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团下面设三个营,如果营长都不听团长的命令,那团长还有其他的兵用吗,为什么?

世事已洞明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下属听从上司的命令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然而偏偏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的人不服从管理者的命令。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总的来说就是两种。



要不就是上司的为人品行,难以让下属们信服。要不就是下属有了异样的心思,想独树成为一个团队,在各种行业中都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人的本性造就了这样的情况出现,也正是因为人的这个特点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如此复杂。

好了话说回来,对于这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与很多看法。我觉得各位看到这个时,肯定也会觉得有很多种可能,感觉这就像个辩论题,接下来我就要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这个假设的前提是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可是军队啊,不是一些私营国营的企业。军队里面讲的就是绝对的服从性,多数现在的军队中的管理者,都是从士兵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位置的。


一开始时给他们植入的思想就是服从命令,这也是从以前的各个朝代就要求的。试想一下一个皇帝,而他手下的军队没人听他的,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光杆皇帝一个。你要是说有人当上将军后,慢慢的士兵就都听他的这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就会有很多开国皇帝建朝以后,就开始削弱功臣权力的例子。现在的企业中下级服从性都是由利益支撑着的,军队中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这三个营长都不听命令,那么他们根本就不会走到这一步,或者说也就走到这一步了,从此他的军队管理生活也就到头了,难道不是吗?

只要这个团长向上级反映这个情况,这三个营长还能怎么办,肯定是要受处罚的。结合我上面所说的就足以证明这个前提的不可靠性。然后在再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就算是这三个营长真的不听团长的话,那么他手下的人也是有人听命于团长的。因为毕竟是上级,比营长的官职大,威慑力还是有的。


至于我为什么不说全部都会听团长的是因为,毕竟是手下的三个营长带领的军队。手下的还是有很多对他们彻底忠诚的人的,这些绝对忠诚的人也许不会听从团长的指挥,但是还是有很多绝大多数人会去听从命令的,因为这就是军队。

很多士兵们自身本就有着公正的判断能力,他们会自己决定是否这样做是应该的,说回来这也是人自身所带优良品行的一种表现,也许有的士兵依然忠诚是为了可以走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利用好这个机会。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不是吗?

我还有另外一种想法,但是感觉可能性并没有上面两种的可能性大,那就是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也就是假设这只队伍都不听这个团长的,团长自然会用自己的权力调来一只听从命令的营,并予以重用。


而对于这个已经不听话的营,将再也不会受到重视,你觉得原来的那支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如果三个营都发生了这种情况,肯定要进行一次较大的改变。团长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是换一个营长,不服从命令这一条就足以让他降职的大过错,给自己心仪的有资格的人进行升职,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

以上便是我所有的观点了,对于这个问题各位有什么看法吗?


史之策


一般情形下,团下辖营,营下辖连,连下辖排,排下辖班,基本上是“三三制”编成,即团下辖三个营,营下辖三个连,连下辖三个排,排下辖三个班。

军队内部,大都实现军衔制,既注重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强调军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同时,军队也特别重视内部的等级制度,下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即使上级的命令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

下级也只能在保留意见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之,套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的那句话概括,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责”。

这就不难理解抗战良心剧《亮剑》中,李云龙炮轰了日军坂田联队长的指挥部,炸死了大佐联队长,率部突出日军的重重包围,将全团带到安全地带休整。

尽管事后证明,李云龙临阵指挥有方,及时根据战场态势,作出有利全团的战术部署,所作所为完全正确。

但在上级眼里,李云龙就是抗命,不按上级的作战部署打仗,照样作出了李云龙的違命处理。

李云龙无奈,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李云龙这个红军时期就是团长的中级军官,当然心知肚明了,尽管觉得自己非常委屈。


所以,任何军队内部,出现下级違抗上级的命令,下级不服从上级指挥的,都是要受到军纪的严厉处理,甚至上军事法庭。

如题营长不服从团长的命令,是不可能出现的,我军早在红军时代,就落实了“支部建在连上”的目标,从而典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退一万步讲,倘若营长真的不听团长的指挥,那么营党委成员、营教导员等,也会起来坚决反对营长的决定,“党指挥枪”的原则,在国内军队内部永不过时。

