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是山東的簡稱,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子夏故壇


眾所周知,山東的簡稱是魯。那麼“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要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

1、“魯”字的本意是什麼

“魯”字的本意是什麼?從甲骨文來看,是一張嘴在吃一條魚。在人類沒有進入農耕時代前,人們主要是以遊牧、漁獵的方式解決溫飽問題。相較於更危險的狩獵活動,能吃上魚是很美好的事情。因此甲骨文中有“吉魯”卜辭,意喻著“美好”。

上古時的魯地應有大片湖泊,水系發達,人們漁獵而居,能經常吃到美好的魚肉。人們把這片土地稱“魯”,意思是能吃到鮮美魚肉的地方。那麼,“魯”從最初的“美好”之意,漸漸演變有“魯莽、粗魯”之意又是為何?

原來,大口吃魚雖然鮮美解饞,但魚刺常會卡住不細心的急性子,因此有了後來的“魯莽、粗魯”的延伸意思。當然,這個延伸意思並非特指魯地的人們,而是形容有這種性格特質的所有人群。

2、魯國與魯山

在如今的山東淄博有一座魯山,如今的河南還有一個魯山縣。魯國和魯山、魯山縣有啥關係?據記載,周武王分封諸侯時,周公旦的長子伯禽被分封到魯陽(現河南魯山縣)。武王之子成王繼位,周公旦奉命東征,攻滅奄國(今山東曲阜)。

周成王又把奄地分封給伯禽,隨後營建曲阜,這就是“命伯禽而封少昊之墟”,因為曲阜有少昊之墟,而且是“大庭氏之庫”,地位比境內有一座魯山的魯陽更加重要,因此伯禽遷國於曲阜。

伯禽以公爵之位分封到魯陽,人稱“魯公”。東遷後襲用舊稱,因此以曲阜為核心的地區稱“東魯”,原封地魯陽為核心的地區稱“西魯”。淄博魯山位於山東腹地,位於齊國姜太公的封地之內,跟“魯國”沒有太大關係。

3、魯國的來源揭秘

有了上述兩個前提後,再來看魯國之名的來歷,就非常簡單了:魯陽作為古魯國,是上古時人類的聚集區,人們習慣於漁獵生活,很多人能吃到鮮美的魚。而境內的大山也被命名為“魯山”,位於山南的城邑則被稱為魯陽。

西周最初分封時,伯禽被分到了一個好地方,這裡是古中原的核心地帶,臨近王都,可以拱衛周天子。同時因為盛產魚鮮,也是個豐衣足食的好地方。為了示好忠心輔佐的周公旦,周成王令周公父子攻滅奄國,並再次分封伯禽,使魯國的地盤得以大擴張。

因為曲阜的地位、名氣遠超魯陽,伯禽就在這裡安家了,並把魯國的名字也順手帶來。好了!問題就這麼簡單。當然,對此說法也有爭議,很多人認為伯禽東遷後才有了“魯公”的稱謂,並非來源於魯陽。

只能說,西周的事情太久遠了,誰能說得清清楚楚呢?其實也沒必要較真,魯陽也好,曲阜也罷,魯國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是周禮保存最好的國家,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這才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共同銘記的。


指動濟南


魯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的同姓(姬姓)諸侯國之一,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周朝,封其弟周公旦於曲阜當魯侯(侯爵)。由於周公旦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武王以及後來的周成王,其嫡長子伯禽代為魯國國君管制魯國。

“魯”原意為“擺尾之魚兒”,所以凡是用“魯”做偏旁部首的字都從此意擴展。如“櫓”即舟船尾部一種推動船體前進的槳具,通過左右擺動、如同魚兒遊動擺尾一般讓船前進。此外“魯”相關的詞彙中的“任性”之義, 如“魯莽”、“粗魯”、“魯直”等也源自魚兒擺尾的這種所謂“失禮、不莊重”的天性。


在遠古時代中國大地上部族眾多,文化差異大,民族間長期的融和相處比較困難,不時發生武裝叛亂,天下不能長治久安,所以周滅商後需要將原來的野戰部隊轉化為軍區部隊,分區駐守,以保一方平安。

自三皇五帝起,中國的政治地理架構啟用軍國架構,由天子之師的行軍序列轉化而來。後來,天子之師的前、中、後三軍隨即轉化為東南軍區、中部軍區和西北軍區。天子本人駐節位於河洛地區掌控中部軍區,太子駐節總部設在曲阜東南軍區,庶長子駐節總部設在幽燕的西北軍區。


