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何区别?

萧晓四姑娘


3Q(谢谢)@萧晓四姑娘 邀答,愿好。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太有区别了,几乎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不信,请看福垊给您唠唠,说不定您惊讶的为福垊打call也不一定啊。



太上皇都是虚的,不过是荣誉皇帝。

蔡文姬她老窦,为董卓说公道话的蔡邕同志曾说:“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也就是说,古代帝高于皇,有道是孤证不立,当代也是啊。在基督教国家里,您说说是上帝大啊还是教皇大啊?事不过三,但重要的事说三遍。福垊再强调式的佐证一下。《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的孙子,也就是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伯曾祖颜师古同志也说:“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欲政治,故不曰帝也。”皇不加帝,那就是白王,白白做王哈。乌纱帽是官员,白纱帽却是皇帝,这是在南北朝的时候。




▲赵武灵王

让福垊给您举几个大栗子吧。太上皇的雏形是福垊的祖先赵武灵王,他年富力强之时就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少年小儿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他自称主父,结果是让位不退位,还想把赵国一分为二,也就被小儿子饿死他了——英年早逝,以至于谥号都加了个灵字。

最早的太上皇是秦始皇的他爸秦庄襄王,他是死后追尊。最早活着的太上皇是刘邦他爸刘太公,他是生前册封。有道是“天子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太上皇就皇帝的臣子,相当于荣誉皇帝。

于是,后来权臣王爷们谋逆,多尊皇帝为太上皇,而立其子或孙为傀儡皇帝甚至取而代之。比如南宋初苗刘叛乱立赵构两岁的儿子为帝,尊赵构为太上皇。李渊、王世充立隋炀帝的孙子为帝而尊杨广为太上皇。晋惠帝的叔爷爷赵王伦尊惠帝为太上皇自己称帝。明代宗尊他哥明英宗为太上皇,自己做皇帝。



▲高纬

还有逃避责任的,委过于人的。比如北齐高纬见北周打来,让贤于子,当太上皇。可子也不贤,他是8岁的高恒,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他儿子将皇位让贤给其叔祖高湝( jie)。于是高纬是无上皇,高纬子高恒是太上皇,高纬他叔高湝是皇帝。靖康之耻时宋徽宗与其子宋钦宗也是这么玩的。

多个帝字你不知道有多牛?!太上皇帝在皇帝就是荣誉的。

太上皇不一定是皇帝他爹,但太上皇帝基本都是皇帝他爹,个别也都是过继养子关系。



▲唐玄宗

最典型最著名就是嘉庆他爹乾隆这位太上皇帝,因为大家太熟悉,福垊也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说两个大家不太熟悉的。最早的太上皇帝大概是唐睿宗李旦,李旦两度为帝,最后还把皇位禅让给了特别能干的李隆基。嘉庆性质就如同唐玄宗一样,但唐玄宗的自主权更大些。李旦掌握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命权以及重大国事的处置权,五天接受朝贺,自称朕。而唐玄宗只能自称予,决定四品官以下的任命权 。更悲催的是后来他当太上皇而不是太上皇帝,也叫太上天帝,荣誉尊号而已。后来还让李辅国都欺负哭了。



▲宋高宗

宋高宗后来将皇位禅让给宋孝宗,他也是太上皇帝,对朝政有很大的处置权。但宋孝宗是他的养子,也就是赵老二赵匡胤的后代。他后面这几位皇帝也都是太上皇帝,基本都是还问政的,虽然问的多少不同。


福垊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概念或者说意思其实大相径庭,两者并不能划等号,也并不能通用。


“太上皇”仅仅是一个高贵的身份象征,通常没有实际权力,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认为:“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唐朝著名历史学家颜师古注也认为:“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


而“太上皇帝”除了身份,还牢牢掌控整个王朝的最高权力,自由处理军国大事,权力地位凌驾于皇帝之上。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共有二十余位:


“太上皇”代表人物:刘太公、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等


赢异人(秦庄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名号是由“功盖三皇,德超五帝”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追封的,此时,秦庄王早已去世多年。


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是汉高祖的父亲刘太公,也叫刘煓或者刘湍——这两个名字是后人给取的,刘太公本名失载,刘太公对汉朝的建立无尺寸之功,只得到了汉高祖给予的尊贵的份,却没有任何权力。

