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導讀: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我國衛生總費用呈逐年增長趨勢。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衛生總費用為110.21億元,到2016年增加至46344.88億元,增長超420倍;縱觀我國醫藥工業近20年總產值,從1998年的1371億元上升至2016年的32398億元,增長約23.6倍。2017年規模以上醫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9826.0億元,同比增長12.2%;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19.7億元,同比增長16.6%......

改革開放40年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的增長較為迅速。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國GDP總量3679億元,2017年中國GDP總量超82萬億元人民幣,全年增速達6.9%。1978-2017年的平均年增長率為9.6%,遠超同一時期其他主要經濟大國的增長率。在同一時段,美國GDP的平均增長率為2.7%,加拿大為2.5%,英國為2.3%,日本為2.2%,法國為1.9%,德國為1.8%,意大利為1.4%,儘管都實現了正增長,但增長率都大大低於中國。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40年來衛生總費用的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們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我國衛生總費用逐年增加。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衛生總費用110.21億元,到2016年增加至46344.88億元,增長約420倍。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平均為4.17%,2009年首次超過了5%,2016增加至6.23%。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圖1-1-21978-2016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國家統計局)

2007年,我國衛生總費用首次突破萬億人民幣,並實現快速增長,到2016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已達46344.88億元。

表1-1-11978-2016年我國衛生總費用(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全國醫藥工業總產值

縱觀我國醫藥工業近20年總產值,從1998年的1371億元上升至2016年的32398億元,增速於2007年達到頂峰,同比增長33%。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圖1-1-31998-2016年醫藥工業總產值(七大子行業,現價)

注:1.七大子行業為化學原料藥工業、化學藥品製劑工業、生物製劑工業、醫療器械工業、衛生材料工業、中成藥工業、中藥飲片工業;2.1998-2007年醫藥工業總產值數據來自於國務院2008年發佈《中國藥品安全監管狀況》白皮書;3.2008-2013年醫藥工業總產值數據根據《中國藥學年鑑》整理;4.2014-2016年醫藥工業總產值數據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2017年,規模以上醫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9826.0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較2016年提高2.3個百分點,恢復至兩位數增長。8個子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情況如下表,其中增長最快的是中藥飲片加工業和化學藥品原料藥製造業。

表1-1-22014-2017年醫藥工業分子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億元)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子站每年發佈的《醫藥產業經濟運行分析》和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每年發佈的《醫藥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整理而成

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19.7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提高1.0個百分點。利潤增速高於主營業務收入增速,行業整體盈利水平得到提高。8個子行業利潤增長情況如下表,增長最快的是生物藥品製造業和化學藥品製劑製造業,產業發展動力不斷向高附加值產品轉移。

表1-1-32014-2017年醫藥工業分子行業利潤總額(億元)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子站每年發佈的《醫藥產業經濟運行分析》和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每年發佈的《醫藥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整理而成

醫藥相關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

醫藥相關高技術產業包括醫藥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化學藥品製造高技術產業、中成藥製造高技術產業、生物和生化製品的製造高技術產業。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圖1-1-4高技術產業企業數(國家統計局)

高技術產業企業數近8年來變化相對平緩,平均每年醫藥相關高技術產業在整個高技術產業中所佔比例相當大,高達40%左右。醫藥相關高技術產業需要高技術、高投入、高知高複合人才,是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一環。

表1-1-4高技術產業企業數(來源於國家統計局)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我國醫藥品進口和出口情況

醫藥品進出口貿易逐年快速增長。近20年來,中國內地醫藥品進出口總額從1997年的1867.01百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35699.73百萬美元,增長約19倍。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圖1-1-5醫藥品進出口貿易情況(國家統計局)

表1-1-5醫藥品進出口貿易情況(國家統計局)

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發展概況


1. 2017年我國原料藥出口情況

企業情況:2017年,我國共有11000家企業經營原料藥出口業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7家,經營企業家數已經連續四年保持增長,增加部分主要由民營企業所貢獻。民營企業作為我國原料藥出口的主力軍,一直保持較強的出口活力,2017年合計出口額為180.36億美元,同比增長17.72%,佔比升至62%,企業家數增加了698家;國有企業原料藥出口額近年來持續減少,2017年則有所增長,當年出口額37.76億美元,同比增長7.57%,佔比收縮至13%;三資企業也有所增長,出口額同比增長7.8%,佔比收縮至25%。(來源於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2. 2017年我國原料藥進口情況

2017年,我國從事原料藥進口業務的企業數量增加172家至6,469家。民營企業數量首次超過三資企業,達到3,076家,但進口業績仍只佔到我國原料藥進口總額的21%,科園信海、揚子江等企業進口業績突出;3,037家三資企業經營了我國原料藥進口總額的72%,同比增長14.5%,輝瑞、通用電氣、施貴寶、阿斯利康、羅氏、拜耳、德固賽、默克、衛材、施維雅等跨國企業仍繼續在我國原料藥進口業務中處於領先地位。(來源於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3. 2017年我國西藥製劑出口情況

2017年,我國對歐盟出口主要集中在法國、丹麥、英國、比利時、德國和西班牙六個國家,佔我國製劑對歐盟出口總額的80%,其中對丹麥和比利時的出口以跨國企業在華為主,對英國、德國和西班牙的出口則主要為本土企業。雖然諾和諾德、阿斯利康等跨國企業對我國製劑出口歐盟貢獻了較大份額,但我國本土企業對歐盟的製劑出口也進入了快速增長期,特別是代加工業務增長很快。出口歐盟的前20家企業中,中國本土企業佔14家,出口額超過500萬美元的本土企業也已有11家,深圳天道、華海、深圳立健、桂林南藥、深圳致君、山東新華等對歐盟出口都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來源於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4. 2017年我國西藥製劑進口情況

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典和英國為我國製劑最主要的進口來源地,佔製劑進口總額的60%,且除從意大利進口的8%小幅增長外,從其他市場的進口都實現了20%以上的大幅增長。而受國內市場擴容和兩票制實施影響,一些主要進口代理商永裕醫藥、科園信海、國藥控股、綜保區(北京)國際醫藥分撥中心、上海外高橋、深圳康哲等進口也都實現了大幅度增長。(來源於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5. 2017年中藥類出口情況

2017年,中藥類出口金額36.40億美元,同比增長2.07%。重點市場出現較大分化,東盟、美國、歐盟市場保持增長,增幅分別為17.19%、8.94%、5.34%,對日本出口小幅增長0.81%,而對香港、韓國出口分別下降12.54%、9.8%,是拉低中藥出口增幅的主要原因。(來源於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