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讲“寿不送烟,丧不后补”,是什么意思?

小磊哥12345


过去农村有很多规矩,尤其是红白喜事更加马虎不得。如果有人破坏了规矩,会让主家觉得认为是无礼的表现。

农村老人讲“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寿不送烟

今年,有书君舅舅过60大寿,亲朋好友自发的送来了鲜花和蛋糕等,也有人包个红包给舅舅。

表哥从长春开车回来了,一下车就抱着一捆香烟,笑容满面地直奔老爷子去了。

“爸,儿子就知道您老好这口,看看,我给您给买了四条高级香烟。”

大家齐刷刷地看着表哥,我刚要开口,谁成想,舅舅举起拐杖就向表哥发打过来了。

“你这个混账东西,你啥时候送烟不好,偏偏这时候送?你这是触我霉头是不是?”

表哥一拍脑门,大呼一声:“哎呦,老爷子,我错了,我错了,马上拿走,瞧我这记性!”

原来在农村,红白喜事都有很多讲究。其中“寿不送烟”就是一个禁忌。

曾经有一副对联:红火通三界,青烟透九霄。意思是买了香纸烟火,是敬献给天上的神仙和幽冥界享受的。

老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这大好日子,有人送烟,这不是诅咒他早日“升天”嘛!

在庆生当天,送烟那可是大为不吉利的。

还有一种说法,烟同“奄”,烟是用来吸的,吸烟、吸烟就是“烟烟一吸”,那么就等同于“奄奄一息”嘛,这就是在诅咒寿星大限已到,命不久矣。

而且烟跟“怨”和“冤”有谐音,也是不吉利的字眼,应该避讳的。

老话常说“入乡随俗”,不管是什么说法,人们在老人生日当天,都要让老人感到快乐,不能犯了禁忌。

二、丧不后补

在我国很多地区,还有个”丧不后补”的风俗。

什么叫“丧不后补”呢?

过去谁家老人去世了,都会发丧。

古人尤其讲究丧葬文化,发丧是有很多禁忌的。有书君在这里暂不细说。

今天说说“丧不后补”是怎么回事。

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都一直保持着“死者为大”的观念。

如果有人故去了,亲朋好友、街坊四邻都会前去吊唁,送故去之人最后一程。

人们为了表达对故者的尊敬,有的送个花圈,有的送些纸钱,还有的会随个份子。

然而,总会有亲人会由于某些原因,赶不上吊唁,错过了吊唁的时间。

大多数地方都有个风俗,如果错过了吊唁时间,就错过了,千万不要出殡了以后再去补礼,这是大忌。

为什么会犯忌讳呢?

1、丧事已经料理完了

不管谁家料理丧事,都有固定的时间。

丧事办理完毕,很多地方保持事主在家守孝三日。

在此期间,严禁他人登门拜访,事主也不会去别人家,以免给别人带去晦气。

如果在丧事办理完之后,有人过来“补礼”,那是瞧不起事主,来触他的霉头,尤其是送花圈和纸钱,就更加犯忌讳。

“补礼”等于诅咒这家还会有人去世,而送丧葬用品就是对活人的大不敬。

在有书君的家乡,如果两家有的血海深仇,就会送花圈、纸钱,诅咒对方不得好死。

因此,丧事绝对不能“补礼”。

2、不尊重他人

前几天,我弟弟的一个朋友父亲去世了,弟弟当时在外地,等回家后,听说了就去他家随份子,结果……尴尬了。

他的朋友刚从悲伤里走出来,他就登门“补礼”,他朋友不收礼,弟弟还觉得哥们不领情,说这是他对老人的一点儿心意。

你说这老人都走了,还表达什么心意呢?结果又让朋友觉得思念亲人,痛哭流涕地伤心一回。

他朋友的家人觉得丧事已过,弟弟还在伤口上撒盐。他朋友的心里一直也不舒服,俩人见面总觉得很别扭,后来关系就不好了。

俗话说“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如果想要跟当地的亲戚朋友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就一定要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