以黃帝為例,他的長子青陽(也叫“少昊”)駐節曲阜附近的“鑄”,事實上“青陽”本義就是“東方”的意思;黃帝庶長子夷鼓駐節涿鹿一帶的幽燕;黃帝本人駐蹕河洛地區的新鄭。

所以周公旦之所以被封於曲阜附近的魯地,是周武王希望他遊進東夷集團(主要在曲阜為中心的那一塊)這個“大海”,發揮魚兒擺尾的天性,左右掃蕩敵對勢力。所以,“魯”就是掃蕩東夷敵國的意思,與其東南軍區中心的職責相吻合。事實上,魯地就是原來黃帝長子少昊(遠古時早期東夷族的首領)領地(所謂“少昊之虛”)。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魯”最早見於甲骨文,從魚,從口,意識是:魚味美。

其實,作為山東行省的簡稱,“魯”是來自春秋時期的魯國。

魯國在山東省南部,都城是今天的曲阜。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昌滅商,分封諸侯。

而山東地區有兩個封國,一是齊國國君呂望,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子牙,第二個就是魯國國君周公旦,是武王的親弟弟。

“魯”是周武王賜的國名,因為臨海,當時又有驅逐東夷的任務,所以意為“像魚矯健的擺尾一樣掃平東方敵對勢力”的意思。

但是,魯國沒有撐到戰國後期,而是被楚國所滅,也就是說,比齊國要提前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為什麼山東的簡稱不是叫“齊”而是叫“魯”?

這是因為魯國出了一個聖人,就是我們的孔聖人,因為他對華夏文明的影響太大,所以在選擇山東省簡稱時,選擇了“魯”字。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說“魯”道“魯”,首先要弄清“魯”字是什麼意思。《說文》:“魯,鈍詞也。”把魯釋為遲鈍不敏,筆者認為似有不妥,“魯”當從魚並圈示其尾,故“魯”的本義當指魚尾。魚尾是魚的敏感部位,稍有刺激,魚尾就會大幅擺動,釋魯曰鈍,欠妥也。



造字有“六書”之說,其一曰“指示”。然世人皆知以點指示,卻不知還有圈畫指示。以點指示字如本、末,圈畫指示如晉、魯等。“晉”字從雙至而圈示箭矢所落之處,“至”之甲骨文字形就是箭矢落插於地之象。古人分封土地時,以箭的射程來確定距離,“一射之地”就是弓箭的一個射程。以射程確定距離,弓矢的最後落地處就是所封土地的邊疆。“晉”字雙矢落於地而圈畫其界,就是描述分封土地時的情景,故“晉”字會意為分封進爵的意思。



魯的本義是魚尾,又魚尾常擺動不止,令人難以把握控制,故魯會意引申為率性不羈、不受控制,難以約束的意思,也引申為粗野、莽撞的意思。凡從魯之漢字,均有魯之本義或其引申之義。如櫓,仿生魚尾,擺動以獲得前進的動力並把控方向。如擼,左捋一下袖子,右捋一下袖子,快速交替用手,如魚尾擺動。如嚕,左一句右一句說個不停,形容說話囉唆。



知道了“魯”的意思,我們再看魯國的由來。據說魯(或為地名或為方國)在夏商時就存在,其地就在今河南魯山縣一帶。《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曾為夏孔甲飼養龍魚的劉累,為了躲避孔甲而遷居於魯。《逸周書·殷祝解》說夏桀也曾徙於魯。商代甲骨文也有卜問"魯受年"之類的卜辭。武王克殷後,封周公旦於今河南魯山一帶而稱魯國,俗稱西魯。武王克殷後二年病死,子誦年幼繼位,是為周成王。成王繼位後由周公輔政,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篡位,對周公極為不滿。紂王子武庚乘機拉攏管、蔡,又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部發動叛亂,局勢一度十分嚴重。於是周公開始東征,經過苦戰,在平叛的基礎上,也徹底完成了滅商事業。周公東征勝利之後,周王朝重新實行了大分封,以鞏固統治。周公自己受封於“少皥之虛”(今山東曲阜一帶)建立魯國,原武王所封魯國之名也隨之而去,俗別稱東魯。周武王的分封具有臨時性質,而周公東征之後的分封才是正式的大分封。



