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华事件思考

涉嫌辱华这样的事过去参与的人照比整体不算多,微博上关心时事政治的圈子就那么大,圈子里派系分明互不买账,受辱这种事常常和个人的心态和情绪有关,比如我个人看法,那个广告视频用傻逼来形容可能更合适,但设计师的言论的确是让人受不了。

总之这类事情常常政府出面都搞不太大,因为关心的人很少,杜嘉班纳这种牌子,本来就是极为小众的品牌,引起的关注可能更少。尤其杜嘉班纳属于那种高级的花哨风格,国内的矿主们根本穿不了,穿上去就是刘能赵四风。

哦跑题了,拉回来。最近不同了,自从范冰冰被查了税,明星们开始热衷于在爱国议题上集体表态,要知道,随便拎出来个明星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都是普通时政大V的百倍不止,明星全体出动,一下子就把整个舆论场给炒爆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以杜嘉班纳这个牌子的小众影响力,假设我们对他进行还击,他们做了个起筷吃饭我们觉得不爽,ok,我们做10个起叉吃饭视频还回去,这个力度算可以了吧。他们设计师骂我们,我们找10个管他啥师骂回去,这力度也差不多了。但如果举国出动上亿人去骂他,讲道理,其实这不大划算。

因为他根本就配不上这个火力。

刚才看环球时报发的评论,看得出上面是有点担忧的。

评论说:“中国消费者对外展示力量,树立起中国公众有力量的形象”。

“在确立这种形象的基础上,还需慎用我们的力量,重点打击言行和事后态度都很恶劣的外部肇事者,对于确有可能不熟悉中国情况而犯错、犯了错后又有明确道歉态度的外国公司,则未必需要穷追猛打。一是由于存在上面所说的中西差异普遍性的问题,二是很多摩擦都是低水平的公关所致。只要外方不坚持错误,我们就可以给双方的长期沟通留下空间。”

问题就在这,群众运动一旦起来了根本控不住。整个舆论场一旦集体左转倾向,越左的身位越安全。任何品牌的个别人几乎都有犯错的可能,一旦犯错,汹涌的舆论一棒子给拍死,这也不大合适。

所以说越左越安全,我现在说这几句话,也是字斟句酌的。社会新闻表达独立看法不怕挨骂,这种事一旦说错话,大概就上第五批id枪毙名单了。

警惕仇视中国的人,也要警惕矫枉过正啊,往往后者对我们的实际伤害更多。

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