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李渊分别用7年统一天下,而为何曹操打了34年却只有三分天下?

用户6478551830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多,只说一点对手强弱不同。

李渊起兵时,天下早已大乱,乱成一锅粥。

大隋正规军已经名存实亡,隋炀帝被困在江都,失去对全国控制。

说白了,李渊的对手不过是同样起兵的地方军阀薛举、李轨、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萧铣、林士弘、窦建德、杜伏威等人。

这些军阀的实力并不强。以实力最强的王世充为例,一战就被唐军包围在老巢洛阳,完全不是对手,只能求窦建德出兵支援。其实,李渊本来就是大隋的重要将领,坐镇太原对抗可怕的突厥大军。

李渊麾下精兵猛将众多,不是土军阀可以相比的!

在李渊起兵前公开募兵之时,有大量的百姓前来投军,据数据显示,每天均有千余人来投军,在二十天左右便召集了近万名兵力。李渊在实施上诉措施两个月后,加上自己原有的兵力,已经达到了近十万人。

而窦建德10万大军一战就被李世民10万大军击败,窦建德自己都被生擒,王世充随后投降。

王世充、窦建德失败以后,唐军在全国已经没有强悍对手,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刘邦的情况也是差不多。

当时天下大乱,秦军主力在巨鹿被项羽几乎消灭。

刘邦的对手说白了并不是秦军,也不是其他军阀,而就是项羽。前期,刘邦都在打小怪,靠吞并秦军零散部队和其他军阀迅速扩大,逐步具备和项羽对抗的实力。

但项羽却不成器!

项羽此人是优秀军人,但不懂政治,四处树敌,失败是必然。

项羽的所作所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同全国军阀对抗。关键项羽实力又有限,彭城之战不过3万多人,面对刘邦56万,完全靠项羽超人的军事才能获胜。

最终刘邦联合其他军阀一同对付项羽,垓下70万对项羽10万,这还能不赢吗?



但曹操就倒霉的多。

曹操起兵是不过几千人,而身边就有很多强劲的军阀。

当时的汉军还是颇有战斗力的,不要说强大的袁术、袁绍等人,就算区区吕布也是很难对付的。

实际上,曹操的实力并不强,只能慢慢吃掉周边的敌人,逐步扩大。

即便如此,官渡之战,袁绍有11万大军,曹操只有2万多人,实力非常悬殊,打赢了一半靠运气。

而曹操打垮袁绍的时候,诸如东吴、四川等地的军阀已经盘踞当地多年,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不那么容易对付了。就算一个马超,也差点将曹操玩死。


萨沙


刘邦和李渊数年统一天下,曹操打了34年却只有三分天下,主要原因在于本人实力不同,团队力度不同,起家基础不同。

首先,刘邦、李渊和曹操三人中间,我认为刘邦的实力是最强的。刘邦能从一个区区亭长和黑社会头目起家,用七年就建立大一统的汉朝,充分体现了其实力。其中用人的实力,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很多人认为刘邦不会打仗,其实错误,刘邦虽然不如韩信、项羽,但其军事水平在秦末汉初排前十还是没问题。包括英布造反说的都是别的将领来我不怕,但刘邦来了我就怕。、

曹操比起刘邦来说,军事才能可能更强,但争霸天下的才能却差了些。别的不说,看看刘邦约法三章,曹操屠城如麻。再看看贪杯好色的刘邦进了咸阳后居然一点不近美色,同样好色的曹操为了泡张绣的婶娘,被张绣搞死了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用人气度上刘邦也比曹操大方,给韩信说封齐王就封齐王,曹操呢,大权都掌握在曹家和夏侯家手里,五子良将统统受节制。

至于李渊,我认为他的才能是不如曹操的。但是,他儿子李世民却比曹操要强,而且基本上各方面超越(除了写诗之外,包括人妻也比曹操厉害)。这里就不去一一评述了。

再说团队实力。刘邦、李渊、曹操三人应该说都建立了一支在当时最强大的人力班子,但是这里面还是数刘邦最牛。萧何和张良加起来肯定胜过荀彧,韩信这种三千年屈指可数的足够把曹操的五子八虎秒出屎来,关键刘邦还有曹参、周勃这些文武双全的牛人。李渊的人力至少是不弱于曹操的。


