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有些日本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Seven_樂樂


我觉得这个跟日本的“少子化”、“低欲望社会”还有“团块世代”那一批公司职员现在大多进入退休年龄有关。事实上很多社会现象都是这样,多米诺骨牌似的,有一块倒了,就会顺势引起起很长很长的连锁反应。

所谓“团块世代”,指的就是日本战后第一波婴儿潮,那一代人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时候,正是日本大部分公司都实行“终身雇佣制”的阶段。一个人只要进入了一家公司,勤勤恳恳的干活,不出错,不离职,那么一定会一点一滴的升职加薪,哪怕你没太大本事也可以。那个时候大环境还不错,经济也属于景气,很多日本企业正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强调公司内部的平等意识,老板们会刻意地将“终身雇佣制”和“升职加薪”捆绑起来,让那些工作能力一般,但是很忠诚的员工,可以一直为公司效力到退休那一天。

对,就有点类似中国的国企。那时候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其实就是“铁饭碗”的另一种说法。

我留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日籍外教,他最爱吐槽他老爸,说:他们那一代人,教育子女的时候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公司啊,说到底还是为了保护员工而存在的,所以勤勉一点总不会有错”。什么保护员工啊!裁员的时候可一点也不留情面啊!

我觉得这位老师是说到点子上了。大锅饭也好铁饭碗也罢,那都是在经济景气的前提下。如果大环境变差,再怎么讲义气的公司也不得不断臂求生了吧。所谓的“日本企业走下坡路”,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裁员。

今年11月9号的,新鲜热乎的一则新闻:东芝宣布未来五年将裁员数千人。

只要一个公司开始裁员,说明他账上的赤字已经大到了没法顾及公司脸面的地步了。老板不傻,他当然知道裁员的信息传出去对企业形象是个不可挽回的伤害——谁知道自己不会是下一个?但是有啥办法?都是为了生存。

还有一点就是,经常看日本小说的同学可能知道一个词:派遣社员。放到中国的职场上相当于“临时工”、“外包”。举个例子就明白了。现在很多招聘网站上有类似这样的招聘信息:

工作地点:阿里/百度/腾讯(等等耳熟能详的大公司),薪资:8000-10000;工作内容:xxxx

能去BAT这种大公司工作,有点小激动是不是?但这种招聘通常不是大公司自己发布的招聘,你就算应聘成功,雇主也不是那几家大公司,而是人力外包公司。你只是被派到大公司临时工作几个月,协助那边正式员工完成一个项目而已,项目结束后,你会被派到其他的公司。你没法享受任何大公司的待遇,也并没有真正成为那家大公司的正式职员。

日本很多大公司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也采取这种人事制度。所以,来公司工作的那些“非正式员工”,不可能产生什么强烈的归属感,自然也没什么干劲。

如果说日本的企业真的在走下坡路,跟新一代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年轻人的工作方式、人生态度等等不无关系啊……


吉姆妮成长日记


日本企业整体来说比较平稳,说下坡路可能有点过了,但是日本企业不思进取也是事实。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不进则退,不思进取就是一种倒退。


一提到日本企业,我们常常说日本的质量控制如何好、技术如何好,这个也是事实。但是不要忘记了,历史实在前进的。


世界历史上几次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你马匹养的再好、骑马的本领再高,也抵不过蒸汽机、内燃气驱动的车辆;你的弓箭、弓弩技术再好,也无法媲美火枪、机关枪的威力。


日本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似乎无所作为。日本本土似乎没有诞生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这一点一直很让人不解,也有人认为是日本的企业氛围过于保守,在传统的工业、贸易、商业、金融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这已经让日本的财阀们挣到了足够的钱,不需要投资新兴的产业;也有人认为是日本的少子化问题,让日本互联网研发能力出现了断层。


象眼观天下


无稽之谈。无数的日本产品,没有其他国家能够生产。


手机用户6093083476


倭民.卵大之地靠战争抢劫发了财,会长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