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養殖的東西都不好吃了呢?

齊天狼


現在養殖的東西不好吃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大大的豐富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以前在東西因為稀有,只有逢年過節,來親戚,走人家,才可以吃肉,不用佐料,就覺得好吃。而現在基本上每天都有肉。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的東西是吃不出以前的那種口感。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由於人們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單位的產出比,自然想盡各種辦法降低成本,增加產出。這裡合法不合法的手段都會使用。而認識某些行為的危害,從而制定相應的法規總有滯後性。比如泔水豬,以及速生的飼料豬。

我去年養了一年豬,替某公司代養的。配送的飼料是否加激素我不知道,但由於養殖密度大,生長快,這些豬完全是靠抗生素保命。即使沒病的豬,每頭也要上百元的藥錢,這與農戶小批量的豬口味確實不一樣。我自己都是購賣農戶的豬,自己豬場的豬全部交給了代養公司。農戶的豬殺了除了熏製一部分保存外,其餘的都放到冰箱裡,供一年食用。基本上都不到市場上購肉。

至於口味,四個月的速生豬的口味肯定要比養上一年豬,口味要差。十多斤的仔豬長到300多斤的肥豬,以前要兩年的時間,現在不到半年時間就完成了。這就跟木材一樣,速生林的材質肯定要比幾十上百年的樹木質要疏鬆。

不光是豬,就是池塘魚也要比野生魚味道差。強說是一樣那是睜眼說瞎話。當然不排除以後養殖業會養出質優味美的牲畜,但目前從性價比來說,價格與口味完美一致還不可能,否則網易豬百多元一斤就沒法出售了。




月色滿坡


這個問題,我作為農村人深有體會。為什麼?因為我現在自己吃的雞蛋、雞都是自己養的,買的豬肉羊肉都是在農村大集上買的土豬肉。不是咱吃不起買的,而是買的真算不上是雞啊,食之無味!

不知從何時起,鄉下只要有孕婦和小孩的老人家都要喂一群土雞,讓自己的兒媳婦兒坐月子吃自己家的溜達雞和下的土雞蛋,讓自己的孫子外孫吃自己養的雞下的蛋。城裡人也千方百計到鄉下買土雞蛋。普遍放棄飼料雞!



他們主要是有兩方面的考慮:

1,養殖場的雞喂飼料,飼料含獸藥激素等添加劑,吃了對人身體不好。



2,養殖場的圈養模式大大縮短了養殖週期,肉雞三個月就出欄了,大大影響了口感,吃雞肉就像吃饅頭一樣,沒味。燉只雞一般水開了雞就熟了,而土雞一般得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燉。



豬、羊、牛是同樣的道理。

以前農戶散養時,雞的生長週期在1-2年,現在縮短為3個月;豬在散養時養殖週期在1年,現在縮短為4個月。並且圈養模式牲畜的運動量大大減少,極為影響品質。雞肉不香了,煮一下就爛了,豬肉竟然開始粘鍋了。和以前的農戶散養比起來味道差遠了!


咱們農民有觀點


我是個從農村走進城裡,又從城裡返回鄉下的年輕人。每次從城裡返回鄉下總覺得鄉下的什麼東西都比城裡好吃,就連個青菜都差得很遠。後面乾脆放棄城裡的生活回到鄉下從事農業。

剛開始包了幾十畝魚塘,全部自己種草割草餵魚,家鄉的環境特別好,水也特別清,是個養活水魚的好地方。可我養的魚一年後撈起來都不到兩斤,魚太小了,人家不願買,而且價格也上不去。後來才知道,別人專業養料魚4個月就有3、4斤大。專喂草要養到4斤大要兩年時間,而賣價卻一樣。

其間我也養了一批純糧食的雞、鴨、鵝。小雞我把米煮成半熟泡水再喂,每天還喂一頓自己種的青菜。早上放到田裡找蟲吃,中午喂一餐,晚上喂一餐,再關回雞舍裡,算是照顧得很好了,可是一百隻才成活五十隻,養了八個月後,覺得可以賣了,拿到市場上,人家還說太嫩了。後面賣雞時認識一個專業養雞的,他說他們的雞4個月就可以出欄了,我滿腦子的感嘆號。

再說鴨吧,純糧食,3個月出欄,且不重,大的也就4斤左右,全料的45天就可以上市,每隻都有4斤以上,大的6、7都有。鵝和豬、牛、羊同樣也一樣,家養的一是喂的東西安全,二是生長週期長,三是生長環境不一樣,你說味道能一樣嗎?