就像“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这样的风俗习惯,有的地方就没有这种的说法,有的地方就非常重视。

所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要先询问当地有经验的老人,做到入乡随俗,皆大欢喜。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农村老人讲,“寿不送烟,丧不后补”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句民间有关人们祝寿过生日以及红白喜事随礼方面的俗语,讲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其中的道理,不少人们未必清楚。

寿不送烟

意思就是给老人祝寿,给亲戚朋友过生日,都是不能送烟的!吸烟有害健康,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过生日是祝福人家长寿的,所以是送烟就不合适啦!否则你的动机就不纯啦。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花大价钱买了两条烟,表面上看起来却轻飘飘的,显得不隆重似的。祝寿过生日过的都是一种气氛,不是让你来送暗财的!自己花了大价钱,却显示不出份量来,这样的事谁愿意做啊?!

所以,在别人祝寿过生日的场合,要么出点份子钱,要么送些鲜花,送点儿酒水或者送什么保健品,寿桃什么的最合适啦。

丧不后补

丧就是丧事的意思。别人家有了丧事你要随礼,必须要在下葬之前就把礼给了人家,过后是不能补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民间讲究,丧事上的随礼,那是用来给死人上贡的,有的亲戚们自己买些花馍糕点以及水果什么的,给死者上贡祭奠,然后磕头烧香。又有不少朋友们出钱随礼,那意思都是祭拜死人的!只不过是出钱让他的子女们代办而已!所以如果你在事后补丧礼钱,那就是不吉利的意思,你在祭奠谁呀?还想让谁死啊?!出力不讨好的事,坚决不能干!

然而,喜事就不同了!无论是过生日还是结婚大礼,今天忘了随礼,明天也能补上,再以后也能补上!这叫喜上加喜,随时让亲人朋友能记起那份甜蜜和美好来,这个钱才补的值!不过你也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的,时间太长了,就证明你不是因为忙忘了,也不是因为没时间了,而是你从心里面就不重视了!

看来,农村俗语里,还包含着不少做人的道理呢!入乡随俗,到了一个地方,就应该了解一个地方的习惯,这样你才能行为举止得当,恰到好处不伤害人!

你认为呢?您还了解哪些随礼习惯俗语呢?欢迎留言分享。


村姑说村事


农村老人讲“寿不送烟,丧不后补”,是什么意思?

老话常说:入乡随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就很容易好心办坏事。而在农村里也是有很多的老规矩的,虽然现在很多的规矩都已经被大家所遗忘了,年轻人也不太清楚,但是有些老一辈人还是对其很忌讳的,尤其是在农村的红白喜事,更是规矩颇多。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农村老人讲的“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其实不只是在农村里有这个说法,在很多的城里也有这个规矩的。而这句老话则是和红白喜事随礼相关的,其意思是说在给老人祝寿的时候是不能送香烟之类的礼品,哪怕是在高级的香烟也不行。而亲朋好友家里有老人去世了,如果自己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就不要在出殡后再去随礼了,这个是十分忌讳的事情。

寿不送烟

在农村里对于做寿也是有说法的,一般在60岁以上才能算是过寿。比如常听到的60大寿、70大寿、80大寿等等。如果没到60岁,那只能算是过生日,比如30岁生日、40岁生日等。而过大寿了,一般都是要大办酒席的,亲朋好友也会过来庆祝,大家都聚在一起热闹一番。

中国人讲究的是礼尚往来,在过寿肯定是要带礼品的。有的会送生日蛋糕、有的会送鲜花,有的还会送一些玉器等等。当然了,现在多数都是直接给红包。但是,有一样东西在过寿的时候是不能送的,那就是香烟。因为烟的谐音不好,是不吉利的。何况有些人也不抽烟,就算是他们抽烟,但是他们的亲朋好友会感觉你是在害他,是不怀好意的,毕竟抽烟有害健康。

