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期间为何列强入侵较少?

Domilo


清末洋务运动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就是19世纪的60年代初,之后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之间,大致30余年时间里,清王朝对外没有再遇到之前列强不断叩关入侵的情况,内政也较为稳定,出现了著名的同光中兴盛世,之所以如此,大致上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清政府遵守游戏规则

所谓游戏规则,即世界秩序。

鸦片战争前的几千年里,因为地理特点和交通科技的问题,东亚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东亚国家所遵循的是中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独大、万邦来朝的华夷秩序。当19世纪西力东渐,西方列强挟工业革命的威力来到东方时,工业文明的战斗力碾压了东亚文明,传统的东亚世界秩序崩塌。之后东亚国家都面临着怎么对待由西方列强制定的新世界秩序的问题,即如何对待现代国际法秩序,清王朝最初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不愿承认相对于西方的落后,对西方强加的秩序心不甘情不愿,但最终两次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当头棒喝。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的清王朝对于世界格局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既然没有能力挑战规则,只能先韬光养晦适应规则。所以在洋务运动时代,清王朝对和列强签订的条约,大多较好地遵守执行,对于容易引发列强干涉的教案等问题,也都以较为迅猛的态势加以扑灭,使列强没有干涉、介入的口实。

而西方列强当时在中国看重的主要是商业利益,当通商口岸的秩序得到保障,特权地位得到保障,也就没有什么干涉的理由。


二、列强都很忙

洋务运动时期,鲜见列强入侵中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列强这个阶段都在忙,世界的热点不在中国。

当时世界的两大超级列强中,大英帝国正在和俄罗斯较劲,围绕中亚问题明争暗斗。而法兰西帝国则被新崛起的欧洲强国普鲁士打得满地找牙,元气大伤,心思主要放在如何恢复国力上。

在这种国际局势下,实际上给了远东国家一个难得的和平发展的机遇。

这一时期对中国而言真正具有威胁的并不是列强,而是一心梦想着成为列强的邻国日本。


海研会


洋务运动时期是指1860年到1890年这段时期,这段时期中国和列强发生的战争相对较少,除了争夺越南控制权的中法战争以外。可以说列强一般对中国本土的野心不大,并不倾向于对中国动武。


究其原因,是因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北京条约后,老一派列强在中国的外交和商业要求已经得到实现了。传统列强对于清朝的改变,是比较满意的。


我们看看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朝和20年前有什么变化:


一,出现了专门掌握外交的政府部门:总理衙门(即后来的外务部)


从上面的牌匾”中外禔福“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遐迩一体,中外禔福,不亦康乎?

这反映了清朝官员的心态变化,可以把中国和外国放到一起来谈了,要知道在过去,清朝官员可是根本不承认各国平等的,列强以前最讨厌的一点,就是清朝不把他们当人看,每次来中国不管谈什么,不管列强是有理还是没理,对中国有利还是没利,清朝一律都是推诿,成立了总理衙门后,终于不推诿了。


二,常驻使节制度的建立

洋务外交时期,西方国家的外交体系开始在中国出现,例如外国公使入驻北京,清政府也派遣使节驻外,进行国际交往活动。这一点也是清朝主动的,开始主动认识到必须和西方接触,当然这也是西方所欢迎的。



三,对列强商业利益的顺从

清朝传统上并不把西方签订的几个条约当回事,当时签订后也没想着执行,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认识到西方是认真的,而且大多数国家还真的会遵守条约,英法等列强要求的商业利益在大清看来又不值得一提,所以自然这方面的问题也在减少。


当然这时期清朝和列强的外交也不是没有问题:


