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徐志摩和张幼仪)

包办婚姻的开始

徐志摩与张幼仪是在1915年10月29日结婚的。这一年徐志摩十八岁,张幼仪十五岁。

新娘张幼仪出身于江苏南部宝山县的名门,其祖父是清朝的举人,父亲是当地著名的医生。她的两个兄长张嘉璈、张君劢都曾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后,张嘉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响当当的人物,张君劢也是政界、思想文化界的新秀,均系当时的社会名流。

对于浙江硖石的徐家来说,能攀上这门亲戚,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事实上,两家联姻还是张家主动向徐家提亲的,其中的撮合人正是新娘的四哥张嘉璈。

还是徐志摩在杭州一中读书的时候,有一天,给浙江都督朱瑞当秘书的张嘉璈,奉命视察杭州一中。在检查学生的作文时,无意中发现一篇优秀的作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这是一篇模仿梁启超的主张和文笔的“新民体”论文,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处处显露出作文者逼人的才华和灵气。这位爱才的官员看得手不释卷,连声叹好。自此,在张嘉璈的心中牢牢记住了“徐志摩”的名字。

徐志摩是何许人也?张嘉璈很快派人去打听,原来是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的儿子。虽然徐家不如张家的门庭那么显赫,但徐家经营实业,在当地也颇有名气。人才难得,后生可畏,张嘉璈想到自己的小妹张幼仪尚待字闺中,心中便有把徐志摩招为张家女婿的想法。于是,张家主动托人向徐家提亲,愿结为秦晋之好。

对于徐家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张家的门第、声望和社会地位都在徐家之上,徐家在实业上的长足发展,也需要张家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上提供稳固的支持和帮助。再加上张幼仪大家闺秀,端庄大方,又受过新式教育。因此,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这个精明的商人,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于是,这桩由家庭包办的旧式婚姻,在新的仪式中举行了。

1915 年秋天,刚刚考入北大预科的徐志摩被父亲匆匆召回。婚礼在硖石商会大厅举行。整个大厅张灯结彩,宾客如云。证婚人是有“浙江梁启超“之称的汤寿潜。新郎西装革履,新娘婚纱盛装。在一派欢乐祥和的喧闹声中,新郎牵着新娘的手走入洞房。婚礼进行得隆重而又新潮,着实让徐家大大风光了一把,也让乡民们大开了眼界。

对于徐志摩来说,他并不了解张幼仪,结婚只是父母之命。张小姐虽然不算漂亮,但也端庄大方,出自名门,又受过新式教育。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他没有理由不听从父亲的安排。张幼仪虽然不是自己理想的爱人,但现在是自己的妻子了。徐志摩努力培养自己对妻子的爱,新婚燕尔,这对少年夫妻也尝到了幸福和欢欣。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人间四月天》张幼仪 剧照)

婚姻的危机

他嫌弃她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

1918年3月,张幼仪在家乡硖石为徐志摩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积锴,乳名阿欢。徐家举家欢庆,在外求学的志摩也感到初为人父的喜悦,对自己的妻子也多了一份牵挂。孩子的出世,也让张幼仪如释重负。夫妻两人共同的结晶也是两人感情距离的纽带,张幼仪也想借此把丈夫狂放不羁的野性拴在自己的感情之中。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张幼仪与爱子阿欢)

然而,这年夏天,夫妇两人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徐志摩便接受恩师梁启超的建议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了。

在美国的两年,徐志摩刻苦攻读,在克拉克大学读完了大学本科,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然而,就在1920年秋天,徐志摩突然放弃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机会,离美赴英,追随罗素攻读哲学,这让他的老父申如公大惑不解。

到达伦敦的徐志摩,每日周游于名流绅士之间,性灵更加舒展。此时的徐志摩再也不是刚结婚时对两性感情懵懂的徐志摩了。西方文明对两性关系和婚姻道德的阐述,也让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徐志摩大开了眼界。自己崇拜的诗人拜伦和哲学家罗素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也触动了徐志摩的心思。