丧不后补

如果亲朋好友家里有老人去世了,都会去他家里吊唁,一来是送送老人最后一程,二来是安慰一下亲人们,让他们不难过,同时这也是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但是,有些人可能就会因为什么原因不能及时赶到,这样就会错过了随礼的时间。如果错过了就错过了,千万不要出殡了以后再去补礼,那就是大忌。因为出殡了就表示这样的“坏事”已经结束了,而你这个时候还去随礼,一方面这样会让他们重提伤心事,另一发面是这样的意图不好,这让人一想就是祝福他家有人再去世。虽然你是好意,但是人家会感觉你是不怀好意。

曾经有个朋友,就是因为犯了这个错误。本来他们关系挺好的,就因为这个事情后来慢慢的关系淡了。

当然了,各地的 风俗习惯不同,如果是遇到这种事情,最好是先问问当地的人,了解清楚了风俗习惯了之后,这样才能避免做一些让自己及他人难堪的事情!


农夫也疯狂


农村老人讲“寿不送烟,丧不后补”,是什么意思?

农村很多老话就现在来说还是具有道理,如这句“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这句话主要是在教我们如何人情往来,也就是情商。

寿不送烟

寿即大寿,在农村只有高龄逢满时才会被称为大寿。如60大寿、70大寿等,像50或者61、68等都叫生日。大寿为喜庆日子,一般送礼以健康长寿相关的礼物为宜。像以前农村还流行送牌匾,牌匾上写着“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也可送如珍贵的补气益身的东西。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红火通三界、烟火透九霄”烟火不是凡人之物,特别是在大寿日,你送烟那不是祝寿,那是祝人家死。所以就有了寿不送烟一说,这主要是寓意不好。


丧不后补

丧事在农村都有一个符合当地习俗的过程,先要干嘛,后干嘛。虽说各地不一样,但丧事每个家里都不想来第二次。丧不后补的意思是,假如你因事耽误不能来参加悼念仪式,或者没有给相应的礼金,在事后就不要在补了。我们在电视中或者现实生活中闻都见到如问道别人家某某怎么样了,人家回答去世了,这样的桥段时一般都会道歉。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别人家里丧事已过,刚刚从悲伤中走出来或者还处于悲伤中,你来这么一下你觉得好吗?


综上所述这句话其实并不是特指这两件事,还有生活中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就是在告诉我们在处事方面的一个态度,不要在不适合的时间做出那些不适合的事情。

以上是小晓个人观点,有不同观点及补充请留言,谢谢大家!

关注小晓,每天给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小晓农民


在农村有很多习俗礼节,老一辈的人都比较讲究,有的还很忌讳,但是很多年轻人可能并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寓意,一不小心就犯了别人的忌讳,比如“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说得是什么意思呢?


寿不送烟

意思是说给老人祝寿的时候不要送烟,这个很多人就感到费解了,老人大多数爱抽烟,当然了指得是男性,他们没有过多的兴趣爱好,烟酒估计就是他们的最爱了,为啥不能送呢。

除了考虑到健康方面的因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烟”同“奄”谐音,年纪大了本来就很忌讳什么“死啊”“没了”“不行了”这类话,你还送他烟让他“奄奄一息”,他这个大寿还高兴的起来吗。在农村过生日时还有几样不能送的东西,钟表是其一,也是因它“送钟”与“送终”谐音,讲究的人很忌讳这个。鞋子是其二,有的人觉得生日送双鞋也是不错的,不过有“送小鞋儿”的说法,谁又愿意被穿小鞋呢。


丧不后补

在农村有着丧事不后补的说法,遇到红喜事时如果本人来不及到场,事后补个红包表达心意,这个是可以的,但是白事却不能事后补,遇到这种情况,要么就到场帮帮忙,要么就找人带钱表达哀思,却不好在丧事过去后再带着钱登门拜访,这样不仅会勾起人家的伤心事,也被看做是不吉利的。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穷讲究,确实,也都是些没有边际的说辞,但往往也正是因为这些习俗礼节,让你无形当中就把人得罪了,所以,多注意些总不会错。