淮水下游和山東沿海一帶為古代東夷各部散居的夷方。這些地區的居民,在經濟生活和文化發展等方面都與中原地區相近,但也表現有某些地方性的特點,在政治上常常出現與中原王朝比較強烈的離心傾向。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南蠻北狄西戎皆為外患,而東夷則有內憂的味道,東夷就象是東海中的大魚,尾巴擺得叭叭地,很難掌控。東夷族在商代後期,據說曾經“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傳》),與商王朝經常發生衝突。到帝乙時,多次出征夷方,成為用兵的重點。到周王朝時,周公東征的主要對象也是東夷。掌控了東夷,中原王朝就等於除去了枕邊之憂。



魯國為什麼要東遷呢?很簡單,就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周王朝的統治。東方的奄,是周公東征的主要對象之一。它與徐人聯合淮夷和其他邦國,結成一個聲勢浩大的抗周勢力。它們的叛亂活動被平定之後,便由周公自己受封,命長子伯禽前往,正式建立了魯國,附近若干小國,都是魯國附庸。受封時,魯國具備有周王室的各種文物制度,所謂“大啟爾宇,為周室輔”,魯國成為代表王室鎮撫徐、奄、淮夷以及僻遠“海邦”的東方大國。



在海、岱之間的薄姑故地,由姜子牙受封,在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建立齊國。對於違抗王室的侯伯之國,齊國有徵伐的特權。它是夾輔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萊夷地區的重要力量。



今山東省稱為齊魯大地,就是因為西周大分封時,在今山東省地區曾建立了齊國和魯國兩個大國。齊國得征伐特權,以武力整齊諸國,故稱名為“齊”,齊者,整肅也;魯國具周王室的各種文物制度,以禮樂教化蠻夷,使率性不羈者有所約束,故稱名為“魯”,魯者,率性不羈者也。齊國與魯國,一武一文,成為替周天子行使禮樂征伐特權,鎮撫東夷的有力依託。



魯國之所以稱魯,就是因為東夷族就象東海中的大魚,尾巴搖擺,極難控制,魯國置於魚尾之上,故稱“魯”。西周設置魯國,就是希望魯國能代表王室,擔負起鎮撫徐、奄、淮夷以及僻遠“海邦”的重任。


子夏故壇


魯是山東的簡稱。就字面意思,在商周流行的甲骨文,金文的裡是從魚從口 有品嚐美味的魚,或者魚擺尾的意思。魯國在黃海之濱,養魚捕魚業發達。

為什麼周朝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地稱為魯?

首先要從商朝時期的屬國奄國說起。奄國是商朝最重要的屬國之一,商朝曾經在奄國建都,之後的國君都是殷商本家同姓,國內開發較早,經濟富庶,文化發達,商朝靠可靠的奄國節制東方,輔衛商朝中原統治中心。地位尊貴,非常重要。是在武王滅商之後,需要降服的一塊重要的地方。所以武王選擇周公這個自己最信任最有才能的弟弟統領這裡。周公後來攻滅奄國,派自己的長子伯禽去做了魯國國君,治理殷民六祖。魯國之於周朝的地位,相當於奄國之於商朝。魯國也成為整個周朝歷史與中央王朝最為親近的諸侯國,並且發揚周朝的禮樂教化制度,“周禮盡在魯”,這樣的禮儀之邦也誕生培育了孔子這一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儒家鼻祖,為中華文明做出重要貢獻。




漫談春秋


魯歷史悠久,夏商時已存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曾為夏孔甲飼養龍魚的劉累,為了躲避孔甲而遷居魯縣。《逸周書·殷祝解》說夏桀也曾徙於魯。商代甲骨文也有卜問'魯受年'之類的卜辭。西魯可能是夏商時的一處重要方國,在今天河南魯山縣。周初東征之後因魯地離周都城鎬京較遠,封周公旦於商奄幫周拱衛王室,也就是今天山東曲阜一帶,魯國建立。也有一種說法姬姓魯國是西魯遷來,從此沒有了西魯。但是,魯作為地名在山東一直保留至今。

因周公為周制訂典章等級禮儀制度影響很大,此地也是儒家創始人之重要人物孔子故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是儒家文化。此地文化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遠遠大於齊國。因此今天山東簡稱是魯。

此文僅代表本人觀點


樂在其中2067


魯,魚躍於水上,比喻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