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行山千年县衙炮楼1940年修筑 伪县长行事需在此“请示”


太行山东麓的井陉宋古城自金代开始一直到1958年之前为井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整座城如同簸箕又称簸箕城,总面积235606平方米。《井陉县志》记载汉代已有村庄,唐代成天长镇。宋熙宁八年为县治。从明洪武到崇祯八年各年代都有不同的修缮记载。天长镇是西去娘子关,东出井陉口的必经之路,素有“晋冀咽喉”之称,成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建工事就顺理成章了。图为宋古城夜景

1937年11月和1938年1月八路军分别在井陉县胡仁村和杨庄村成立了路北、路南井陉抗日政府,开辟根据地。而日军为了扩大统治区,常常不断向抗日根据地进攻。实行“囚笼政策”到1940年日伪先后在井陉建立据点23个,碉堡炮楼36座,耗用民工达38万个。妄图分割我革命根据地。

我们要说的炮楼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座。它坐落在簸箕城古县衙后侧。说道县衙,井陉县衙没有想象和影视剧中古县衙的气势恢弘,只有满眼的断壁与荒草。县衙大堂也没了大堂的样子,与破落的农村老宅子略有不同罢了。1958年11月5日井陉、获鹿合并,县政府由井陉旧城迁址微水后,旧址留有三个单位,其中有电机厂。图为井陉县衙现貌。


电机厂就是县衙所在地,因为县政府迁走后院内保留党校、敬老院和电机厂。炮楼就在其院内最高处,井陉城县衙炮楼,建造结实,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具有非常好的制高点。是井陉县境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的防御性工事。为伪县长王景岳时期修筑。

炮楼座北朝南,走向为东西,石头构造。分为四层。长47米,宽6米高约16米。室内结构为拱洞式,每个拱洞为一室,一二层各有12室两层共24室。但是从结构上还是有所不同,一层分为6户型,每户2室为军官宿舍;二层分为4户,每户3室为兵营;三层为3室3户为值班室。四层为主炮台又分上下射击口。第三层开始已经留有射击口。

县衙炮楼分布示意图。据八旬老人李孟喜讲述:井陉大部分日伪建筑包括王家大院以及一些公路都是在伪县长王景岳时期修筑,并由他的干亲梁斋忠监督施工,当时被抓来干苦力的百姓大多为井陉四个西河、山北5村居多。干活稍有不慎就会被打。


图为二层走廊。该炮楼1940年开工,有驻井陉主要日军兵力驻扎,高处可以俯视全城,东可以和当时的河东塔遥乎相望,西可与雪花山的日伪联系。炮楼周围还有高耸的井陉城城墙,可谓是哨卡密布。

炮楼内部住有日军县级头目,设有日军档案馆。伪县长每需要有什么动作都需要事事在这里向日军头目“请示”。通过二楼走廊、内屋可以看到通往三层的楼梯。

进入二层内室,一条设计玲珑小巧的石头楼梯就出现在眼前,楼梯由青石细料铺设,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石匠打凿。

三层通往二层房顶通道已被后来的电机厂用砖砌筑过不去了,因为这里后改为电机厂职工宿舍。

墙壁上泛黄的1989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内容清晰可见。

室内曾经的枪眼有的被堵死,有的也被后人拉开,枪眼边缘石头上射击留下的痕迹记录了侵华日军以及日伪县长王景岳等不可饶恕的罪状。王景岳:原籍井陉长岗村人,后随父移居井陉城。投靠日本后先后任维持会长,伪县长8年之久。

炮楼三层通往最高主射击室,被砌墙堵死不可以再进入。可能由于炮楼年久为了安全起见电机厂堵了起来,也可能做宿舍再通风跑气不合适。

我们又辗转赶到县衙围墙外面的住户家里,抱着拍到四层主射击室内部的念头,但都没有成功。

县衙内炮楼上几只枪眼好似眼睛一样望着外面的城墙,记录着过去的沧与桑、水与火。曾经的土城墙、砖城墙经过时代变迁又回到了土城墙;欠着井陉人民血债累累的伪县长王景岳从甘肃天水被押回,1952年3月19日在井陉城公审后被处决。但留给我们的是铭记历史,教育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