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坑道作戰,同是裝備後勤劣勢,為什麼硫磺島戰役和上甘嶺戰役結果差距巨大?

許寅69087390


硫磺島戰役和上甘嶺戰役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作戰情況。人類的軍事行動脫離不了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從這點來看,硫磺島相比於上甘嶺存在著更多的制約條件。作為島嶼的硫磺島相比於位於朝鮮半島的上甘嶺存在先天劣勢,即由於地域割據造成的戰術協同和兵力補給困難,這直接決定了硫磺島戰役中日軍必敗的結果。

雖然戰前日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但駐守硫磺島的日本陸軍混成第2旅團事實上仍然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兵力規模、火力規模佔據絕對優勢的美軍自然毫無勝算。相比之下,防守上甘嶺的志願軍第15軍與進攻的美軍第7師、韓軍第2師在兵力規模上並沒有顯著差距,同時又有第38軍和第12軍的側翼策應,因此志願軍方面事實上佔據兵力優勢,活動空間也更充裕。

在戰術上,硫磺島戰役中的日軍雖然總結了此前與美軍交戰的教訓、建立了多層次的防禦體系、並且摒棄了死板的豬突攻擊,但礙於傳統戰術上的影響以及地理條件的限制,戰術發揮仍然不夠理想;相比之下,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充分貫徹“將死陣地變為血脈流通的活陣地”的戰術思想,在堅守陣地的同時靈活運用各種戰術,因此實現了以較小的代價實現戰役目的並讓敵軍付出較大代價的結果。

另外,硫磺島戰役期間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即便能勉強維持起戰役級別的防禦作戰,與美軍相比在裝備和兵員水平上也有顯著差距,物質條件和人力條件可以說先天就不佔優勢。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已經獲得了蘇式武器裝備的全面更新,士兵素質也處於頂峰狀態,除了後勤保障能力較差外其餘方面當時即便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領先的,這是志願軍作戰意志和戰術思想能得到充分貫徹的先決條件。綜上,硫磺島戰役中日軍全軍覆沒、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防守成功且對美韓軍隊造成重大殺傷的結果其實並不難理解。


軍機圖


首先,雖然同樣都是坑道作戰,但是硫磺島上的日軍和上甘嶺上的志願軍面對的美軍火力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在硫磺島戰役中,美國海軍戰列艦編隊的一眾406MM、356MM大管不僅僅保持24小時支援。而且數不過來的火箭炮支援艦和數百艘驅逐巡洋艦也在不間斷的覆蓋硫磺島上的日本坑道工事。

圖為硫磺島戰役

相應的,對上甘嶺炮擊的美國火炮最大口徑也沒有超過203MM,並且這種203自行火炮由於彈藥運輸的問題其實發射數量極其稀少,所以上甘嶺深達5米的坑道工事自然而然就沒有得到破壞了。而在硫磺島炮擊支援作戰中,1噸級重型炮彈則可以輕鬆的貫穿日本在硫磺島上的防禦工事,火力投送的差距可以說是兩場戰役結果相差如此之大的最主要原因。

圖為美國火箭炮支援艦

並且,雖然都是裝備後勤劣勢,但是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無論是T-34坦克還是火炮支援哪個都是不缺的。在戰役一開始,志願軍的炮兵部隊甚至就消耗了5000噸左右的炮彈用來對美國軍隊打擊。而在硫磺島上的日軍別說是炮兵部隊支援,連食物和水都不可能得到任何渠道的保障。

圖為上甘嶺戰役

所以雖然是坑道作戰,志願軍炮兵的支援和有限的後勤補給可以支撐志願軍在上甘嶺陣地上進行反覆爭奪,而日本軍隊則只能在沒有任何支援和補給的情況下選擇被動防守而最終被美軍殲滅。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任何一次島嶼防禦作戰都沒有過兵力優勢。而志願軍在次次作戰則可以經常用兵力的優勢讓一個軍和聯軍一個師交戰,一個師再和聯軍一個旅交戰,所以硫磺島和上甘嶺結果的差別就可以理解了。