问题一:传教士问题,后来演变为义和团事变

问题二:新兴帝国主义的崛起:日本。作为一个后来者,日本是不会像英法传统列强那样,满足于在中国获取一些商业利益就足够的。


闭家锁的红枫


大清王朝:各位欧罗巴爹们,我很乖,别打我,我给你们钱卖点烧火棍我,哦对了,除了烧火棍我还要设备机器,你卖我啥´◡`我要啥。

欧洲列强:额,这家伙又过来交保护费了,反正最近很忙,大家各忙各的,没空搭理他,交点保护费,我们继续。


当时满清政府,和欧洲列强关系就和现在沙特对美国俄国还有我们一样。简单说,洋务运动就是花钱买和平行为,你看看现在撒隆巴斯(沙特)这土豪就是如此,去美国几百亿订单,去俄国几百亿订单,来我们这也是如此。完美诠释买买买不差钱的土豪风范。

以上开个玩笑,只是到出了所谓同光中兴的本质而已?

那就是清政府被打趴下几次后学聪明了,他们明白洋人爹不要他命,只要他们钱于是就换种方式送钱,那就是买买买。看见需要的就买,还美其名曰洋务运动。我去,我就没见过那次运动是不改体制,只买武器设备能成功的。


说这个原因是全部也是不公平的因为肯定还有其他原因。至于其他答案说的,清政府因为洋务运动国家实力变强,让列强刮目相看,我觉得那就是扯淡,这个世界上永元不会有买回来的世界强国只会有发展出来的世界强国。

他们唯一不趁机进攻的根本原因不过是,他们真的很忙,忙啥哟,忙着改变,忙着迭代进入新时代。

看看时间段还有欧洲文明在哪个时间做的事情我们就会明白,欧洲在忙什么。

洋务运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为止,是中国历史部分开放的时代也是无数人交口赞誉的同光中兴时代。

同时代的欧洲在干嘛

第一件事:科技的飞跃。

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这是一次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更大影响的革命,工业革命的光辉迅速改变整个欧洲和北美,人类从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 甚至是迈入信息时代的基石,电磁、电报、电讯等,内燃机等被发现发明。内燃机的发明,使人类从煤炭时代进入石油能源时代 。化工和现代重工体系形成,规模化重工业生产产生。每个国家都在争先恐后搭上二次科技革命的车深怕落伍与时代。


经济结构的调整,外贸体系的变化新兴强国崛起。

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美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产值,随之改变人类生活。欧美国家现代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体系开始成形,几十年国际局势相对稳定,西方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体系转轨,经济实力突飞猛进。 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新兴工业强国开始崭露头角,特别德美两国,实力超群,而俄国和土耳其继一次工业革命掉队后,继续顽固不化的掉队。当然中国也在掉队。


第三:政治格局重大变化。

因拿破伦战争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始深入人心,欧洲的现代化国家意识开始崛起,而传统的宗教势力大幅下降基本消除影响力。随着民族国家形成, 德国统一成为大列强国,美国的高度发展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

第四: 科技,政治,经济改变之下的国际政治斗争不断。

在这一时间短,欧洲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战争,还有美国的南北战争。都是新兴国家崛起,挑战老牌帝国(德国意大利统一战争),或者是革命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改变(南北战争)。

欧洲的战火之多,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每个战争都是新老列强争斗,而欧洲最大的英国当然不让要做裁判。欧洲打成一锅粥,谁有空搭理万里之外的中国?


第四:军事革命的继续。

第三次世界军事革命萌发,现代制式枪炮弹药、后勤体系、海军技术开始成型,新陆战理论、海权理论和空军理论开始形成,无烟火药、毛瑟步枪、马克沁机枪发明,现代意义线膛炮的出现, 现代军舰“铁甲舰”开始出现。速射炮也开始出现,鱼雷发明。推进动力革命使军舰达到现代舰只最大航速——30节及以上。

那三十多年,欧洲列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老牌强国英国,法国依然赶上了车,并且持续的强大。新兴的强国德国和意大利通过不断的战争,迎来了国家的统一。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中国的榜样和教训之下,进行了彻底的明治维新。

