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臨終前提一要求 鄧小平說“下不為例”

開國上將許世友,是新中國將帥中的一位傳奇人物。在長達20餘年的革命戰爭中,許世友南征北戰,戰功卓著,為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毛澤東曾高度評價說:“許世友是員戰將,陳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許世友。”

開國上將臨終前提一要求 鄧小平說“下不為例”

許世友將軍在1985年去世,臨終前只提出了一個要求,但這個要求,卻讓黨中央非常為難,最後還是鄧小平親自批示,並註明:“照此辦理,下不為例。”到底是什麼樣的要求,讓鄧小平下了這樣的批示呢?

1985年剛過元旦,許世友就交代秘書給中共中央寫報告,說自己來日不多,對組織別無他求,要求中央在他死後實行棺葬,從新中國成立後到1985年,除了任弼時沒有火葬之外,還沒有誰要求土葬。那麼,這位開國上將為何要提出這樣的要求呢?

開國上將臨終前提一要求 鄧小平說“下不為例”

許世友出身貧苦,幼年喪父,從小跟母親相依為命。參軍以後,幾十年戎馬倥傯,為國盡忠,顧不上對母親盡孝,他內心常存歉疚之情。1952年,他任山東軍區司令員時,請假探家一次,見了母親,長跪不起,眾人百般勸慰才把他扶起來。1959年,他為看地形又一次路過家門,見 74歲的老母親還在打柴、餵豬,不禁淚流滿面。

母親病危時,他因公務纏身,未及趕回去給老人送終,引為終生憾事。當時他發下誓願:自己死後,一定來為母親守墳。緣於這筆“感情債”,許世友才沒有在領導幹部實行火葬的《倡議書》上簽名。

開國上將臨終前提一要求 鄧小平說“下不為例”

棺葬的請求發出後,誰也作不了這個主。最後,報告送給鄧小平,請他拍板。鄧小平十分了解許世友的一生。他思前想後,最後感到許世友畢竟是許世友,全國只有一個,便在報告上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1985年10月26日,中顧委副主任王震受鄧小平委託赴南京軍區,鄭重傳達鄧小平的意見。他說:“許世友在60年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鄧小平同志籤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

開國上將臨終前提一要求 鄧小平說“下不為例”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終年80歲。

許世友的墓坐落在青山綠樹叢中,沒有任何裝飾,開始連墓碑也沒有。許世友因為是進行土葬的,不合移風易俗的要求,儘管經過中央特批,但為了減少負面影響,還是沒有豎墓碑。直到許世友逝世一年後,時任中顧委副主任的王震出面提出,在許世友墓前豎立一塊石碑,碑上不冠職,不記功,不敘史,只鐫刻“許世友同志之墓”七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