唐高祖李渊,是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传位给李世民,成为“太上皇”,从此不问朝政,悉心享乐,先后在太极宫和大安宫居住,直到去世。


“太上皇帝”代表人物:乾隆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自称即位时间不敢超过康熙,主动禅位给嘉庆皇帝,但依然将朝廷大权紧紧的抓在手里,一直以太上皇名义训政,甚至毫不掩饰的对藩属国朝鲜的使臣宣称:“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嘉庆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嘉庆早就对巨贪和珅不满,但是却迟迟不敢动手,因为和珅深得乾隆宠信,嘉庆虽为皇帝,没有能力也不敢去摸和珅这个老虎屁股,只能隐忍,乾隆去世后,嘉庆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和珅铲除。


《清史稿》记载:“太上皇帝崩,上始亲政”,乾隆死后,嘉庆才终于掌握朝廷的最高权力。

除了上面在权力上泾渭分明的“太上皇”和“太上皇帝”之外,还有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太上皇”,他就是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禅位给宋孝宗后,成为“太上皇”,宋高宗这位“太上皇”既不像后世的乾隆那样死死抓着权力不放,也不像唐高祖那样完全游离于权力之外,而是在放权给宋孝宗的同时,又能在很多事情上影响和左右着朝政。

宋孝宗志在恢复中原,继位第二年,即发动“隆兴北伐”,宋高宗并没有阻止和反对,宋军由于将领失和,作战不利,在符离遭到惨败,孝宗并没有用因为一时失利而气馁,打算继续作战,但在宋高宗的“深劝”之下,最终只能妥协,与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

宋高宗上对北伐中原,下对官吏任免都加以干预,甚至很多官员获得任命后,都会到宋高宗面前谢恩,宋孝宗极为孝顺,从不违背高宗的意愿,哪怕这意愿和自己的恢复大计相违背,所以才会得到“孝宗”这个庙号。元朝人编撰的《宋史·孝宗本纪》中称:“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指缝间的历史


没区别,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这个称呼指的是退位的皇帝或当朝皇帝父亲。

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自称始皇帝,追封已经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

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却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依然经常给刘太公请安。刘太公的家令就给刘太公建议,要尊重皇帝的威严。于是,刘太公再见了刘邦,就抱着扫帚,面对门口倒退着走,不接受刘邦朝见。刘邦知道此事缘由以后,很高兴,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并重赏家令。

中国最后一任太上皇是乾隆,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位太上皇。他的太上皇也是最有权势的“太上皇”!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区别大了。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因为不满母后(非亲)冯太后专权,决定禅位给年幼的长子拓跋宏即后来的孝文帝,自己作为太上皇就能架空冯太皇太后。群臣商议认为,汉高祖的父亲这样的太上皇是不统领天下的,而小皇帝年幼,太上皇仍然管事,应该区别,称“太上皇帝”。

不过,不久献文帝还是被母后所杀。

具体的某个太上皇是否掌权,不能光看尊号,也是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的。


大汉忠臣阎文平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没有区别,“太上皇”又称为“太上皇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禅位皇帝的头衔。这个头衔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这里面又包含自愿退位和非自愿退位的皇帝。还包含有实权和没有实权的皇帝。

“太上皇”称谓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据《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历代皇帝禅位于皇太子后,就自称太上皇了。中国历史上太上皇的实际产生情况各有不同,但多数是受形势所迫勉强让位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看,既有尊位又有权势的太上皇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清高宗乾隆帝。

首先是非自愿退位的皇帝(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帝),就是迫于形势非自愿退位的: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光宗赵惇、明英宗朱祁镇等;

其次是少部分的太上皇(手中仍拥有实权):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周宣帝宇文赟、南宋高宗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再次是特殊情况下封的太上皇(荣誉称号):这个比较明显的是西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在称帝后尊为“太上皇帝”。

最后总说一下,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帝最多的是唐朝和宋朝,其中唐朝有:高祖李渊、圣神皇帝武则天、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顺宗李诵、昭宗李晔;宋朝有:北宋徽宗赵佶、南宋高宗赵构、南宋孝宗赵昚、南宋光宗赵惇;另外的是笼统的列举:晋惠帝司马衷、后凉太祖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北齐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赟、隋炀帝杨广、西夏神宗李遵顼。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很多,列举的不一定全面,不管这些皇帝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中当上的太上皇,仅从称号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