以前在城裡買只土雞25元一斤覺得貴,現在回鄉下自己養過雞、鴨,才知道真正土的東西35元一斤都特別情願,因為物有所值。








田野上的二丫


我是一名養殖育肥羊和繁殖羊的,拿羊來說育肥就是意味著養殖週期短出欄率高同樣效益也高。一隻羊從出生到育肥成需要7個月左右出欄,如果正常放牧需要1年左右,但是我們很多人吃羊肉都會選擇3-5個月的羔羊(羔羊按牙口就是沒有換牙的都屬於羊羔)來吃第一是容易熟第二是肉質細膩但是這種羔羊幾乎沒有什麼羊肉味!我喜歡吃比較老一點的羊肉(一對牙或者4個牙相當於一歲多2歲的羊)的羊來吃這種肉吃起來比較勁道有嚼頭,在一個飼養週期長羊肉的味道這是比較濃郁。我們去內蒙拉羊牧民吃羊肉都會選擇老一點羊來吃!再者說羔羊的價格比老一點的羊價格貴很多所以如果吃肉類還是選擇飼養週期長一點的!不是肉不好吃了是有些時候我們選擇吃東西的時候都是跟風,拿最長吃的雞來說我們去飯店點的時候都會說來只小雞燉蘑菇怎麼不說來只老雞(小雞有味道還是老雞有味道)?育肥羊育肥雞育肥豬育肥牛都是從國外傳到國內的也沒有人說國外的肉不好吃??不是不好吃是很多人不會吃!純屬個人觀點!以上圖片全是本人養殖的羊肉!







鄉鎮小娟


那是肯定的,你想以前一年才長200斤左右的豬,現在半年就能長300斤左右,

以前雞,鴨,基本上都要8個月才能吃,現在別人基本上35天的雞鴨,能上3-4斤,可想而知,別人還賺錢,還要喂 ,還要利益,所以都是一些激素催長的產物,好吃才怪。

而且現在為了追求產量所有的品種都屬雜交品種,然後全部改為全價詞料在溫室的餵養,和以前吃草和純糧食,而且基本都是放養的比,那肯定截然不同

淳樸的農心

三農領域創作者

7粉絲 · 14贊


8041043266796


農產品好不好吃,這個問題的出現我認為原因有這些:

這幾十年中國跨越了從吃不上飯到追求吃得好。就一個例子來說,幾十年前一百個人年均吃不到一頭豬,而就2017豬肉消費報告,中國豬肉市場平均下兩個人一頭豬。不是吃得不好,是吃多不香了,開始追求新產品來滿足需要。

總是能聽到人說:“小時候自家殺的豬,清水煮,直接炸著吃都香得不行。”

雖說以前的豬肉不喂飼料,不添激素,但現在的高品質豬肉要對比過去的豬肉還是優勢大的,標準的瘦肉肥肉比、標準的重量在過去養殖戶來都是無法考究的,以前看重的就是分量,現在看的是品質。


曾經的肯德基,吃一頓都要炫耀一番,如今為什麼出現了:“肯德基是垃圾食品的說法”?就是大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選擇了,想出去吃飯的時候就吃,而且還可以挑。

所有的所有,都在表現社會在進步,無論是養殖戶產出的產品還是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都在改變。

好不好吃,怎樣更好吃將一直會存在於消費者中,而養殖戶或企業集團也將與之跟進,在一下波農產品好不好吃的風口浪尖上對農產品進行開發和改變。

好不好吃可能不重要,久而久之好的產品勝出,劣質產品出局。所以養殖出來的產品質量只會越來越好



歡迎關注 ,尋找農知不迷路,每日提供精彩有價值的三農訊息!


三農創業經


那是肯定的,你想以前一年才長200斤左右的豬,現在半年就能長300斤左右,

以前雞,鴨,基本上都要8個月才能吃,現在別人基本上35天的雞鴨,能上3-4斤,而且現在買一隻冰凍雞鴨才幾塊錢,可想而知,別人還賺錢,還要喂 ,還要利益,所以都是一些激素催長的產物,好吃才怪。

所以現在純真的農產品,是非常受大眾喜愛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比較懷念小時候的味道!

提倡原生態食物!!!






淳樸的農心


主要是現在種植的蔬菜水果 養殖的豬 雞鴨等等 都是用肥料和飼料催長的,其實肥料飼料沒問題,主要是生長的時間天數不夠

不管什麼水果 即使用了化肥 只要是在樹上達到自然熟 都是很甜很好吃的 但自然熟的成熟度太高 不便於運輸存放 所以商家都會選擇七成熟左右就賣了

養雞也是,我吃過用飼料北養的雞 200天以上的雞和土雞口感差不多 但90-120天的雞就沒有香味


懂果帝


養殖的東西不好吃了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現在養殖戶都受利益驅動,短平快,添加劑用的種類數量太多,過去的豬一年多才喂成,也不是很大,雞都是幾年的雞,吃的都是糧食。現在呢全靠飼料,添加劑,好像氣吹的一樣,豬三個多月成了,雞四十天成了。能好吃嗎?科學發達是好事情,但利用的不太合理促成這種結果。還有一個原因是過去人們可食用的東西太少,選擇餘地小,口味單一,生活單調,記憶猶新。


原應平


我小時候 豬要養一年喂的是棒子麵麩皮 羊是要去放的 雞鴨散養喂剩粥剩飯 各種糧食 現在吃的是飼料 各種瘦肉精 化學品 催肥劑!四十天能出欄!小時候燉肉 滿院能聞到香味 讓人垂涎三尺!現在嚼在嘴裡食之無味!不知道社會到底是進步了?還是人們自己在欺騙自己!醒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