全世界都在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中国,我们还停留在买买的思想境界中,从没想过我们是不是又落后了?这30年的和平不过昙花一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欧洲国家,从资产阶级向帝国主义开始买进。于是中国的苦难开始了。通过买来的运动是改变不了中国的,没有制度的变化和思想的转变,交保护费也没用,挨打那是必然的。


阿斗不傻


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而这一时期,西方列强都在自我革新!在同一时期,俄国为巩固沙俄统治,废除了农奴制。美国国内爆发了仅有一次的南北战争。而邻国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工业技术等等。是日本迅速的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而欧洲大部分国家逐步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样而来中国封建统治者为自救而掀起的洋务运动而留下了一段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等得宝贵时间!从而可知,这段时间,中国国内掀起自救的洋务运动,西方列强入侵很少的原因。




反转地球110


洋务运动期间,列强照样入侵

这个问题一下让我有点措手不及,不知从何答起,洋务运动从1861年到1894年历经三十年,列强并没有放弃入侵。

晚清政府遭遇入侵大体上有以下几次,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一共五次,从1840年到1900年6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列强入侵,平均每12年就一次。

而洋务运动的30年里,发生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平均15年一次,实际上洋务运动开始时间设定在1861年,也是二鸦刚刚结束,如果把这个时间差算里面,一平均,也是12年一次,频率上并没有少多少。

从时间间隔上来看,一鸦和二鸦相差20年左右,二鸦和中法相差27年左右,随即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之间的时间差是10年左右,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只有5年左右。也就是说,洋务运动的二鸦和中法战争的爆发时间点的确有27年之久(和平期23年),但是这也改变不了列强入侵中国逐渐加快的事实。

以上,文字基本可以证明这个问题本身就缺乏一些前提。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中法战争的这20多年里,中国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让你去搞洋务运动。

首先,列强的侵略形式有所改变,由以前的单纯的军事暴力入侵发展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商品入侵,经济入侵,宗教入侵等,比如,很多答主在说的,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购买西方武器达成金钱外交,买来和平,这个只是浅显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商品入侵的一种表现,国家的轮船、生产流水线都引进了,你合计别的东西得引进多少,尤其是资本的引进。

其次,这20多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变革时期,从动物学的研究来看,蜕变的时期是生物最虚弱的时期,这一规律放到国家层面虽然不尽然如此,但是变革中的国家一般很少对外侵略,20世纪60年代与中国洋务运动同一时期的美国在经历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沙俄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德国正在进行统一战争,法国也处于社会动荡之中,可以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厚积薄发。

最后,当然,洋务运动并非一点成就都没有,虽然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于清朝的近代化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在北洋水师建成之后还到日本耀武扬威了一番,算是晚清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次回光返照。

洋务运动也是清朝能够翻身的唯一一次机会,结果改的不彻底,到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时候,一样是败仗,先进器物下包裹的是一颗腐朽的心。此后,包括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等对于清朝根本就不是机遇,而是坟墓,也只有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国家才能向前发展。


史论纵横


洋务运动从1861年曾国藩建立安庆内机械所开始,到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34年间,可以说很少遭遇列强的侵略,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段时间。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点就是因为前面两次鸦片战争签的条约已经可以暂时满足列强的需要。

还有就是列强自己都在忙于本国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自己都自顾不暇,没有精力来侵略中国。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正在忙于本国的建设;

1861~1865年,美国忙于南北战争,南方和北方关于黑奴问题还正在解决;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此时的日本哪有实力敢打中国,自己国内都忙不过来。

1870年法国深陷普法战争,又经过“巴黎公社”,没有精力去侵略别的国家;

19世纪60年代开始,普鲁士王国就开始进行王朝的统一战争,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1871年才完成统一。


而英国在这段六七十年代早就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刚开始,加之两次鸦片战争取得的利益已经可以满足此时英国的需要,所以英国没必要发动战争。