小十六123


农村的的确确有许多谐音忌讳,寿不送烟,是因为烟与咽同音,人死了叫咽气了。寿是喜事,吉星高照,长命百岁,送烟是忌讳。丧不后补,穿丧服不进别人门,在农村这是常识。送走一个升天的人,事主家里人己身心累到极点,需要休息,禁止上门打扰。三年内禁止提起此事。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丧后若补,实为好心却犯了两大忌,一是撞到了事主的内伤,二是惊了升天人的灵魂。农村送东西,送礼忌讳还有很多。例与人分萍果但不分梨,萍果可分一半给亲朋好友吃,但梨不行。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送礼忌送梨,没有结婚的两亲家是最忌讳的。年青人知道一点祖先忌讳文化,很有必要,不然就会引起许多误会和笑话。


何传人


中国民间风俗,非常讲究讨口彩。所谓讨口彩,一个是图个吉利话,一个是规避晦气的语言或者暗示。

“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就是典型的规避不良暗示的民间风俗。

寿不送烟。就是民间老人做寿的时候,绝对不要把香烟当做寿礼或者回礼。烟酒是农村比较常见和实用的礼品,不但自己用得上,来了客人,喝酒抽烟都是最常见的招待之道。但是唯独做寿的时候,是不可以把香烟作为礼物的。这里有两点原因,一个是香烟的烟,和咽气的咽谐音。人家欢欢喜喜的给寿星做寿,你这边送上一条烟,这多晦气啊。另外,香烟点着了香烟袅袅,那就和香炉上插的檀香一样。又不是祭拜祖先,整这玩意儿干啥?晦气不晦气?至于有人说烟和冤谐音,那就有点牵强了,眼闭着听也不像啊。

丧不后补。这个规矩也是很好理解的。办丧事,从人际交往来讲,这个属于红白喜事里面的白事。作为亲戚朋友,客人上门吊唁,慰问家属,奉上礼金,必须要当天送上,绝对不可以后补。人家丧失已经办完了,你后补丧事的礼金是什么意思?再办一次丧事么?这也太不吉利了吧。

总结:“寿不送烟,丧不后补”,作为民间风俗,体现了中国人趋利避害的重要原则,即使今天,也是人们人情来往的一个重要原则。


铁锤历史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凡大情小事,红白喜事都有讲究。

如果你不懂,可能一个不注意就得罪了人。

在农村有这么一句话,老人讲“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今天有书君就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寿不送烟

在农村通常只有人在60岁以上才能算是过寿。如果没到60岁,那只能算是过生日,人们将大寿看做是个喜庆日子,既然是喜庆的日子,自然免不了宴请宾客以表庆祝。那么,前来祝贺的宾客也就少不了送些祝寿的礼物聊表心意。

送礼的时候,你可送蛋糕,送钱,或者送各种稀奇的东西,但唯独不能送烟。

因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红火通三界、烟火透九霄”烟火不是凡人之物,特别是在大寿日,你送烟那不是祝寿,那是祝人家死。加之“烟”与“冤”谐音相同。给人家送“烟”就相当于送“冤”。送香烟相当于跟人家结仇的意思,寓意不好。

何况有些人也不抽烟,就算是他们抽烟,但是他们的亲朋好友会感觉你是在害他,是不怀好意的,毕竟抽烟有害健康。所以,寿不送烟。

丧不后补

在农村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亲朋好友们便会但他家里进行吊唁,一来是送送老人最后一程,二来是安慰死者家属,同时也表达自己的一份关爱之情。

但不乏有些人或许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及时赶到,便错过了随礼的时间。如果错过了就错过了,出殡后千万就不要再补了。因为这是大忌。

既已出殡,说明事情就过去了。而你这个时候再去随礼,一方面重提死者家属的伤心事,另一发你是好意,但别人会觉得这是诅咒他(她)家再有丧事,这是大不敬的作为。所以,丧不后补。 以上就是对农村老人讲“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这句话的理解。

