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什么先让尉迟敬德见李渊,而不是自己直接去?

红雨说历史


唐朝的史书据说是被李世民指使手下篡改了,但玄武门之变却是一个很难洗掉的污点,不管怎么说,杀兄屠弟逼父的事情摆在那呢,唐高祖李渊,李渊还没到退休年龄而且身体倍儿棒就当了太上皇,之后又活了十年,当太上皇的时间跟当皇帝时间基本相等,心里憋屈那是肯定的。

大家知道,唐高祖李渊生于566年,618年称帝(还没有实现统一),626年禅位,635年逝世,也就是说,李渊“禅位”那一年才刚刚六十岁。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他至少还能当十年皇帝,而且当皇帝心情舒畅,多活几年也未可知。但是他的三个好儿子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不是李世民干掉李建成,就是李建成干掉李世民,不管谁赢了,赢得的都是老爹李渊的那把铺着黄缎子的椅子。

不管李世民有没有修改史书,但是后人修史,还是能找到一些资料的,比如《旧唐书》里的这一段就很惊心动魄:当时李渊正跟裴寂在湖里喝酒划船,外面已经杀得尸山血海,两个儿子已经被杀。这一段记载很让人生疑:数千人呐喊厮杀,李渊居然一点也听不见,宫中太监也不来报信。常言说父子连心,两个儿子被杀,当爹的居然没有心灵感应而心惊肉跳。

虽然儿子被杀的时候李渊没有心惊肉跳,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李渊着实出了一身冷汗:尉迟恭(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这时候史书明确写着“高祖大惊”,并且连着问了两个问题:“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尉迟恭倒是真敢说实话:“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要造反,已经被秦王世民领着我们给宰了。秦王怕你受惊,让我来保护你。”于是“高祖意乃安”。这就看出李渊的沉稳和聪明了:曾经亲手射杀李元吉,拎着建成元吉首级示众的尉迟恭,一定是满身是血杀气腾腾,如果李渊惊慌失措或者厉声叱骂,那么尉迟恭那滴着鲜血的长矛肯定就要刺过来了,而史书中只会只会记载:“高祖为建成乱兵所杀,敬德救援不及。”这是李渊第一次用自己的机智沉稳救了自己的命。

但是事情还不算完,尉迟恭拎着长矛继续提要求:“建成元吉的余党还在外面跟秦王打着呢,您还得下一道命令,让所有的人都听秦王的。”这时候对李渊来说,写与不写是个艰难的抉择:写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白死了,不写,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了,看着尉迟恭放下又端起来的长矛,李渊又表现出了自己能屈能伸的本事,马上遵照尉迟恭的命令写了一道“手敕”。这时候第二个疑点也出来了:难道李渊去划船钓鱼还要随身带着笔墨纸砚?

两次沉着应对,让尉迟恭找不到借口也不忍心下手,李渊这才两次死里逃生。但是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保护”李渊并谋求李渊支持写下“手敕”的人选, 绝不应该是尉迟恭,因为史料上明明记载着,就在玄武门之变的不久之前,因为李元吉“告黑状”,李渊差点杀了尉迟恭(元吉乃谮敬德于高祖,下诏狱讯验,将杀之,太宗固谏得释。

尉迟恭究竟是保护还是前来逼宫甚至刺杀,从“擐甲持矛”这四个字就能看出端倪,而且正史中也有记载:后来长孙无忌去见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就因为忘了解下佩刀,还在朝廷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守门负责安检的官员和长孙无忌按照法律都要掉脑袋。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尉迟恭“擐甲持矛”去见李渊,门卫阻挡了吗?如果阻挡了,是不是也被尉迟恭串成了糖葫芦?


半壶老酒半支烟


唐史对玄武门之变描述有很大的水分,毕竟要为尊者讳,弑兄杀弟无论什么理由都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必须文过饰非。

但尉迟敬德威胁李渊这事却记载了下来,究其原因就是要给尉迟敬德个面子,毕竟人家是立过大功的,做了什么事的说清楚,所以这事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在事变以后自己不去直接向父亲请罪,而是派猛男尉迟敬德去呢?

(1)刚刚杀掉哥哥弟弟,此时见父亲脸面上过不去,毕竟都是一个爹的儿子,一个干掉两个还说自己是受害者,这个道理有点歪。再说了,虽然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老爹还是名义上的老大,总不能把亲爹一起干掉吧?先派个人通通气,让老爹有个心理准备。

(2)通报杀人信息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借这个机会告诉老爹,哥哥弟弟已经干掉了,嫡子就剩我一个,赶紧把皇位传给我。要知道之前李渊曾经听信李建成谗言准备干掉尉迟敬德,李世民此时让尉迟敬德前去就是摊牌,你要杀的人是我的人,现在是我说了算,你看着办,皇位给还是不给。

(3)先抑后扬。李世民是要做皇帝的,不能和老爹当面翻脸,所以要想搞定老爹,的用点手段。派来猛男一身鲜血的恐吓一通,然后自己在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求老爹原谅,一个白脸一个黑脸,把李渊收拾一通,也算给个台阶下。

如此这般,上位就变的容易多了。政变三天以后,李世民就被立为太子,李渊特别下诏:以后国家大事,先让太子过目,然后再报给我。

基本就退居二线了。

两个月后,李渊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至于是真心还是假意,无从说起,皇位迟早要传给儿子,已经退居二线了,不如早早下来,开开心心安享晚年,省的天天被人惦记。



日慕乡关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爆发,占得先机的李世民取得胜利,李建成、李元吉当场被杀。

但是,胜利者李世民不得不考虑下一步行动,他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李渊,如果李渊一怒之下要追究他的责任,他敢于杀了父亲取而代之吗?

