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城變美城!看淮北如何將“傷口”變“窗口”!

煤城变美城!看淮北如何将“伤口”变“窗口”!

遠處波光粼粼,近處楊柳依依,湖邊草地上,孩子們三五成群,盡情地奔跑、歡笑……這是人們在我市南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經常可以看到的景象。許多外地人不知道的是,這個“東西南北都有景”的市民休閒好去處,在過去竟是“髒亂差黑”的採煤塌陷區。南湖“地球傷疤”變身生態寶庫,是煤城淮北華麗蝶變的一個生動縮影。

我市自1960年建市以來,在為國家發展提供大量煤炭資源、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城市周邊遍佈20餘處大小不一的採煤塌陷區,土地資源銳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髒亂差現象突出,城市可持續發展嚴重受限。面對嚴峻挑戰,我市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不懈做好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這篇大文章,實施復墾整地、填充造地、生態修地等創新舉措,逐步探索創造了獨具淮北特色的治理方案。

煤城变美城!看淮北如何将“伤口”变“窗口”!

我市現轄三區一縣,土地總面積2741平方公里。建市近60年來,已累計生產原煤10億多噸,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與此同時,全市每年因採煤塌陷土地約8000畝,共塌陷土地35萬畝,30多萬農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1.5萬餘畝山體遭採石破壞,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已達300平方公里,2009年3月,我市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

面對塌陷之殤,淮北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數十年如一日,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久久為功,誓將採煤帶來的“黑傷疤”治好。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市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工作,並逐步探索提出了“三大類型、六種模式”的採煤塌陷區治理經驗,被全國各煤炭城市推廣借鑑。

三大類型:即塌陷地復墾種植類型、塌陷地復墾基建類型和塌陷區深水面養殖類型;六種模式:即多層煤回採深層塌陷區水產養殖復墾模式、淺層塌陷區復墾造地種植復墾模式、煤矸石充填塌陷坑造地用於基建遷村復墾模式、粉煤灰充填塌陷區復土營造人工林復墾模式、深淺交錯尚未穩定塌陷區魚鴨混養果蔬間作復墾模式、利用大水面塌陷區發展網箱養魚和興建水上公園重建礦區生態環境的復墾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共治理採煤塌陷地18.2萬畝,總投資150億元,搬遷村莊275個,實現十多萬失地農民再就業,安置近20萬搬遷群眾,被聯合國人居署譽為“土地再生的奇蹟!”

2009年5月25日,來自亞、歐、美、澳等地區和國內的407名生態專家來到淮北,學習複製淮北的城市生態修復經驗,並在淮北向全世界發出了《應對全球變化挑戰的城市生態修復宣言》。

伴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傳統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積極構建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的新模式,探索一條路徑明晰、動能強勁的轉型崛起新路子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市積極思考醫治礦竭城衰的“良藥妙方”,找到了破解轉型發展難題的“金鑰匙”,大力實施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走出了一條具有淮北特色的塌陷區綜合治理與循環利用之路,推進城市由資源消耗型向綠金生態型轉型。

煤城变美城!看淮北如何将“伤口”变“窗口”!

綠金湖是位於我市生態走廊帶的核心區,是西部老城與東部新城的中間銜接帶。治理前為閘河煤田採煤塌陷區,該區域塌陷程度深淺不一,深達六七米,淺則半米多。塌陷區內汙水橫流,房屋倒塌,道路橋樑斷裂,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土地處於荒廢或半荒廢狀態,是名符其實的城市“黑傷疤”。實施綠金湖治理是淮北人多年的夢想與期盼。

民之所願,政之所向。綠金湖治理項目是國土資源部、財政部批准的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項目的二、三期工程,總治理規模3.61萬畝,總投資22.2498億元。為打造城市亮點工程,發揮治理效益,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把綠金湖打造成以城市綠心為主題,集生態修復、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綠金中央公園。把綠金湖治理作為連接淮北老城與新城的樞紐工程,作為生態保護和謀劃建設“湖文化”國家級旅遊休閒度假區的核心工程全力推進。

為最大程度地優化資源配置,節約建設成本,發揮綜合效益,在工程實施中,著重實施以下六項創新:

