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以保持政局未定?

轻风白云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权利的问题,在古代皇室是没有亲情的,父子、兄弟为了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的事屡见不鲜。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认为对的事赏识的人制定的方针也许继任者一上任就全给否定了。即使想法和自己一样,有做为的皇帝谁不想做出更多的政绩青史留名呢?

李世民在位时已经发生过两次因为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件了,即使让位了没有权力发生了自己不想看到的事情而没有力量去阻止还不如死后眼不见心不烦。退位后还握着权力的话(比如乾隆)还不如不退位,除了留了个退位让贤的名头外(至于别人怎么想的难说),啥区别也没有。至于日本皇室可以几千年不变,主要原因是因为权力不在天皇手中,而更像一个象征。从历史上几个太上皇的经历来看就能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黄帝愿意当太上皇了。

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之变别逼退位

玄武门兵变很多人都很熟悉了,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建成一直不讨李渊喜欢,随着李世民实力的逐渐增长有意让其取而代之。太子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准备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此时李渊正在湖上泛舟,突然尉迟敬德来报:太子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李渊大惊,但事情已成定局再要治李世民的罪也没什么意义了,而且这个时候李世民是带兵过来的,别再把自己给杀了在嫁祸给李建成也不是不可能。在被逼无奈之下让位李世民做了太上皇,之后也一直不问世事,直到病死宫中。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李世民的晚年,太子李承乾担心弟弟会影响自己的储君之位而造反,不同的是结果,李承乾兵败被废。

唐玄宗李隆基:马嵬坡兵变被迫退位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比较传奇的皇帝了,他在位时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也因为后期的安史之乱导致的大唐的衰败。唐玄宗执政后期宠幸杨贵妃,任用奸臣杨国忠,又对外进行一系列战争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之后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在长安陷落之前仓皇出逃,到马嵬坡,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晚年的李隆基生活凄凉,郁郁寡欢而死。

徽、钦二帝:靖康之难被俘

靖康之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伤痛,皇室成员,王公大臣被一网打尽,受尽千辛万苦各种侮辱到达金国,死者十之八九。仅有一个康王赵构套了出来之后建立了南宋,尊徽、钦二帝为太上皇,岳飞北伐一心想迎回二帝,也许这就是岳飞被冤杀的原因之一吧!毕竟帝王家没有亲情,他们回来了置宋高宗赵构于何地,即使他们安心做太上皇,下面的人也会起心思。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俘,后发动夺门之变复位

土木堡之变明朝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不少朝廷大臣也都战死沙场,皇帝朱祁镇也被俘。明朝在最危难的时候,于谦主张立朱祁钰为皇帝,最后挽大厦于将倾,救社稷于危难。之后明英宗被放回尊为太上皇囚禁于宫中一小院中,后来在明代宗病重之时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复位。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和平退位,实掌大权

乾隆退位是因为不想在位时间超过他的爷爷康熙,一是可以博得一个千古孝名,二来权利还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和退不退位也没太大的关系。

古代的皇帝如果当太上皇的话要么做一个不管事的太上皇,要么新皇帝做一个听话的儿子,不然只要只要有权利相争就不可能和平相处。权利是一种毒药,当的越久中毒越深,从来只有嫌自己活得不够久想一统万世的皇帝,没有主动让权的皇帝。


不变的历史


首先,我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其中有几个关键词“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到底太子提前几年继位合适呢?

这里涉及到皇帝年龄的问题,谁能预料自己能活多少岁,古代皇帝死的时候都很年轻,除了开国皇帝年龄稍微大一点,很多皇帝继位年龄都比较年轻。有的太子甚至死在皇帝之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真的合适吗?比如明朝朱元璋,本来想把皇位让给太子,结果太子早死。所以,皇帝无法预计自己的年龄,也无法提前把皇位让给太子。

其次,如果皇帝退位以后,太子比自己有才能还好,要是不好,搞不好太上皇命都保不住,想另外立皇帝可能吗?