由此得出在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民俗风情,只有及时了解,才不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彼此的感情,产生误会。


有书博物馆


在农村生活,规矩比较多。如果与人交往,不懂得农村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老规矩,不仅会得罪人,还会好心办坏事。

所以,我认为,弄懂农村一些俗语的意思,学会与人交往的规矩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近,有书君居住的村子里,一个后生崽阿健就因为不懂得“寿不送”这一农村风俗,就闹出大笑话,既得罪了收礼的人,又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那么“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寿不送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过生日时可以寿星送鲜花、贺卡、寿桃、生日蛋糕等各种礼品,但是绝对不能送香烟。因为送香烟给寿星,会让主人不高兴。

话说今年重九节那天,村委会特意给村里敬老院里几位这一天出生的老人集体庆祝生日。 这一天,村子里别提多热闹了。按照农村的老规矩,早上,村委会给老人送来了寿面,还煮了糖水荷包蛋,村民们也自发送来了各种礼物。老人们别提多开心了。

可是,当在外做生意的阿健提着几条高档烟向老人走来时,几位老人的脸色立刻变了,刘大爷气得浑身发抖,他指着阿健手里的香烟,说话都有些不连贯了“你、你,给我滚……”

阿健不明白自己好心好意,香烟的档次也很高,为什么会招致如此不堪的后果。

这是因为过生日给寿星送烟在农村是犯了忌讳的。

“吸烟有害健康”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过生日时,我们都会祝福寿星“健康长寿”,而此时送烟给寿星,有“不怀好意,明知故犯”之嫌,更何况,酒席是公众场所,吸烟还会影响来宾的心情。

有的人还认为烟和“咽”谐音,也有的地方的人认为“烟”和“冤”谐音,过生日时送烟给寿星是诅咒寿星“早些咽气”或者“与人结怨”。

古代有“红火通三界,青烟透九霄”的说法,老祖宗认为,烟是孝敬鬼神和神仙的。而且,农村里办丧事的时候,亲戚要送“香烟礼”。送烟是送给死人的。

阿健因为不懂规矩,莽莽撞撞的送了不合时宜的礼物,被老人责备,真是好心办坏事,自讨没趣。

二、比起“寿不送烟”来,“丧不后补”更是在农村生活应该特别注意的规矩。

“丧不后补”的意思是说,应该趁主人家还未发丧之前送去吊唁的礼品,如果当时自己因为不知道或者有事在外没能及时送去“香烛爆竹花圈”等吊唁的礼品,千万不能事后补送。

这是因为:

第一、白事并非喜事。

主人家出了“丧事”,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一般都会希望尽早办理完毕,让“坏事早点结束”。“丧事”办理完毕,意味着“坏事已经结束”,如果此时,有不懂规矩之人事后补礼,会让主人家觉得送礼之人动机不纯,诅咒他家还有不幸和晦气的事情发生。这当然是会惹主人家生气的事情。

第二、容易勾起主人家的悲伤之情

丧事结束后,主人家好不容易从悲痛之中慢慢平复情绪,开始新的生活,而事后补丧礼,一下又把主人家的悲伤之情勾引出来,不利于主人家心情恢复。

第三、主人家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去单独应对后面补礼的客人。

操办丧事是一件耗神费力的事情,主人家很难独自一人一边强忍悲痛,一边处理丧事中的各种琐碎事务。所以,一般都是有亲朋好友帮忙料理。

帮助管账收礼的亲戚一般都会在发丧的前一天就停止记账,把有关账目移交给主人。事后补礼,主人根本没有精力,也不愿意搭理。

主人家因为操办丧事结束之后,农村里有“三天不串门”的风俗,为的就是让主人家安静的休息。所以,根本不适合“丧后补礼”。

“寿不送烟,丧不补礼”是农村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也是与人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忌讳。“入乡随俗”,理解并尊重农村里的老规矩,才能不招致别人的反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4帧半