当然,团部一般都保留有数支连级的直属战斗包括后勤单位,团长可以任意调动,也是具备战斗力的,即使是后勤系统,战士拿起枪炮,照样有战斗力。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个团是由几个营组成,一个营是由几个连组成,一个连会有几个排组成,而排下面就是班。


首先这个假设如果在我军的话,是不成立的,因为我军的都是实行双主官模式,如果一个营营长违抗命令的话,教导员也是有军事大权的,所以不是一家独大的问题,是互相配合的,别看教导员是搞政工的,但是按照党委级别,教导员比营长有发言权的。

有点跑题了,咱们接着营长不听团长的命令就开始说,如果营长不听团长指挥的话,团长还是有兵用的,因为团级单位都会有直属队,可以借调团直属队的兵力,这个团直属队是直属单位,是属于团部的兵力。
直属队归于所在单位最高司令部直接管理和指挥,直属队除了提供指挥机关的安全保障任务外,还处理突发事故、紧急任务,直属队一般编排警卫工化侦查通信专业,所以直属队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 意思就算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军林天下


怎么会没有?!团长麾下除了三个营,还包括兵种齐全的直属队,这是团长的“御林军”。战时,如有哪个营长胆敢违抗军令,团长就会动用直属队轻而易举地解除掉营长的兵权。



苏军是“三三制”的鼻祖。以苏军步兵团为例,其总兵力为2500人,下辖三个步兵营和团直属队。每营编制520人,三个营加起来就是1560人,剩下的940人都属于团直属队。再看看直属队的兵力构成,直属队包括1个炮兵营、1个坦克营、1个侦察连、1个工兵连、1个通信连、1个防化连和1个后勤保障连。可见,团直属队里面兵种齐全、战力强悍,单拿出任何一个步兵营,都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那么,会不会出现三个步兵营长集体抗命的情况呢?基本不会。请放心!上级是不会任命这样一个一无群众威信、二无指挥经验的窝囊废过来当团长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您能满意!

关注慕什塔戈,感悟军旅人生!


慕什塔戈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一个团的编制了,不便多说,以亮剑的独立团为例讲一讲

1.前提一般不存在。首先,营长不敢不听团长的,你这个前提有必要说清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每个营除了营长外,还有教导员,为什么我们在军队实行双主官制,主要的就是要确保部队是服从命令的!以前经常说部队官大一级压死人,情况还真是那么个情况!

2.手下依然有兵。即便真如你所说,手下的营长不听话了,那么看看亮剑里面,李云龙可还有警卫连的,这个就是专门保障团指挥机构安全的,而且训练素质还是比较过硬的。另外,其实应该也不仅仅这些单位的。

3.另外有力量加强。另一方面,一般真正的打起仗来,一个团还是会有其他力量加强进来的,比如给你补充点重火力之类的,那么这也是有别于几个营的力量。


军校和入伍指导


我国的是三三制,这一点没有错!一个团长,他有两个同等级别的属官团副和政委。团长不听话,团副政委随时可能顶上。营长不听话,副营和教导员随时可能顶上。再者说,一个团长,他手下有三个营长,三个教导员,还有三个副营长,九个连长,九个副连长,9个指导员。还有团直属连,外加副团和政委。三四十个领导干部,如果都不听团长的,这个团长也确实没有必要干下去了。如果就是单一的三个营长不听话,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替换掉。我们老觉得兵变只是一个人一拍脑门就决定的事。其实也没有这么简单,上面有领导管着,平级的还有两三个人制约,下面更有一大帮人分权。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想搞什么兵变,那这人得多有本事!


豫西溜狗第一人


李云龙不是跟孔捷和丁伟吹过嘛,独立团已经发展到八个营,“这还不算团直属的警卫连、特务连、骑兵连、炮兵连。。。”等等,虽然在《亮剑》里有艺术加工,李大脑袋有夸大其词之嫌,但是作为各国陆军通常最大的战术单位,团级指挥部在步兵营之外,确实建有一定数量的团直属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团建一个警卫连有些夸张了,这是师旅级应该有的建制,楚云飞的358团是个加强团,大约也只建了个警卫排而已。作为八路军的主力团,经常得见的团直部队其实是“特务连”,它兼有警卫团部、侦察、作战预备队和特殊勤务等多种功能。

所以,真有三个营长抗命的事情发生,或者一时联络不到各营时,团长可以依赖的最有力队伍就是特务连,其它诸如可能有的迫击炮连、重机枪连或者辎重排,短兵相接的话,实在没有什么战斗力。