就拿问题中的唐朝来说李世民采取“玄武门之变”杀了他的哥哥,当时唐高祖李渊也没能保住太子的命,还被逼迫让位。假如唐高祖提前把皇位让给李建成,难道就不会流血了吗?估计,那个时候死在玄武门的应该不是李建成,而是李世民。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在晚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叛乱,想杀自己的胞弟,结果没有成功,本来是死罪,由于唐太宗不忍心废为庶人。假如,唐太宗把位置让给这样的太子,那么李承乾做了皇帝,不仅仅会血洗亲族,估计连唐太宗本人得命也保不住。

还有,问题中说到日本,说日本皇室几千年不变!说实在的,日本在唐朝的时候,估计才趋于统一,他们是单一的民族,大和名族认为,他们是天皇的后裔,而且对天皇非常忠心。这和国内的情况不一样,中国是多名族的国家,内忧外患,及时内部不叛乱,而外族也会入侵,所以王朝更替非常频繁。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要想,万世一系绝对不可能。

最后,说到人性的问题,谁愿意把来之不易的位置提前拱手让给他人呢,即便是儿子,也会掂量掂量!别说古代,在现代,对于财产继承方面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谋士说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它的下线会让你无法想象。

我们不如试想一下这个场景,你是太子,某天你的皇帝老爸跑来跟你说:“儿砸,我觉得为了咱家权力能安稳交接,想提前退个位做太上皇,所以守卫蓝星和平的认为就交给你啦 (ง •̀_•́)ง,你觉得好不好哦。”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港真你要是回答“哦哟,爸比不错哦,给你比心心”,那你这智商基本就告别政治了。细思恐极好不好,你怎么知道皇帝是不是在试探你,看看你这个小婊砸有没有对他有意见想提前上位。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反应应该先是


然后推金山,倒玉柱般的拜倒在皇阿玛的石榴裙下,失声哭嚎表示帝国正在英明伟大的爸比带领下在建设封建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上狂背中,孩儿还如此年幼,正是那早晨六七点钟的太阳,大海航行还得靠您这种伟大舵手啊。然后阿玛颔首表示:“哦哟儿砸你说的也很有道理嘛,你既然不想当皇帝爸比也就不勉强你啦,等你想当皇帝的时候可要告诉爸比哦!”然后你表面笑嘻嘻内心mmp的表示:“好的爸比知道了爸比,您走好哦。”之后才能松一口气:玛德可算是混过去了。搞政治的人心都黑。


平常人为了一点小利益都能撕的不可开交更何况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权呢?搁封建王朝哪次权力交接不是腥风血雨,能平稳渡过就不错了,还主动搞事来个黑暗森林,能当上皇上的一般都不傻(乾隆那是因为早年自己作的立了flag,还不闲事大的搞得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约的炮,哭着也得做下去啊,就这还把权力死死抓在手里。要不然你看乾隆会不会提前退位)。

只能说搁中国的传统下很难出现这种事,你想想要是皇帝跟儿子说要提前退位让他当皇帝,儿子紧接着就表示“好滴哦爸比,我会站好这般岗的,您老就好好退休去吧。”那画面你会不会感觉很维和,当然如果换成三让三谦可能会好点,反正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_→


流浪天涯的喵


古代有人自愿退位做太上皇的,李世民不愿意是因为有心理阴影,当年就是他逼着自己老爹李渊退位的

那么为什么很少有皇帝愿意自愿退位做太上皇,在有生之年把大权给新帝呢?

1 中国古代的皇帝的权利太大了,生杀予夺,能够在这个位置上面享受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愿意自愿放弃的,哪怕他老了也是如此。太上皇和皇帝的权利差距是很大的,太上皇可以说是一个虚位,没有实际的权利。当然这个是名义上面。

2 臣子不愿意,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还没有驾驭,新帝上位之后有的指挥不动臣子,有的新帝肯定是想培植自己的势力。免不了会令这些正得宠的臣子利益受损。所以大臣是不愿意老皇帝退位的,因为老皇帝退位就意味着他们靠山倒了。

能够多享受几年权倾朝野的滋味谁愿意提前结束这样的生活呢?

3天下百姓不愿意,之前两点比较清楚,一个是老皇帝自己不愿意,另外一个是大臣不愿意,那么老百姓不愿意是为什么?