从这个安排来看,李世民显然是敢的,但他不想自己去,而是派了心腹尉迟敬德去逼宫。

据史书记载,当时,李渊还在和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一起在后宫内的海池泛舟,浑然不知外面已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这个记载一向存疑,毕竟李渊堂堂开国皇帝,对皇宫的掌控力能低到这份上?

不管泛舟一事真假,反正接下来尉迟敬德登场了,没有三叩九拜,没有臣属问候,而是身披铠甲,手执长矛,鉴于他刚刚斩人头颅,甲胄上必然沾了不少鲜血,配合尉迟敬德猛将之名,自然是杀气腾腾。

李渊也是砍过人的,心智绝非常人能比,看着眼前的尉迟敬德,他可以料定宫城现在不是他做主了,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问清楚尉迟敬德来干什么的。

这句话不用绕弯子,李渊直接问道:“今天是谁在作乱?你到这里意欲何为?”

尉迟敬德答道:“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已将他们诛杀,恐怕惊动陛下,所以派臣来护驾。”

说这话的时候,估计尉迟敬德还动了动手里的长矛,李渊霎时头冒冷汗,但他除了死以外,似乎只剩下一种选择。

李渊转头问裴寂怎么办,裴寂不答。萧瑀和陈叔达直接建议李渊立李世民,李渊顺坡下驴,口头上承认了李世民行动的合法性。

当时,禁卫军和李世民还在与太子、齐王府的卫兵交战,尉迟敬德请求李渊颁下手敕,让军队全部接受李世民的节制,李渊同意了。

于是,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拿着李渊的手敕一路传旨,太子、齐王府的卫兵散的散,降的降,局面很快稳定下来。接着,李渊又让黄门侍郎裴矩到东宫宣布太子的罪行,东宫官属就地解散。

一切妥当之后,李世民这才敢面见李渊。李渊抚着他的背道:“这些日子以来,我几乎出现了曾母误听曾参杀人而丢开织具逃走的疑惑。”李世民则跪在李渊怀里放声痛哭。

不得不说,李渊是个聪明人,当他知道一切已成定局的时候,没有盲目的硬碰硬,而是就坡下驴,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避免了李世民弑父的悲剧,于国于家都堪称完美。


平沙趣说历史


我以为。玄武门之后。李世民是破罐破摔,已经杀兄斩弟了,也不会饶了他爹。让尉迟敬北进去见李渊。缓解父子矛盾。让李渊顺应历史潮流,自动下野禅位李世民。这样君臣父子颜面尽在。否则李渊一世英名毁誉一旦。落的如李建成一般。好死不如赖活着。尉迟敬北手握重兵又是武将。李渊不得不禅位于李世民去当太上皇了。避免了一场杀父血案。这是我认为李世民让尉迟敬北进去与李渊谈判的主要原因。

李世民之所以不能进去见自己的父亲。首先他已经是一个杀兄斩弟的进去后里面肯定会让人把他杀了。父亲杀儿子理所当然。所以李世民是不可以进去的。进去就有轼父的罪名。为了不留下千古骂名,所以选择让尉迟静北进去见李渊的。


可可潘琴


尉迟敬德去见李渊这样李渊和李世民父子都有了回旋的余地:李渊的两个儿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已经被李世民一伙儿人杀死在玄武门了,接下来李渊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李渊龙颜震怒要惩办李世民怎么办?不反抗万一被李渊杀了怎么办?趁着还有兵在玄武门趁胜杀了李渊?这弑君弑父的罪名李世民也不敢背,背不起啊。让尉迟敬德去见李渊,李渊知道惨事已经发生不可挽回,尉迟敬德来实际上是李世民在逼宫了,儿子未必敢杀老子,可儿子的心腹就不敢杀老子吗?李渊敢发飙尉迟敬德就不会发飙吗?所以李渊只能憋屈的接受承认既成的事实,权力移交给李世民,自己得以保全。而李世民最终保住了和李渊的父子君臣关系没有撕破脸,当了几个月太子走走形式过场就登上了皇位,尊李渊为太上皇,改元贞观元年,史称“唐太宗”


立志成虫


这正是李世民聪明之处,这与劝架的原理是一样的,刚吵架时很难劝的,等吵到双方都累了,经劝,当事者使顺水而和了,试想,当李渊正在愤努时,李世民一来巩怕连命都搭上,当李渊经过愤恨之后,冷静一想,既然已成现实,那只好面对为上策了。


老豆224876384苏乾寿


唱红白脸!双簧


我在秦皇古驿等你


探探虚实


社会心理学者


不胜没此事。胜了何有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