当年的淘宝也深受这样的诟病。我记得淘宝刚兴起的时候,有个朋友在淘宝上卖盗版书,当时作为穷学生的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件“正义”的事情:学生太穷,连本书都买不起。我在农村长大,后来就发现农村的各种小超市里,充斥着各种假名牌,比如“南穗方便面”,这是仿南德方便面;“8个核桃”,这是仿6个核桃;“篮月亮洗衣粉”,这是仿蓝月亮。除了故意找个特别像的汉字,设计包装也非常相似。乡村人根本不管是否正品,只要价格便宜就会买。我当时看了也很震惊,后来也就习以为常。

一直到现在,我相信形形色色的假冒伪劣都是存在的,从来就没有从我们的市场上消失。我们的城市固然变得越来越漂亮,摩天大楼和霓虹灯让人觉得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飞速前进。但就在城市中间,那些飞奔的送餐员们、超时工作的服务员们,甚至是写字楼里美其名曰的小白领们,有很多都可以称之为“城乡两栖人口”,甚至是“城乡贫困人口”。农村那些太过明显的假冒伪劣产品不会出现在城市的超市和专卖店里,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电商的货架上。

拼多多应运而生,接盘了这部分需求。而且,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打破了传统电商搜索式的购物模式:在前端以拼团模式,通过人与人的社交连接,快速准确的将目标客户进行聚焦;在后端将用户的需要及时反馈给上游的生产商,产地,供应商等,两端流量的双重变现,最终完成了整个交易过程。这就是拼多多的厉害之处,目标客户找的准,商业模式玩得转。估计拼多多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发展的会那样快,3亿客户啊,树大招风,被聚焦是必然的。但是,一旦被舆论聚焦,就难免受到主流价值和政治正确的考量,拼多多的颜值也就难免在瞬间崩塌。

说起来,拼多多很冤。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次拼多多遭遇的危机,就相当于上层人非要偷窥下层人的生活,还要强行干预下层人的生活,说你们应该去吃肉糜,然后你们吃的这些东西影响健康,我们要全部给予取缔和没收。

可事实上,拼多多一点也不冤。在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的今天,“野蛮生长”就是会付出代价。拼多多必须在这次事件后脱胎换骨,去做类似阿里巴巴天猫那样的事情,而它所面临的监管要比淘宝初期严厉太多了。如果拼多多也变得高级了,那些低端的需求怎么办呢?又会挤压到哪里去呢?又该怎样解决呢?这是个大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持续发展,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以及良心商家们推出更多平价商品吧。(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