太上皇加皇帝,那就是等于两个皇帝,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如果皇帝和太上皇都出命令了那么百姓听谁的呢?如果两人不对头了该听谁的?而且多了一个太上皇,意味着他们就要多交税,这些钱是拿来孝敬太上皇的。

4 古代皇帝能在位时间久的没有几个,很多都是壮年的时候就死了,所以根本就没有想着壮年的时候让位给儿子。

另外一点,皇帝也只能自称是天子,那么太上皇岂不是天?这是不允许的,天使至高无上的,还没有人敢如此大逆不道。


洪荒科技


中国古代向来有“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说法,没有人愿意早早的去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名誉董事长;中国古代的事例证明提前让太子继位并不能保持政局的稳定,反而会造成政局的动荡。

太上皇没有实际权力,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首脑!但是太上皇有一个权力——他能立新皇帝

所以新皇帝一上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肯定要防止太上皇立新皇帝;肯定要软禁太上皇。而各路藩王有当皇帝的野心,肯定要利用太上皇闹出点事来。当皇帝退位后,掌握不了实权,自己生死难料之外,而且非常容易引发动乱。

比如,赵武灵王提前让幼子即位,结果闹出沙丘宫叛乱,自己饿死在沙丘宫;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软禁了太上皇李渊;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传位给唐肃宗,唐肃宗软件了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被亲儿子宋钦宗软禁,最后被掳到北方……

让太子锻炼的皇帝倒是很多,朱元璋还没有退位就让太子朱标打理朝政,朱标英年早逝;康熙立太子胤礽,让他处理朝政,结果下面的儿子们一通乱战,太子谋反。

提前让太子即位的,纵观历史上,过的好的只有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曾经说过:他爷爷康熙在位61年,他绝不敢超过他爷爷康熙!到乾隆在位60年的时候,乾隆是不愿意退位的,但是碍于前面自己说的话,不得不立太子册立新君。当时的大臣们也劝乾隆皇帝禅位,不然的话食言了对皇帝的政治名声实在不好。大臣们和乾隆皇帝达成默契,禅位后,表示新君年龄小,需要太上皇辅佐。就这样,在传位的时候,乾隆依然拿着玉玺不肯交出来,一群大臣连哄带劝终于交出来了。最后,乾隆依然是摄政,掌握着实际权利,

做了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


嘟嘟读读


都说权力是一杯毒酒,其实,说是毒品反而更加合适,凡是掌握了权力的人,有几个能够放手的?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真的能够说放就放?要知道皇家可没有什么人伦常情,在无比诱人的权力面前,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最真实和邪恶的一面,为了权力,兄弟相残、儿子弑父屡见不鲜。

在帝制时代,皇帝去世、新帝登基这一段时间,往往是最容易出现政权不稳定的时候,这段时间内经常会发生一些血腥案件,其中主角大多都会有皇帝的儿子,也会有朝中的大臣,这是皇权争斗出结果后的清洗。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不稳,君主们很早就想出立太子这种方式,但要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皇帝舍得权力?而且提前多少年合适呢,皇帝的寿命不一,甚至有的太子是死在皇帝前头的,要是退位后皇帝死了太上皇还在,是由皇帝的儿子继位还是太上皇复出?皇权最忌分散,所以几乎不会有皇帝去尝试这种举动。

比如李世民,正是因为他聪明,这才没有急着传位,他退位后,皇位传给谁?李承乾、李泰还是李治?退位后权力在谁手中?我们可以从历史上那些太上皇来看。

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是刘邦之父刘太公,这两位跟权力不搭边。

其他太上皇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不得不退休,另一类是主动退休,两类最大的区别就算前者无权、后者有权。

比如晋惠帝、北魏献文帝、唐高祖、唐睿宗、唐玄宗、唐顺宗、宋光宗、明英宗,这些是不得不退位,要么是丢失了权力,被迫让位;要么是因为身体原因或者被俘等无法执政,只能退位或被退位。

又如后凉太祖、北齐武成帝、北齐后主、北周宣帝、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清高宗这些,那都是自愿退位,有些是想更好地享乐;有些是不想当亡国之君;有些是不想操劳国事了,但这些太上皇几乎都掌控着政权,他们的生活,也远比上面那些不得不退位的要滋润得多,因为他们仍然是说一不二的君王,现任皇帝不过傀儡。

第一类太上皇都是丢掉了皇权的,他们的日子怎么样现任皇帝一清二楚,这使得见证了老爹生活的李世民几乎不会选择退位,或许你会说以李世民的强势,那还不是第二类太上皇?