此外,三人的起家基础不同。

当然,刘邦的基础是最弱的,所以刘邦实力我认为是远超李渊和曹操。而李渊的起家基础则比曹操要好。李渊本身就是隋朝的一镇诸侯,有着天然的关陇集团支持。曹操虽然也是东汉的大官僚之后,但比起袁绍这种一等一的四世三公还是要差点。就这一点差距导致他后面老跟一些世家大族不对劲。

最后,隋朝本身是个短命朝代,大家都没什么忠诚心,隋炀帝横征暴敛,更是导致人心尽失,所以李渊反隋朝也就反了。而曹操那会儿,东汉的号召力还是很强的。这直接造成曹操一旦势力扩大后,就与汉朝廷发生了尖锐矛盾。矛盾从200年一直延续到219年,直到曹丕篡汉才算彻底终结。这10多年中,曹操一半精力都用在摆平内部的汉室忠臣,包括头号谋士荀彧也给他逼死了。这些同样延缓了曹操统一扩张的速度。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锅


我来说一个原因吧,大家都觉得是因为曹操的对手太强大了 才导致了自己用了30年都没统一中国,而我觉得是曹操自己能力不行,才最后三分天下。

1.曹操短视,战略能力不足。关于战略我觉得曹操有两个失误,一是关中问题。当时的长安虽然破坏比较严重,但整个关中地区还是很富庶的,而整个三国时期关中好像都没人要,只有董卓带着少帝短暂停留了一会儿,曹操自己宁愿大老远跑到长安去迎献帝到许昌,自己却不占据关中地区,真是搞不懂。而他自己的根据地许昌却是四站之地,每次打仗都是焦头烂额的,不得不说是他的战略失误。二是四川问题,曹操应该早点儿拿下四川,起码应该在打败袁绍以后就派一员大将拿下四川,这样对荆州刘表和孙权形成了战略包围,孙权将无险可守。

2.人才观出了问题,大家都很赞赏曹操三道求贤令唯才是举的用人观,但是为什么曹操这么求贤若渴却招不到人呢?而李渊,朱元璋为什么不唯才是举呢?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唯才是举为什么越到后面用人越重视道德了呢?特别是建国之后,选的人多是忠厚老实甚至有些木讷的人?想想吧,当时的世家大族都是饱学之士,诸如孔融,蔡邕,崔琰,荀彧荀攸等等都是德才兼备的,他们可能更看重德行,而曹操却重才轻德,无疑和他们没在一条心上,最后几个人的下场也不好也说明了问题。而曹操集团最后留下的都是些什么人呢,贾诩,司马懿,华歆等都是阴谋家,虽然能力很强,但是道德极坏,而这也导致了中国后来三百年的大混乱,直到隋唐才重新走上正轨,可以说曹操的唯才是举是这次大动乱的始作俑者。

3.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把双刃剑,既杀了对手也伤了自己,搞得曹操最后很烦,这个条友论述得太多了,就不多说了。

4.放权的问题,也可以说管理的问题,曹操喜欢亲力亲为,不是个很好的团队管理者。曹操亲征吕布,亲征袁绍,亲征乌桓,亲征刘表,张鲁,马超,孙权,刘备,他都是自己带兵打仗,再看看其他几位,李渊基本上没上过战场,刘邦倒是一直在前线对抗项羽,但是他的部将韩信却几乎打下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对项羽实施了战略包围。朱元璋也是,自从打败陈友谅以后就没上过战场了。而曹操自己征战了一辈子,最后成果还不如这几位,不是说曹操手底下没有帅才,而是他自己性格多疑,舍不得放权。张辽,徐晃,夏侯惇都有这个能力。

5.最后再说一下对手的问题,虽然刘备孙权确实比较强大,但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刘备早期东奔西走无处可去,根本没多少影响力,孙氏政权交接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战机,但是曹操自己却没腾出手来,眼看着对手坐大,最后收拾不了了。


