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閃崩:炒幣者被“炒”了

一直以來以“暴漲暴跌”聞名的比特幣,卻從19日下午開始“暴跌不見暴漲——其價格接連跌破4800和4700美元兩道關口,7天裡跌幅超22%,今年以來跌幅超65%。最低下探至4694.44美元,創下一年內最低的新記錄。總市值也較今年高點17341.04美元跌去了近七成。

換算成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去年你擁有50個比特幣,那麼到11月19日下午,你的資產縮水了430多萬元。

受比特幣價格“跳水”影響,包括以太幣、比特幣現金、EOS、萊特幣、門羅幣在內的多個市值排名前十的虛擬幣價格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跌。幣圈可謂是“血流成河”。

比特幣暴跌之後……


比特幣暴跌之後,加密貨幣行業的眾多企業在股價和上市進程上受到了牽連。

比特幣的暴跌也直接影響了全球加密貨幣市場,據CoinMarketCap數據,加密貨幣總市值一度跌至1817.35億美元,為去年10月30日以來最低值。針對這次比特幣的暴跌: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分析師直言,要想修復比特幣這次價格暴跌所給加密科技公司帶來的損失,可能需要數週甚至數月時間。

該分析師直言:因為比特幣跌破6000美元,所以對於業內人士來說將會嚴重破壞圍繞比特幣的一些商業生態,比如比特幣礦工、交易所以部分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科技公司。

據報道,最近的加密市場暴跌已經導致加密相關公司的股價下跌,包括日本SBI控股和Monex集團,都在開盤當天出現了股價上暴跌。而此前有傳聞已經提交上市申請的中國礦機制造公司Canaan,在這次熊市下也被爆出上市申請過期的傳聞。


比特幣閃崩:炒幣者被“炒”了



由於比特幣交易市場容量較小,又沒有漲跌幅限制,因此價格極易產生劇烈波動,風險較大。而比特幣之所以交易火爆、備受關注,還是緣於其明顯的投機屬性,容易被炒作。

被比特幣炒了的炒幣者


此次比特幣“一跌不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市場擔憂比特幣“硬分叉”帶來的負面影響,避險性拋售加劇,引發市場悲觀預期,導致大跌。(硬分叉是指在原有的鏈的基礎上,增加一條新鏈,而軟分叉是指有區塊鏈層面沒有分叉的鏈,只是在新規則下暫時產生不合法的區塊 。)

虛擬貨幣因沒有任何政府和央行做信用背書,其不穩定帶來的風險過大,投機屬性明顯。不同比特幣交易平臺給出的價格不同,因此比特幣“玩家”可以在不同交易平臺上進行比“高賣低買”以賺取利潤。除了套利風險之外,購買者還需承擔匯兌風險,甚至交易平臺跑路。因此,購買比特幣的個人或者企業容易將比特幣“炒的火熱”,也容易被比特幣“炒”。

此外,虛擬幣具有高度隱匿的特點,因此政府難以控制和監管比特幣交易。利用這一漏洞,有很多不法分子在逃稅、洗錢、走私賣等非法領域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例如,黑客就要求受害者用比特幣支付贖金,來解除曾在全球肆虐的勒索病毒。


比特幣閃崩:炒幣者被“炒”了


比特幣交易平臺通常又是個人或者公司搭建,技術並不成熟,容易被黑客入侵,從而導致比特幣被盜。

自去年9月4日七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後,國內的比特幣交易全面收緊。

除了比特幣,近年來各種虛擬幣層出不窮:以太幣、狗狗幣……市面上還有打著“虛擬貨幣”這一旗號的假幣在流通。曾經轟動一時的“萬福幣”採用金字塔模式獲取收益,即發展並獲下線、獲取下線收益的運作模式,這實際上就屬於傳銷範疇。

為了整治這些“虛擬貨幣”,我國相關部門對這種“虛擬貨幣”採取了嚴格的監管措施: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曾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曾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風險的提示》。虛擬幣發行和交易目前已在在國內被叫停。

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

因為電費、人力、場地各種成本支出高,單個的小礦機很難盈利,從很早時,就開始出現託管產業鏈,許多小礦主都選擇礦機託管。

“6000美元”被很多人視為比特幣挖礦的“電費成本”。這個價格也因此成為許多投資者的心理底線。而最近,這個底線屢次被擊穿。很多小礦主託管的礦機,都在跌破6000美元之後集中熄火。

“挖幣賺的錢都抵不上電費了。”很多挖比特幣的“小型礦主”對此憂心忡忡。他們關閉礦機,以求自保。其中,西安小礦主張輝在確認比特幣跌破這6000美元后,打開管理後臺,下達指令:關閉礦機。


比特幣閃崩:炒幣者被“炒”了



中關村物聯網區塊鏈實驗室主任樑棟稱:“圈內都知道,6000美元是大家最後的心理防線。一旦跌破6000,大家心態就崩了,可能價格就會一瀉千里。”在樑棟看來,比特幣價格可能繼續下行,跌破5000美元,並引發散戶恐慌。

“不過,長遠來看,比特幣在2020年,將再一次產量減半。對於比特幣來說,現在仍是價格窪地。”他對比特幣的未來,表示樂觀。而未來真正如何,誰也不能確定。

比特幣下一步何去何從,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不過,對於不瞭解比特幣及相關技術、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吃瓜群眾來說,遠離“炒幣”才是王道。投資還是應該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對不瞭解且難以瞭解的產品應敬而遠之,這也是避免上當、管控風險的重要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