那还真未必,太上皇让位后,按照皇帝最大的原则,政治资源必然是会逐渐向皇帝靠拢的,换句话说,只要时间足够长,皇帝取代太上皇是必然的事,甚至皇帝被逼急了是敢干掉太上皇的。

以赵武灵王为例,他不是皇帝,但他提前退休了,自称主父,把王位让给儿子赵何。后来赵武灵王觉得另一个儿子赵章也挺好,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哥俩一人一半。结果赵何发动政变,做掉了赵章,同时活活饿死了赵武灵王(这事是大臣做的,但赵何肯定默许)。

所以第二类太上皇,掌权时间都比较短,不是暮年退位就是纵欲而亡,宋高宗能够保持那么多年影响力还是宋孝宗非常孝顺的缘故,这不宋孝宗自己就被儿子宋光宗压制,老是受儿媳的气。

至于日本天皇,长期都是没权的吉祥物,中国皇帝不可能效仿。


平沙趣说历史


封建社会史就是皇权的集中史,慢慢演变中,谁想失去权力?还有皇帝岂能提前几年预知死亡?况且太上皇真的能保证政局的稳定吗?

有的太上皇是迫不得已,比如李渊、赵佶,李渊是被其子李世民赶下台的,赵佶则迫于压力以图自保匆匆禅位。李渊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宋徽宗赵佶与其子宋钦宗有权力上的争执,心存芥蒂,勾心斗角。前者庸碌无为,后者空耗国力。

以上两例证明:要么远离权力,要么争执不休。政局真能百分百稳定吗?

还有一类是如此传位的,就是为了自己享乐,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皇帝宇文赟,他安于享乐,沉湎酒色,怎么才能玩的舒坦又逃避责任呢?办法就是传位,自己做太上皇。自称为天元皇帝,后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22岁就去世了。他是北周倒数第二代皇帝,他的儿子落得个禅位杨坚的下场。也看不出政局哪里稳定了。

(示意图,位置不精确)

正面例子就是乾隆皇帝,他禅位后依然掌控朝政,但是却完成了皇位的顺利过渡。

所以大概看得出禅位当太上皇是有前提的,需要在盛世完成,而皇帝又不喜欢把权力分出去,必然造成此政策不能广泛的推行。

还有题主所提到的日本,只能说社会体系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一样,胡乱对比效仿就是东施效颦。还有说提前几年退位,皇帝又没开上帝视角,如何知道自己何时驾崩?


大眼大世界


其实在历史上有皇帝自动退位当太上皇,让太子提前继位,比如唐睿宗李旦就曾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登基为皇帝。还有满清皇帝乾隆也是主动退位让嘉庆做了皇帝。

不过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因为在古代皇帝并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批人的利益。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新皇帝继位,就代表将会有许多人丢掉手中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就算皇帝愿意退位,也肯定会有很多人阻止。

上面说了很多人不愿意丢掉手中的权力,也包括皇帝本人。掌握了生杀予夺的权力那么久,谁会愿意轻易放弃。皇位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放弃了皇位也就等于放弃了自身价值,谁会看得开,毕竟这个世界上圣人并不多


默默往上游66


古代统治者都希望大权永远在自己手里,一旦做上太上皇,权力方面多多少少都会收到影响,轻则无权,重则被软禁,这一点都不夸张。比如唐高祖李渊做太上皇的时候,就是“傀儡”,当然李渊是被大唐时势所逼,否则不至于如此。



在说为什么没人愿意做太上皇之前,先和大家说一个太上王,此人是战国晚年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他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人,继位之初的赵国国力并不强,但他励精图治,改革利弊,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在他的治理下,一度成为可与秦、楚媲美的国家。可惜,他晚年不安分王位,偏偏传位给儿子赵惠文王,自己称为“主父”,也就是太上王。可能出发点是为了让赵惠文王一心打理朝政,自己则可以退居幕后,悄悄地做让其他诸国想不到的野心举动,但是却适得其反,不但自己的王图霸业没有完成,还让赵国国政一片凌乱,平白助长他人的狼子野心。而这位太上王,最后被活活饿死沙丘宫,福兮祸兮!