軍事新觀察


598號高地是美國人的進攻目標,正當布魯克斯中校帶領他的連隊跨出陣地,他們立即就遭到伏擊。不到半小時,布魯克斯以及他的全部排長們都陸續陣亡, 敵人的頑強抵抗以及第31團死傷人數的劇增使得摩西上校和紐博尼少校商議決定於當天晚上的上半夜把3個步兵連撤回主防線, 敵人密集的炮火不斷轟擊著三角山的美軍陣地,L連的全部軍官不是陣亡就是失蹤,支援第3營的大炮、迫擊炮彈卻開始捉弄性地落在撤退部隊的附近,當韓軍第2師於10月25日增援第7師時,該師的9個步兵營有8個營參加了這場為期12天的戰鬥,死傷人數達2000人之多。中國軍隊對韓軍窮追猛打,死傷人數劇增,詹金斯將軍中斷了對三角山的進攻。6個星期的艱苦奮戰過去了,聯合國軍司令部所屬部隊控制了狙擊嶺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個三角山。他們由最初的2個營的兵力發展到2個師以上的兵力,死傷人數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儘管中國人大概在這場戰鬥中傷亡了1萬名士兵,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鬥爭扭轉了白馬山之戰的敗局,並且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一卷13章》

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禦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已成為一個可怕的敵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聯合國軍炮兵部隊向敵軍發射了120萬發炮彈,但在這一月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共軍戰鬥傷亡人數據估計只有10500人。即使所有這些傷亡都是炮擊引起的,平均也要100多發炮彈才能使1人傷亡,敵人特別善於利用地形。而且慣於從幾個不同的方向發起進攻。在進攻中使用火炮和迫擊炮支援時,中國軍隊緊跟在其火炮與迫擊炮的彈幕後面。中國軍隊在發起攻擊前進行的猛烈轟炸常常使聯合國軍的通訊陷於癱瘓。中共軍隊士兵能迅速挖成很深的塹壕,從而有效地保護他們不受到聯合國軍的全部轟炸。他們有著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面對聯合國軍的空中優勢和聯絡飛機,仍然成功地實施了他們的防禦行動。敵人不但智勇雙全,而且能吃苦耐勞《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一卷第23章》


《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共三卷,分別是;停戰談判的帳篷和戰鬥前線,戰爭爆發前後、南至洛東江北至鴨綠江。由美國軍事史專家W.G.赫米斯,沃爾特·G.赫姆斯,詹姆斯·F.施納貝爾撰寫,華盛頓特區美國陸軍軍史中心1966-1986年分別出版,美國各大網上書店,美國杜魯門總統圖書館官網,美國國會圖書館官網均有英文原版

,專業用美國人的資料打靠想象來崇美的人,有人關注我不,,,


萬乘之尊


實際結果沒什麼兩樣。硫磺島的日軍全部被殲。上甘嶺的志願軍也基本陣亡了。一個連剩幾個人而已。

區別就是硫磺島孤立無援,上甘嶺有後方。即使是死十個送一個蘋果,也是有支援。而且上甘嶺得到後方炮兵的火力支援。

其次就是上甘嶺沒有什麼戰略價值。美軍也不承認有這麼個作戰計劃。中國為了掩飾白馬山的失敗,極力拔高上甘嶺的地位。上甘嶺後期是十二軍為主力,當了幾十年無名英雄。

當初把15軍放在前線,就是被攻下前起消耗美軍的作用。只是沒想到竟然守住了。


天明遙遙山海關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相當明確的答案了:兩者裝備和後勤的劣勢其實是不相同的。最根本的不同是戰場態勢不同。硫磺島在當時已經是孤島,島上守軍實際上只能“玉碎”。上甘嶺實際上是五聖山的前哨陣地,而五聖山以北是將近一百公里的開闊地帶,無險可守,五聖山失守,中線就必須後撤這麼大的距離。所以這是必爭之地。表面上是一個連的陣地,實際上是一個兵團在做後盾。當時志願軍雖在裝備和後勤力量上不如美軍,但和硫磺島的孤立無援是截然不同的——可以不惜代價不斷補充糧彈,甚至兵員也是可以補充的——開始作戰時是15軍,後期則是12軍接上。雖說同是坑道作戰,有援和無援是大不一樣的。有援的情況下,白天退守坑道,到晚上就可以反擊奪回地面陣地,至少可以趁勢補充——陣地其實相當小,容不下許多兵員,只有陸續補充才能延續下來。所以,陣地上的局面也和硫磺島完全不同:硫磺島雖說也可以“萬歲衝鋒”,但是戰死一個少一個;上甘嶺則是雖然兵員消耗很大,但可以做到每次反擊以後恢復到原先規模。

所以說“同是劣勢”是一個錯誤判斷。


ZBLiu


戰術和思想觀念不一樣!記得看過一位美國人寫的朝鮮戰爭回憶錄!上面寫著“這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一開始我們用打日本人的方法打中國人,中國人用打國民黨的方法打我們,結果發現對手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都打錯了!”“我們打日本人只需要瞄準射擊就可以了,因為日本人會端起槍往前衝,但是通常我門集中兩到三挺重機槍組成火力網來封鎖一名中國戰士!當你以為你把這個戰士消滅打死準備把槍口掉準方向的時候,發現,這個戰士又站起來往前衝!


