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不自信?

白色的小蔷薇


孩子出生来到世间就是一张白纸,孩子拥有什么的性格取决于后天父母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决定孩子的品格,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孩子,但为什么有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自信心,有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自信呢?主要取决父母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很多父母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去培养孩子。侯妈专注亲子教育十几年,现在教父母如何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1.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多作鼓励,多对孩子作正面的暗示,让孩子觉得自己行,多让孩子做一些他能做成功的事情,不打击和否定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2. 教育孩子不悲观不抱怨,对生活乐观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处理一切困难。多带孩子出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多带孩子出去旅游,给孩子开阔眼界。

3. 父母管理孩子不要太严格,过于严格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多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的主见性;父母要相信孩子,要对孩子放心,不能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让孩子有依赖性。

4.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拥有自己特长,对孩子的交际有帮助,孩子与人相处时就有了自信心。

名位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有问题,可以关注我,侯妈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知识。


侯妈家庭教育



孩子不自信,可能源于过度教养


大量研究发现,过度教养对孩子的学业成就、社会适应、抗挫折的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及生活技能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过度教养最明显的就是回应和要求的极度不平衡,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保护、轻易满足等。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包含“回应”和“要求”,过度教养就是父母在“回应”和“要求”上的过度表现或不恰当组合。


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对自己、对生活的掌控能力,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导致很多负面情绪。


如何避免过度教养?
1、学会放手:父母要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不能将孩子的人生视作自己人生的延续。
2、信任孩子:“直升机”父母对孩子的什么事情都要掌控,对孩子设置了很多“不许”“不准”等规则,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不信任。父母要相信孩子有应对困难、风险的能力。
3、用平常心对待孩子: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我们更要相信孩子发展的共性,相信孩子的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不要过度夸大孩子的特殊性。
4、学会分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或距离是不断变化的,总有一天孩子会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学会守望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应该离开父母的时候,有能力离开父母。
5、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当我们读懂孩子在思维、人格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就知道学前阶段要注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孩子的成功感和勤奋感,青春期阶段重点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

大话精神——为您的精神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大话精神


(文章来自公众号)朋友分享给我一段视频,是《@所有人》这个节目里陶虹讲的一段趣事:

陶虹发现女儿小时候连最基本的积木都不敢玩,于是她猜测是不是太小了摞不上去,就买了大积木,觉得女儿这总该摞的上去吧,结果女儿还是不玩。

陶虹觉得奇怪,仔细观察孩子之后,才发现女儿不肯玩是因为陶虹玩的太好了。

她每次都搭的特别宏伟高大,女儿觉得自己搭不成这样,就不肯玩了。

陶虹这才恍然大悟,开始尝试搭的时候特意搭歪,“啪”的把桥弄倒,然后发现女儿的眼神中噌的一下闪出一丝亮光。

瞬间她读懂了女儿那一刻的内心活动:原来你也不行啊。

从那以后,陶虹也让徐峥在孩子面前“表演”失败,把积木“不小心”全推翻了,很沮丧:“哎呀,全推翻了。”发现女儿忽然变得很高兴。

从此以后,女儿积木搭的就很好了。

  很聪明的妈妈,因为陶虹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和理解,敏锐觉察出来了女儿不愿意去搭积木的原因所在,并找到适合的方法去对应解决。

 

  虽然陶虹从这个事情里总结出来的方法有效,但是事实的真相其实不在于“表演”了失败,而是通过这种方法让女儿知道了,原来父母做起那些看起来驾轻就熟的事情时,也会有失败。

  为什么这一点对孩子很重要?

  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需要建立自信。

  以前看到父母搭积木却那么厉害,她觉得自己做不好,不能把积木堆得那么好,很容易就倒,所以拒绝去尝试。而父母的“失败”则让她知道,自己所害怕的那种挫折,也是大家都可能遇到的,并不是只有自己不可控。也是这样,才卸下心防,开始一点点去尝试新事物,自信心由此一点一点开始建立。

  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总是大方得体,敢于尝试;但有些孩子什么都不敢干,唯唯诺诺,低头缩在人群后边。

  我们都会喜欢,也会希望孩子会是自信满满的样子。因为自信的孩子无论是在社交还是个人发展上,都会表现的更好一些。

  只是,自信到底是什么呢?

  自信,其实就是对自身能力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是在很多场合都有“我能行”的底气。

  而有一件事情我们是乐见其成的。

  自信,并非是先天而来,而是后天习得而成。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天然的发育过程有利于大部分孩子在适应这个世界的经历中,获得一波又一波的自信感。

第一波:

来自孩子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

  这个时候,我们的照顾和关怀,给与了孩子最初的信心:我一哭,就可以喝到奶;我一笑,就有人跟着笑。

  接着,当孩子的感官随着年龄增长后所接受的海量信息,几个月大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比如抓住自己想要的玩具,可以在你扫地时跟着在地上乱扫的时候,他会觉得“我也可以!”