恰恰在这个时候,才貌绝伦的花季少女林徽因奇迹般出现了。徐志摩沉默多年的浪漫感情被点燃了,他和张幼仪的这桩包办婚姻出现了危机。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林徽因)

正当他和林徽因情意绵绵地频频交往之际,张幼仪从国内来到了伦敦。徐志摩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激动,站在面前的妻子和自己是那么遥远。

两人之间的冲突在从巴黎至伦敦的飞机上就发生了。张幼仪没坐过飞机,所以晕机吐在一个纸袋子里。让她伤心的是,她呕吐的时候,徐志摩不仅不关心她,还把头撇过去,嫌弃地摇着头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不久,志摩也吐了,幼仪也不甘示弱地回敬一句:“我看你也是一个乡下土包子。”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人间四月天》张幼仪 剧照)

婚姻的结束

她成了一把遗弃在秋天的扇子

对张幼仪来说,和徐志摩在一起的生活是沉闷的,志摩每天神情恍惚,对自己不理不睬。他们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同床共枕的夫妻竟不能成为心灵相通的知音,这不能不让张幼仪感到痛苦。

不久张幼仪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丈夫。徐志摩听了立刻说:“那就堕胎吧。”张幼仪绝没有想到徐志摩这般无情,接着说:“我听说有人因为堕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冷地反驳:“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这样的争吵发生过几次。终于有一天,在晚饭后,徐志摩突然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见幼仪不答应,一周后,徐志摩不辞而别,消失了,把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有孕在身的张幼仪这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把“秋天的扇子”,被人遗弃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仍不见徐志摩的人影。张幼仪只好向巴黎的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张君劢很快回信,劈头就是一句中国老话:“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惊讶和悲痛不难想象。同时,告诉妹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张幼仪到了巴黎,在孩子出生前一个月,她又来到了德国。1922年2月的一天,张幼仪在柏林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德生,借以纪念这次伤心的生产。孩子的出世并没有牵住父亲向外奔放的感情。在张幼仪出院一周后,收到徐志摩一封慷慨激昂的信,正式书面向她提出离婚要求:

……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也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也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浪漫诗人的为“自由”、“幸福”、“理想”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张幼仪看来,都是因为徐志摩已经有新的女朋友了。张幼仪深知志摩已回头无望,便答应了离婚的请求。在他们的朋友吴经熊和金岳霖的作证下,正式签署了离婚协议。

徐志摩当时高兴极了,满面春风地说:“太好了,太好了,我们一定要这么做,中国一定要摆脱旧习气,我们一定要做给别人看,非开离婚先例不可。”

随后不久,徐志摩写了《笑解烦恼结》一诗,副标题是《送幼仪》,在《新浙江》副刊发表,同期还刊登了《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在送给张幼仪的诗中,他把自己和幼仪的“烦恼结”归罪于“忠孝节义”,紧接着诗中写道:

莫焦急,万事在人为,只消耐心共解烦恼结。

虽严密,是结,总有丝缕可觅,

莫怨手指儿酸,眼珠儿倦,

可不是抬头已见,快努力。

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

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

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

徐志摩的烦恼结解了,这起被说成现代中国第一桩文明离婚案也该告一段落了。然而在徐志摩的老家浙江硖石却掀起轩然大波。徐父申如公暴跳如雷,声称宁可不要自己的儿子,却不能不要媳妇。

张幼仪可以不是志摩的太太,但不能不是徐家的媳妇。在申如公的恳求下,张幼仪答应做徐家的寄女,仍住徐家为徐家人。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本书选取中国现代十一位著名作家,以详实的材料,诗意的笔法,讲述了他们辉煌的创作背后情感生活的另一面。

在他们的情感生活中,有惊世骇俗的爱恋,也有新旧思想的冲突;有寻常岁月的厮守,也有痛苦的坚持;有爱的忠贞与缠绵,也有背叛的无奈与伤感。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其间的分与合,爱与恨,毁与誉都因生命的张扬而显得斑斓多姿,历经岁月的淘洗而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