實施超前式治理,探索塌陷區治理的“千金方”。即在科學預測未穩沉區域未來塌陷尺度的基礎上,通過提前挖出表土、預留塌陷標高等方式進行超前治理,使治理後的土地即使在地下繼續塌陷直至穩沉後,依然能達到治理設計要求,而不必等到穩沉後再治理。

突出多規合一,調準生態治理的“定盤星”。即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溼地保護規劃、林業規劃有機結合,以優化空間佈局、提高政府空間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標,保障治理後的土地能按照規劃用途有效利用。

創新融資方式,破解資金不足的“金鑰匙”。我市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共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金3.2億元,其中可用於綠金湖治理資金約2億元,資金缺口高達20多億元。市政府採用PPP項目融資模式開展綠金湖治理,通過依法招標和磋商談判,並確定了中標人,解決了資金難題。

突出統籌推進,吹響兵團作戰的“衝鋒號”。即市領導是“總指揮”,各部門是“一線指揮部”,規劃、國土、城建、交通、水務等多部門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層層壓實責任,做到不重複投資,一體化施工。創新大道取土、黑臭水體治理等項目與綠金湖治理工程相互結合,節約了6000多萬元的建設資金。

創新拆遷補償方式,讓群眾吃下“定心丸”。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按照大型附屬物據實、小型附屬物包乾的補償原則,由轄區政府負責清查,市級組織核查,形成核查報告報市政府批准後,市財政撥付補償資金,由區政府包乾使用,據實補償,限時完成,增加群眾的的獲得感。

創新管理方式,提升效率的“加速器”。做到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跟蹤審計、跟蹤測量、資金管理五分開,保證了權責清晰,職責分明,分工明確,各司其責。同時,定期對各項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確保各環節有序推進,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綠金湖項目治理成效初顯。昔日的塌陷區黑臭水體得到治理,髒亂差環境明顯改善。治理形成的2.45萬畝可利用土地中,可出讓建設用地約8000畝,預期直接收益達300—500億元。建成後可容納約8萬人,實現了淮北人多年的“擁湖發展”夢。形成的1.16萬畝、庫容3680萬立方米的水域,一舉成為全國地級市中面積最大的人工內湖,滿足了淮水北調及全市戰略蓄水的需要。同時,巨大的湖面對區域小氣候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煤城变美城!看淮北如何将“伤口”变“窗口”!

我市持續探索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新方法不斷取得新突破,復墾整地、填充造地、生態修地等創新舉措的實踐,不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拓展了發展空間,優化了生態環境,更促進了土地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復墾整地讓農業生產煥發“新活力”。我市在塌陷地治理上,始終遵循耕地優先的原則,實行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對塌陷深度2米以內的區域復墾為耕地,塌陷深度大於2米的區域復墾為養殖水面。

填充造地讓廢棄土地展現“新價值”。提起佔地3000餘畝的溫哥華城小區,市民都知道那是採煤塌陷區填充造地的傑作。該小區就是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在荒廢的成片塌陷坑上進行充填造地,平整後在表層覆蓋30-40釐米厚的土層,然後再通過工程措施和生態方式恢復土地的承載功能和再生功能,逐步達到可利用狀態。20層高的淮北礦業大廈建造前,因採煤塌陷,地質條件相對脆弱,無法承載高層建築。我市採用注漿充填方式進行超前治理,徹底解決了採煤塌陷地不能建設高層建築的難題,大幅拓寬了塌陷地的利用範圍。

已經完成治理的東湖、南湖以及綠金湖,就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特別是治理後的綠金湖,將周邊的東湖、南湖、相湖、龍河、岱河等城市水系全線貫通,“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的城市特色空間格局已初步形成,大大改善了我市的自然環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煤城”,搖身變成“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美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壯大了生態旅遊產業,更是吸引了恆大、萬達、完美等知名企業來淮投資興業,加快了城市轉型崛起的步伐。

煤城变美城!看淮北如何将“伤口”变“窗口”!煤城变美城!看淮北如何将“伤口”变“窗口”!
煤城变美城!看淮北如何将“伤口”变“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