第二波:

来自孩子蹒跚学步后,有了自主意识,开始对别人说“不”的过程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从坚持自己意见的过程,从而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如果这种力量被尊重被认可,而不是被成人镇压,这个时期孩子所获得的自我认同特别重要,是自信的关键来源。

  比如六六小时候坚持要自己插酸奶的吸管,当我们尊重她的决定以及行动时,她的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满脸都是:“你看,我说了我可以吧”的自信。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小事,很多时候家长不以为然,或者觉得孩子满口说“不”是不听话,实际上却是她们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

第三波:

贯穿在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我的过程中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青春期,她们所面对的每一次挑战。比如演唱比赛上的成败,学习成绩的起伏,还有交友方面的得失,都以着不同方式撞击她们稚嫩的心灵。有的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信心日益增长,有的却是日渐消沉。

  这个过程很漫长,很多人可能终此一生,都没办法从内心认可自己。

  而这些过程,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各种小事,甚至于在成人眼中会是不起眼的动作,都可能会是孩子自信心成长的机会。

  前几天六六学英语的兴趣被严重打击后,连简单的yes,no都拒绝说,当时我一直想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恢复她的自信心。

  找到适合她,能引起她学习兴趣的app只是“术”,但是最重要的依旧是“道”。

  因为抗拒英语其实只是表面,实质上是六六在外界环境里遭受的否定,以及由此衍生的负面情绪没有被理解认可,使她陷入了对自我能力的否定之中。

  所以,我会寻找适合孩子用的app来帮助她恢复对英语的兴趣,让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听得懂,看得懂。

  但更重要的事情却是帮助六六重新获得自我认同,重塑自信。

  不可避免的,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会经历一些坎坷,会产生一些消沉无力的负面情绪,这些不足为怪。但是,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意义,也在于帮助孩子战胜这些困难,逐步获得自信和竞争力。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不够自信的孩子,该怎么做?

1.去倾听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的太多,做的太多,却听的太少。

  在六六抵触英语的时候,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倾听。通过细细碎碎的事情,让她说给我听,尽可能的还原事情起因,最后才弄清楚了她对自我否定的来源。

  如果当时我一味责怪六六不该不听话不好好学习,那么她的情绪会被困在心里,得不到理解,内心的反抗和抵触也只会越来越强烈。更是会陷入恶性循坏,不会的事情不去做。

  懂得倾听孩子真实的感受,积极回应,接纳孩子的感受,哪怕是负面感受。

  很重要。

2.懂得放手和信任

  以前在六六幼儿园上亲子课的时候就看到过这样的事情:老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用胶棒把一些纸条粘起来串成串。有个家长就很着急的去教孩子这样抹胶棒,那样粘。基本上全程都是家长动手,孩子干看着,还不停被家长训斥:“你太笨了,傻瓜!这都不会!”最后,老师都无奈过来劝告:“让她自己试着做吧。”

  后来家长不干涉了,但是孩子却不肯做了。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孩子需要的不是过度保护,而是我们的放手和信任。

  我们可以在一旁陪伴她,等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再介入,哪怕她看起来再怎么笨拙,也等她一点点熟练。

  让孩子自信的办法,不是帮她把事情做了,而是放手让她去试,教会她掌握技能,提升能力。

3.帮助孩子知道自己拥有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会称赞孩子,但是却只顾着表扬结果,却忘了告诉他在过程中努力的细节。

  比如六六在做数学逻辑题的时候,当她都答对了之后,我会告诉她在解题过程中思维的缜密细心,比如:“你发现了这里边的对应关系诶。”让她知道“我能行”背后的能力,而不是简单满足于答对了的喜悦。

  而这种能力的明确和培养,会让孩子慢慢知道有的放矢的去努力。

4.给孩子合理化的目标

  比如六六音乐方面的感悟力很好,我会让她多听多唱,按她的兴趣选择跳舞班,所以她敢在任何场合起舞,哪怕是围观人很多,都毫不怯场。而她的运动能力并不出色,无法跟很多灵敏协调性好的孩子相提并论,所以我也并没有在这方面强求她达到什么目标,身体健康就行,不用一定要有什么成绩。

  因为如果孩子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功,那么久而久之,可能就会习得性无助,对事情只会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到”。

  而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大概够一够就能完成的目标,则会让孩子有克服困难的满足感,从而战胜挫折,挑战了难度,获得自信心。

  而除了说的这四点,其实在孩子寻求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父母的爱。有来自父母真心认同的孩子,即便是遇到什么暴风雨,也都是不怕的。因为她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人是信任她,尊重她的。