国军方面,以比较知名张灵甫整编74师为例,其满编情况下,第51旅151团除指挥的三个步兵营外,团直属队有:搜索连(侦察连、特务连都这意思)、迫击炮连(三个炮排一个弹药排)、输送连(辎重连)、通讯连、卫生队(含担架排),杂七杂八加一起的兵力也够一个营了,当然战斗力要逊于步兵营,这就是团长直接掌握的兵力规模。

但团直属队的编制不是固定的,完全是不同部队的团级单位根据实际条件和能力来建设,中央军的多些、杂牌军少些,完全是轻武器部队的八路军则更少,这些部队在军事术语中称“团直属队”或“团直”。侵华日军的联队部还直辖山炮中队、速射炮中队和军旗小队等等,都拿起步枪的话,也有几百人的战斗员。



营长集体不听团长招呼这类情况在民国军队里还真时有发生,比如部分团队投敌时,由于营长们不从,那团长只能带着团直属队跑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黄埔系军官想赶走非黄埔出身的团级主官时,也会采取这样的办法,几个营长一起捣乱,团长只能辞职。

至于我军,在井冈山初期,曾经出现了红28团二营长袁崇全拉队伍投敌的事情,三个营拉走了两个,还枪杀了追赶而来的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从那个时代开始,红军实行了把“支部建在连上”的政策,连党支部、营党支部的集体领导,使军队不再是军事主官的“私人所有”,不再会出现一人叛变全团从命的情况。



同时在连级设置指导员、营级设教导员、团以上设政委,连里还有“士兵委员会”,双首长制度保证了党组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最严酷的战争环境时,曾经有政治委员拥有“最后决定权””的规定,这是人民军队与其它部队的本质不同。

柱子就一门迫击炮,可以是新一团炮兵连长,我也是醉了。


度度狼gg


首先,这种情况基本上不可能发生,如果是这种情况就是哗变或者叫做兵变,这种事情在原来解放军历史上组织兵运,倒是有过这种事,邓政委就是兵运的行家。在渡江战役中江阴要塞起义就是把当时国军的要塞司令架空了,随后进行的起义,但是这需要长时间的对一支部队进行渗透,而且还要有强有力的外援支援,否则很难成功,对于军官来说,如果是这种情况就是枪毙。

而对于团这一级的单位来说,是一个可以独立执行战术任务的合成单位,一般来说,一个2000人左右的团,比如是步兵团,除了3个每个约400人的步兵营以外,还要包括一个炮兵营,有的国家还有坦克营,还包括防化连,工兵连,运输连,通信连,侦察排等等一系列直属队,如果是手下的3个营都没了,或者是哗变或者是由于战斗的伤亡太大,失去战斗力,团长的手下还是有一部分人员的,只要是编制完整,就还是有一定战斗力。

如果是下边的哗变,凭借手里直接掌握的直属队,还是有一部分人员可以直接指挥的,如果真的动起手来,手下的直属队人数要少一些,但是战斗力并不弱,掩护团长突围逃出去还是不成问题的。


有痰


如果三个营长都不听团长的话,团长就成了光杆司令了。这傻子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这在民国时期最为常见,古代有上阵还需父子兵。民国时期改了,上阵还需兄弟兵,这个兄弟兵有两个意思,一;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兵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志趣相投有生死之交,同甘苦共患难过的异性兄弟。

团长麾下的营长一般跟团长都是后者的关系,团长一声令下,营长绝对服从。以此类推直到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基本上都是这种关系,一个营长他可能不买师长的账但绝对服从团长的意志。这种关系有利有弊。利是可以同心协力。缺点是军队之间不能相互协调,贻误战机,拉小山头。保存实力,这是民国时期到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东篱吟


一营主攻(守),二营助攻,三营为预备队,这是一般原则。三个营之间的任务是围绕主攻的协同关系。不会出现三个营独自完成不同的任务。如果三个营都干光了,那么团直属单位都得抄家伙上了。一般来说,部队伤亡率达到30~40%,基本上就失去了完成战术目的的能力,战斗打到这个份上,那是因为上级指挥员已经下定了牺牲该部队的决心,以换取整体的胜利。团长对自己的部队具有完全的掌控能力,如果营长与团长有二心,只能说明部队建设出现了大问题,这种情况只有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才可能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