人情往来是家家户户都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对于农村的朋友而言,如果谁家有红白喜事或者其它事情,不仅是村里的人会难得的聚到一起相互帮忙,亲戚朋友们还会通过随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不过事实上,农村在送礼方面也有不少的讲究和学问,如果一不小心违反了这些规矩,反而有可能好心办坏事。

关于送礼,“寿不送烟,丧不后补”是农村流传得最广的一句俗语,这句话按照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给人家祝寿的时候不能送香烟当礼物,如果错过了谁家办丧事,之后也不用再补送礼金。在我的农村老家这也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过,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如今农村生活条件比以往好了不少,各种五花八门的人情也越来越多,农村老人们过了60岁,就会有过寿的习惯,尤其是60岁、70岁、80岁这样的整数年份,都是人们口中的大寿,就算不大操大办,也会邀请亲朋好友来一起热闹热闹,前来参加的亲戚朋友也会送上礼物或者礼金表示祝贺,不过对老人来说,一般都很忌讳别人送香烟。

“人家老人就是图个高兴和吉利,对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送礼送烟可不是什么好彩头”,家里的长辈告诉我,因为谐音的关系,烟在农村老人听起来有咽气的意思,让人觉得十分不吉利,如果拿香烟当寿礼,老人们反而会觉得这是一种诅咒。之前奶奶就有告诉过我,村子里就有人户因为这个问题闹出过矛盾。

“就去年村口的老王过60大寿,城里来的女婿因为不怎么懂这个规矩,想着老王有抽烟的习惯,还专门买了两条高价的香烟,弄得他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还因为这个事情闹了一顿别扭”,事实上,碰上农村老人过寿,如果不会挑选合老人心意的礼物的话,完全可以用礼金代替,这样一来不会出错,二来也能省去不少麻烦。

另外,“丧不后补”的说法实际上与农村办丧事送礼的规矩有关,农村不少家庭办白事,亲戚朋友和乡里乡亲也都免不了随礼,不过对农民来说,因为白事送礼一定要掌握好时机。一般送礼登记都在出丧之前,如果一旦因为某些原因错过了,在丧事之后也不要再去补送,虽说送礼的人这样做是出于客气和好意,但对主人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好事。

“办白事无论对于哪种人而言都是一件伤心事,既然丧事好不容易办完了,也就意味着这件事过去了,主人家也要慢慢开始过新生活,这时候你要是再去补送礼金,反而会让家人再次想起伤心事”,这也是奶奶给我的解释。不仅如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朋友对很多事情的寓意更为看重,如果有人在丧事结束之后补送礼金,往往也会被人看作不吉利,甚至可能意味着家里还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连主人家也会对这种行为表示反感,因此在农村普遍默认,一旦错过丧事送礼的时间,过后也不必再补送。

“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只是农村送礼最普遍的两种讲究,事实上,由于农民朋友对送礼这方面比较重视,针对不同的场合还是很多不同的规矩。

“其实如果是过喜事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毕竟咱农村讲究好事成双,因此过后补礼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在给老人祝寿方面,除了不能送香烟,像时钟这些东西也是万万不能送老人的,还有现在有人生病住院,咱们也都习惯买些补品和水果去看望,不过水果尽量不要买梨,毕竟听起来的意思不好”。奶奶说,之所以很多农村家庭对这方面比较注意,也是为了图个吉利和好彩头。

说到底,对于农村的朋友来说,送礼除了是一种必要的人情往来,大多数时候也是为了传达一种祝福和心意,因此送礼的时机和寓意都十分重要,这些规矩大都是农村长辈之间默认通用的,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弄懂了这些规矩和原因,也能避免好心办坏事和花冤枉钱的情况发生。不过中国农村那么大,各地的情况也不一定相同,这些我老家流传的送礼规矩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农村地区。农村送礼的这些讲究,你都知道多少?在送礼方面,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说法和规矩?欢迎在下方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