所以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几乎没有遭到来自列强的侵略,因为主要列强国家都在忙于本国的事情。

但70年代后,列强又慢慢卷土重来,首先是70年代日本兵犯台湾,之后1883年又有中法战争。


不过整个洋务运动34年时间,只有这两起列强侵略,可以说为洋务运动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奈何以慈禧为代表的晚清政府,不思进取,以为这样就不会遭到侵略,于是开始为所欲为。

却没想到既害了自己,也害了之后的人民。


金兔历史


因为那会欧洲正在酝酿一战,西方列强没工夫来艹满清,然后就被满遗包衣奴才编写的《清实录》和《清史稿》吹成了“同光中兴”,然而自相矛盾的是之前的咸丰在上述史书中还是处于所谓的“盛世”,“盛世”和“中兴”能达到无缝对接的,上下五千年独满清一家。



懦夫救星X


一部晚清历史,貌似一头肥大的大清帝国被贪婪的列强绞尽脑汁各种方式分食,或者整天伺机解决一些土地和财富!



有些时候书本里的历史不一定是真的,当你教条的背诵其中已经写好观点的内容时,你的观点也就被固化了!既然列强如此有兴致的侵略大清帝国,为何会出现洋务运动没有列强入侵呢?很显然悲情大清有点想的太多了,主要还是大清自己太过于自满!



实际上列强一直的核心关注都是欧洲,只不过是当列强在欧洲展开春秋战国的时候,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的新老力量更新和核心关注还是欧洲本身,他们甚至可以容忍美国这样的国家独立,但即使如此大清帝国却在洋务运动带来的一点成绩下沾沾自喜,进而信心满满,再进一步发现成了盲目自信!



最终导致了清帝国的战备松弛,让全民动员的日本人有了可乘之机!


用户3087668883


首先要知道,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什么,以及后来的侵华战争是为了什么,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是一鸦和二鸦,就俄罗斯而言,侵华不是为了要殖民地,而是要实际的国土。对于英法美而言,侵华为的也不是殖民地,而是产品倾销市场。这个时期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各国的殖民地已尽饱和,也就是说,就当时各个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来看,殖民地所提供的资源已经够了,不需要再找新的资源生产地了,现在的需要是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倾销掉,以换取更多的钱,这点从条约中就可以看出,英法美只是要开放港口和关税商议权,割的小片领土只是为了做在华中转站。



而在洋务运动初期期间,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第二次还没开始,因此不需要侵华获取更大利用。再加上1880s后,清国洋务运动小有成就,欧美诸国以为清军的实力已经提升,战斗很有可能占不到以前那么大的便宜了。


1884年法军侵华原因在于,普法战争法军元气大伤,因此急需资金来恢复元气,所以越南和中国就成了法军眼中的肥肉,事实上中法战争中法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利益,虽然没有分到中国土地,但是为日后渗透广西最好了准备。

1890s后可以发现入侵中国的国家主要是德国、美国和日本了,一方面他们是小国又是后起之秀,没有殖民地基础因此急需大片的殖民地来作为资源产地。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技领先世界的德国美国有了新的资源需求,因此加紧了对中国这个日暮西山的老牌帝国的入侵,在《辛丑条约》中,可以发现德、美、日的条件是最过分的。



总而言之,这是内外因共同决定的。


火器工坊


因为传统的西方国家,英国,法国,美国,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暂时并不想扩大侵略。

另一方面通过洋务运动,清朝开展近代工业,更新武器装备,在中法战争也算打了个平手,让列强有所忌惮。

但是这其中也酝酿着危机,那就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和德国,他们之前并没有从中国取得利益,所以一直蠢蠢欲动。尤其是日本,日本要崛起,必须打败中国。所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大败之后,德国看到了机会,一方面霸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街的狂潮。另一方面派出传教士在北方各省捣乱,所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进一步引发八国联军侵华。其实这一切都是后起之秀德国的阴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