來著不拒16853817


上甘嶺戰役不可以同硫磺島戰役相提並論,因為硫磺島戰役是美軍已經包圍了日軍,而上甘嶺戰役是雙方為了奪取一個戰略要地進行的。首先來談一談為什麼硫磺島戰役,通過這場戰役你會明白志願軍是有多麼偉大,因為他們承受住了當時地表最強火力。

硫磺島戰役是美軍進攻日軍本土防禦圈的第一戰,戰役開始之初,日軍已經挖空了“折挫山”,建立起來了大量的半地下暗堡,加上大量依託地形構建的碉堡。這使得美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為了攻下硫磺島,美軍傷亡六千多人,這個數字已經算是很高了。

最後美軍依靠海陸空三軍的火力壓制,以及日本缺糧斷水的絕境,成功的攻佔了折挫山,佔據了制高點。硫磺島戰役宣告結束,硫磺島戰役堅定了美國使用原子彈的決心,因為美國大兵十分恐懼同日軍在本土作戰,日本的瘋狂讓美軍覺得不可理喻,尤其是被包圍之後,日本反而會更瘋狂。

而上甘嶺戰役中,美軍的空軍日夜不停的轟炸,火炮也是集中轟擊。不過雙方當時火炮都發揮著作用,美軍多次在坦克的掩護下對上甘嶺發動進攻,但是都被擊退了。志願軍靠的是什麼?武器?非也,靠的是意志,雙方都在進行著意志力的較量。志願軍克服了缺水、缺氧,硬是擊退了聯合國軍,將上甘嶺變為了美軍的傷心嶺。


小司馬遷論史


硫磺島的坑道經過多年準備,應該是最完善的,但是,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被美軍堵在裡面打,肯定是守不住的,就算不打,堵在裡面,餓也餓死他,只是美軍不想耗時間,才硬打的。

上甘嶺的坑道,優勢是有後援,就算美軍攻上了上甘嶺,卻站不住,後面炮火覆蓋過來,躲都沒地方躲,哪有機會掏洞子。因為洞子沒法掏,晚上洞裡的人又出來打反擊,所以,美軍是一點辦法沒有。

越南也用坑道,解放軍一路進攻打過去,躲在洞子裡的人失去了後援,表面陣地被解放軍佔領,都不用掏洞子,封住出口,往裡面灌汽油,一把火解決問題。如果上甘嶺和越南的情況一樣,美軍推進過去了,切斷了後援,一把火同樣能解決問題。


723367392


雖然硫磺島戰役時的日本軍隊和上甘嶺戰役時的志願軍的情況大致相同,但仔細深究起來卻可以發現,硫磺島戰役時的日本軍隊所面臨的裝備後勤劣勢其實要遠遠比上甘嶺戰役要惡劣的多。在硫磺島戰役登陸之前,從馬里亞納群島的b29轟炸機群就多次對硫磺島進行了戰略轟炸,相對於僅僅是戰役水平的上甘嶺,硫磺島所面臨的火力打擊要遠遠高於所謂的範弗裡特彈藥量。

僅僅是連續三天不間斷的406毫米巨炮轟擊和上千架艦載機的不斷轟炸就遠遠不是上甘嶺戰役時最大203毫米的榴彈炮可以相比的。除此之外,上甘嶺的志願軍雖然異常艱苦,但仍然還有補給和兵力支援。硫磺島在戰役之前就被美軍封鎖長達三個月,駐守島嶼的2萬名日軍也是死一個少一個,結果自然大不相同。


貞觀防務


上甘嶺戰鬥是聯合國軍為了贏得談判條件,而想施加壓力,讓志願軍有所讓步,所以不會下重手,但是沒想到志願軍如此頑強,結果打成了消耗戰。最後聯合國軍不願意把衝突擴大,退出來了。硫磺島戰役中,美軍基本上不把日軍當人看,而是像消滅耗子一樣消滅所以日軍。志願軍也沒有把上甘嶺戰役當作勝利,而是強調志願軍戰士不怕犧牲的精神震撼了聯合國軍,嚇退了敵人。真的能夠守得住是誰也沒有想到的結果。這是為什麼志願軍領導剛開始就準備放棄了,連一門炮都沒有準備。直到打了兩個月後,才調來炮兵。那時侯,上甘嶺都幾乎被炸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