赵武灵王虽然不是皇帝,但道理相同,后世统治者引以为戒,自然不会轻易让太子提前登基。其实像这样祸起萧墙的事并不少,北周宣帝宇文赟一生荒淫无度,同时立过五位皇后,尚在位时就传位于太子,自己则称“天元皇帝”,可这一切不过就是一个闹剧,最终为他人做嫁衣。

而李渊退位纯属无奈之举,并非李世民不忠不孝,而是玄武门之变也让他自己感到心累,帝王之位的无情他不过是看淡了,所以成全李世民。不过凡是皆有例外,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他做皇帝的第60年,禅位给儿子嘉庆皇帝,并且依然掌握大权,嘉庆在他面前不过是“臣皇帝”,直到乾隆驾崩,嘉庆才真正成为皇帝。



所以说做太上皇未必是最得意之事,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退位,要么大权旁落,要么管的太多,君臣父子、庶民之心难以归一,很容易引发祸乱。


翻出历史那一页


首先要纠正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主动退位做太上皇的皇帝。比如北齐就出现了两个太上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北齐建国以后,第一个皇帝文宣帝高洋死后,皇位传给了儿子,但不久后就被弟弟孝昭帝高演所夺取。而高演死后,皇位也没有能够传给自己的儿子,被他的弟弟高湛所夺取,高湛就是北齐武成帝。高湛也怕自己死后,皇位不能顺利传给儿子,就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退位称太上皇,立儿子高纬为皇帝。高纬就是北齐后主。退位四年后,高湛病死。唐睿宗皇帝在做了四年皇帝之后,也是选择让儿子李隆基提前接班,自己退位当太上皇,以保障儿子将来可以顺利掌控朝政。一年后,李隆基彻底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唐睿宗就完全放手,做起了退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乾隆爷也在退位后帮助儿子稳定政局,嘉庆四年正月乾隆死的时候,嘉庆已经坐稳了天下。

还有的皇帝,觉着当皇帝影响了自己的享乐,干脆就将天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一心享乐。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赟,嫌当皇帝事务繁杂,干脆退位当了太上皇,把天下甩给了年幼的儿子。结果,一年以后宇文赟就病死了,天下最终被他的岳父杨坚所夺取。西夏末年,在蒙古骑兵的打击之下,西夏神宗皇帝将皇位禅让于西夏献宗。

第三种太上皇,是为了推卸责任。比如在北齐末年,面临着北周的凌厉攻势,北齐后主抵挡不住,干脆将天下禅让给了自己年幼的儿子,自己自称太上皇。北宋末年,当金兵南下的时候,宋徽宗赵佶也是在第一时间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然后逃往南方。

第四种太上皇则是对皇权不再留恋,就想退位休养。宋高宗赵构在江南立国后,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向金人的屈辱求和换取苟安江南。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传位于养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位后的宋高宗基本不过问政事,过起了退休老人的悠闲生活。二十五年后,八十一岁的赵构最终病死。赵构去世后,宋孝宗赵昚非常悲伤,开始让儿子参与到政府工作之中。两年后,已经六十三岁的赵昚干脆也选择了退休,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宋光宗。做了五年太上皇之后,宋孝宗去世。

当然,也有些太上皇并非是心甘情愿地当了太上皇。比如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受制于冯太后,不得不在十七岁的时候就退位当起了太上皇。在唐朝也产生了好几个太上皇,玄武门兵变之后,唐高祖李渊就非常识趣地选择了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李世民,做起了太上皇。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选择了逃跑,马嵬坡兵变之后,他派太子李亨断后,结果李亨在灵武称帝,唐玄宗就这样成了太上皇。后来回到长安之后,唐玄宗基本上是被唐肃宗李亨囚禁起来,直到病死。唐德宗去世后,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在位期间发生了二王八司马的永贞革新,结果永贞革新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也被迫禅让于儿子唐宪宗,退位当了太上皇。在宋孝宗去世后,宋光宗拒绝主持办理父亲的丧事,结果群臣以太后的名义逼宋光宗退位,传位于光宗之子宋宁宗,疯疯癫癫地当了六年太上皇之后,宋光宗病死。在土木之变中,明英宗皇帝被俘,明景帝即位。一年后,瓦刺将明英宗送还明朝。当然明景帝不会再退位将皇帝还给哥哥,就让明英宗以上皇的名义软禁在南宫。一直到景泰八年明景帝病重期间,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政变,明英宗又重新复位。

还有一种情况,太上皇是被别人遥尊的虚号。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躲在江都。唐国公李渊太原起兵,一路南下夺取了长安城。进入长安之后,李渊立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