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古代是如何稱呼中國人的?

蕭曉四姑娘


1.秦:由於秦朝開創了中國首次大統一,影響深遠,此後外國就開始稱中國為“秦”,或由“秦”的音譯演變而稱為“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馬秦尼”、“秦那斯坦”。現在,英語、印度的印地語、意大利語、伊朗的波斯語中對中國的稱呼,通常都認為是從“秦”的發音轉化而來的。 2.漢:漢代國勢強盛,多次派遣使臣出使海外。漢代以後,外國人便常用“漢”來稱呼中國。直至現在外國一般仍把中國文化稱為“漢學”,把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稱為“漢學家”。 3.唐:唐代時期中國國力強盛,從此外國便有稱中國為“唐”的習慣。也因此,老一輩華僑自稱“唐人”,稱中國為“唐土”,而把中國人在外國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 4.契丹:由契丹族建立的強大的契丹國(又稱遼),在我國北方的影響很大,因此西方稱中國為契丹便開始流傳。現在俄語中對中國的稱呼即從契丹音轉變而來。 5.賽里斯:賽里斯即“絲國”之意。因外國人知道中國產絲,便以賽里斯稱呼中國。公元前在古希臘、羅馬等地學者的著作中,已出現賽里斯之名。 6.震旦: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究其原因,一種解釋為:“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另一解釋為:“震”為“秦”的音譯轉變,“旦”,乃“斯坦”之意。 7.支那:在古代,印度、伊朗、希臘、羅馬等最早開始稱中國為支那,近代日本也稱中國為支那。一般認為支那是“秦”的音轉;也有人認為“支那”是“荊樂”一詞的音轉,“荊樂”是由於楚國音樂“荊樂”流傳國外而得名。


故事獵人


由於中國是古代四大古國之一,尤其是至今為止唯一的一個保留著完整的文化和體系的古國。

中國在古代歷史上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也有很多種,而且是不同時期不同階級文化的產物。有幾種叫法,列羅如下:

1、最早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整個詞在漢譯佛經中很常見,音譯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這些佛經的原文,當然多數是當時或更早時在印度寫成的。

2、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著作中有的就把中國稱作Serica,意思是“絲國”,稱中國人是Seres,中國的首都是Sera,現代的漢譯“賽里斯”“賽拉”。

3、俄羅斯民族形成的時間比較晚,俄語中稱中國為Китай,讀音與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的古音十分相近。

4、中世紀時,拜占庭的歷史學家曾把中國稱作Taugas,伊斯蘭的文獻著作則寫作Tamghaj,Tomghaj或Tohgaj。學者們考證這幾個字的來源,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唐家子”一詞的對音,“唐家子”的“唐”,當然是中國唐朝的“唐”。

這些是古代外國人對中國的幾種最主要的稱呼,比較久遠的歷史,後來由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尤其是秦朝,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時期影響力最大,所以就產生了很多叫法,比如“秦人”“漢人”“唐人”這幾種稱謂。

甚至到了晚清,還有很多侮辱性的叫法,就不在這裡敘述了。


夢圓史話


實際上,中國這個概念形成很晚。歷史上的中國一詞,也多指代中原文明或中原國家。

最早是中央之國的意思,正所謂處中國以治萬方。

後來的各個王朝,一般會自稱大漢,大明,大清,漢代也會自稱漢家。在古代世界,秦人,漢人,唐人都可以是中國的別稱。由於秦漢唐三代比較強大,名稱就延續下來。經過中亞與海上的通道,傳播到當時的世界各地。中國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主要由炎帝和黃帝所代表的部落組成 。正如《國語·晉語》記載:

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炎黃子孫一詞就成為華人的自稱。實際上,明清時期,藩屬國都會稱呼中國為“中央之國”,有掌櫃的意思包含在裡面。古代朝鮮稱呼中國為中華,自稱小中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在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著作中,中國為Serica,意思是“絲國”,繒絹國,衣冠文物之地,稱中國人是Seres,中國的首都是Sera,現代的漢譯“賽里斯”“賽拉”。

古代俄羅斯,由於距離北部較近,稱中國為為“契丹”。在俄語中為Китай,讀音與“契丹”的古音十分相近。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它的敘利亞文版本中,稱呼中國為秦那斯坦。

大約在公元十世紀的拜占庭文獻和伊斯蘭文獻中,中國的稱呼有“唐格斯”、“唐格馬”,說明了大唐的輻射與強盛。古印度和中國文化交流很頻繁,對於中國的稱呼很多,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就是中國的意思,與陶瓷有關,被音譯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而梵文Cīna一詞,衍生出了很多中國的其他語種:

波斯文的Chīn,阿拉伯文的Sīn,拉丁文的Sinae,英文的China,法文的Chine,德文的China,意大利文的Cina。

近代中國,日本的支那一詞,來源就是借用古印度語,我們必須給予駁斥這種蔑稱。隨著唐代的強盛,印度嚮往中華文明,在Cīna一詞前再加上前綴mahā一詞,成為Mahācīna,音譯“摩訶至那”,意思是“大至那”或者“偉大的至那”,非常尊崇的意思。

除此之外,印度語也有在Cīna後面加上sthāna一詞,成為Cīnasthāna,一般翻譯為“真旦”“振旦”“震旦”或者“摩訶震旦”,意思是偉大的中國。在《佛說灌頂經》卷六中寫道:閻浮界內有震旦國。

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後,見到了戒日王,問到了“摩訶至那國”,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玄奘說:

至那者,前王之國號;大唐者,我君之國稱。

根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同樣去過印度的和尚義淨,記載說印度稱呼中國為Devaputra的,音譯是“提婆弗呾羅”,意思是“天子”。 在印度著名的文獻《羅摩衍那》中,中國也被稱為Paramacīna,意思就是“更遠的”或“極東”的至那。 在《舊唐書》記載:

太宗降璽書慰問,屍羅逸多大驚,問諸國人曰:自古曾有摩訶震旦使人至吾國乎?皆曰:未之有也。

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華嚴音義翻為漢地。


大概到了中世紀,歐洲拜占庭把中國稱作Taugas,伊斯蘭的文獻著作則寫作Tamghaj,Tomghaj或Tohgaj,大概意思是唐家子。在13世紀初,《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記載西方稱呼中國為“桃花石”,就是上面文字的音譯。

古代中國,也把現代歐洲人叫歐羅巴人,阿拉伯人叫大食人,非洲人叫崑崙奴,法國人叫高盧人,英國叫撒克遜人,泰國叫暹羅,越南叫安南人,意大利叫大秦人,俄羅斯叫羅剎人,阿富汗叫貴霜。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目前也有把中國稱為龍國,功夫等各類說法的,相對比較罕見了。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