  而有了这份底气,我们的孩子才会向阳而生,逆风翻盘。


皮皮育儿说


到了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方法的时候了。很多家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吝于表扬孩子。 还有的家长是挑问题专家,专挑孩子的不足,以为这就是教育,结果苦了孩子。

有个孩子写了一封信给父母,《求求您,帮帮我》:

亲爱的爸爸妈妈:

每个孩子都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在我成长的路上,我会迷惘,会不知所措,可是,我很想把事情做好。 所以,在我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时候,你们的肯定会让我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在我第一次做错的时候,你们的鼓励,会让我不会轻易放弃,努力,努力,再努力。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跟邻居们说我笨,说我不行。那时, 我的心特别地失落,甚至在流血。从小我就被贴了标签,是个坏孩子、笨孩子,我抬不起头来,我会越来越笨。

爸爸妈妈,有了你们的鼓励,我不再害怕失败。我知道, 每个人的天分不一样,可是,只要我努力了 ,我会考出属于我的第一,走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爸爸妈妈,今天,我已经会洗袜子了,还陪奶奶下楼拎菜,我正在努力地成长,你们看到了吗? 谢谢你们,在我弱小的童年,陪我一起走过……

这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呼唤,有一首歌《有您的地方是天堂》, 孩子们唱给母亲的:您的爱,像月光,给我温暖和希望,有您的地方是天堂。父母给孩子希望、温暖和力量,这就是爱。

如果您孩子放学拿回一张考卷,考卷里有四道题,有一道答错了。您会盯着哪里?第一种说法,孩子,有一道题做错了;还有一种说法,孩子,你答对了三道,真不错。为什么不把那三道对的题先说一说呢?在这种挑问题的习惯下,很多孩子畏惧父母,战战兢兢,成长空间被压制了。

有三件事,一个是指责孩子,一个是嘲笑孩子,一个是帮助孩子。我们最应该做哪一个?

嘲笑有意义吗?母亲问女儿这次考试怎么样,女儿说考第六, 父亲马上跟一句,是倒数第六吧?孩子眼泪下来了。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母亲问考试怎么样,女儿高兴地说,妈妈,语文100,数学100。妈妈问了一句,真的吗?女儿说,真的。妈妈又问,真的吗?女儿流泪了,妈妈,您不信任我。您为什么老是怀疑你的孩子,这是什么习惯呢?好好一顿饭,一句玩笑话,孩子吃不下饭了。嘲笑他们我们大人很快乐吗?他们还小,他们做错了很正常。我们也出错,我们出错的时候希望别人嘲笑吗?有的家庭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在意这些,觉得很好玩,只是开个玩笑,其实对孩子全是伤害。要不就喜欢挑问题,孩子干什么都不对,干脆就不做了,反正我什么都不行,最后孩子特别没有自信。凭我多年教育现场的观察,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一定有一个不会长善的妈妈。所以家长们醒醒吧,对孩子不要吝惜赞赏的话语,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孩子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了。您是孩子的阳光和大地,您都嫌弃他(她),总挑剔他(她),孩子哪里来的自信,让孩子怎么活!

以上回答摘自《教子有方:家长必读的十六堂国学课》(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没有无缘无故出问题的孩子,只有不明不白的家长!)


世知东方书店


1.性格使然。也就说孩子的生活成长环境中没有更多的认可,也就是俗称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2.突然不自信。本来孩子是个很自信的,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连续打击,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3.在同龄人中没有心理上优越感。总是感觉自己的某些方面包括物质和精神别人有的他没有。

4.知识面。只有会了,懂得更多了,这才是一个孩子行程持久自信的有效土壤。

5.思维习惯。没有哪个孩子是处处都有优越感的,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看待问题的角度,物质上无法超越别人,可以在成绩上超越。长处上多鼓励,短处上要教会孩子缩小差距甚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阿q精神。

总结,分析谁都会,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客观分析,主观引导,关键在于多陪伴,多沟通,多见世面,多了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这才是硬道理,才能让家长一辈子放心。


飘哥杂谈


孩子的自信心是和父母息息相关的!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的一句赞赏和拥抱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安全感,让他感到非常高兴。对与错都要赏罚分明!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家人的一句问候一句鼓励都会让孩子增强自信心。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有些事情他生意不行我做不到,通过我和他的沟通,说不尝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不努力怎么这么会知道自己可不可以!这时候做父母的就应该给孩子一些鼓励,说,你认真试试,爸爸妈妈相信你努力就可以做好的。孩子得到鼓励后做事情非常棒,而且也变得有自信了。所以作为家人在适当的时候需要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当然做错了也要责罚,赏罚分明。婉转一些即可。有些话不要说得太死。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小孩的自尊心很强的。做好不要当着外人的面说孩子的不好。在家里沟通最好!

一个小孩的成绩是否好与坏,和父母的鼓励关心都是离不开的。被关心的人往往🆚被冷漠的人回好一些。

多点参与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