邢一善就是我


这么说吧!刘邦那妥妥的真龙天子,运气好到爆,灭秦项羽基本打了主力,刘邦就默默发展,还抢了头功。下来楚汉争霸,项羽的政治智慧和刘邦那就差几个级别,军事能力又明显弱于韩信,手下谋士哪能比得上张良陈平,还没有个操心的萧何,这基本是一边倒的形式。

在来说李渊,隋末唐初,天下能比得上李渊父子的存在基本上没有,窦建德王世充之流都是个屁,李密宇文化及之辈都是充数的,李密竟然将瓦岗那么好的局面打残了,宇文家的蠢货弑君称帝,这都是什么人呀!能和李渊父子比?再说李渊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又得到贵族集团支持。天下形式在李渊拿下长安时已经是一边倒了。这个真的没有悬念。

曹操所处的三国可就不同了,仅仅北方曹操都费了老鼻子劲才统一下来,问题就是北方这些人水平差是差了一些,但是人家出身好,得到士族支持,曹操军事能力很好,但是无法整合士族阶级。好不容易北方统一了,但是内部还没法整合,士族阶级和曹魏不是一条心。南方刘备集团就是梦幻政治军事集团,刘备是那种有点阳光就灿烂的,问题是,曹操整合北方,刘备把四川取了。曹操很无奈。还有个孙权,没啥本事,就那么一亩三分地人家要求不高,划个长江就是我的家。他不犯错你怎么打。


苗哦144864774


这个原因很简单,面对的人群不一样。用多少时间能取得多大的胜利,主要看自己的实力以及与自己斗的人的实力。

刘邦面对的是谁?腐朽的秦朝。和自负的项羽。

刘邦有什么?武有韩信,樊哙。谋有张良,箫何。

项羽有什么?有自己的刚愎自用,又被他气走的有才的亚父范增……。

这样的PK结果很清楚吧。

再来看看李渊PK十八路反王。

十八路反王各怀鬼胎,仅有王世冲和窦建德实力稍微强一些,可当时社会上的能人谋如徐茂公,武李靖等都在唐营,胜败很明显。

在看看曹老人家的对手。贤德的刘备,武有关张赵马黄。谋有诸葛亮。精明的孙权,武有黄盖,吕蒙等,谋有周瑜等历任大都督。统一谈何容易。


熊二说事儿


答 | 江隐龙

与刘邦和李渊分速平天下相比,曹操打了三十年却只有三分天下,这里面有时势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我们首先来看看时势的原因。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诸葛亮一边指着西蜀地形图一边对刘备说了这么一句话:“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诸葛亮说的其实就是“隆中对”,孙权占地利好理解,江东有长江为天堑;刘备的人和也好理解,那是刘备为汉皇后裔颇得汉朝遗民之心。那曹操的天时怎么理解?这里的天时当然不是天气,而是“天道”运行的规律。

那此时的“天道”如何呢?《后汉书》评价汉献帝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言下之意是老天厌弃汉朝很久了,不能苛责汉献帝。然而就是在这“天厌汉德久矣”的背景下,一穷二白的刘备凭着他汉室血统的声望,居然就能分疆裂土三分天下,这是秦隋两朝的皇室无论如何不敢想像的。

刘备先后投靠了那么多家主公,尤其是刘表、刘璋,如果刘备不姓刘,其被收留的可能性绝没有这么大,说到底在刘表、刘璋眼中,刘备还是自己人,是族人。曹操欲称王,他的谋主荀彧第一个反对,这都是时势未到。秦隋二朝晚期暴政过于伤民,而汉朝只是暗弱,并不残暴,天下人心还是同情汉朝的,偏偏曹操又不以德行取胜。

另一个原因,也在个人。习凿齿说过一句话:“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曹操在其晚期,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后,的确松懈了。张松欲降曹居然被曹操冷落,倘若曹操的心胸能如之前一样开阔,益州早就姓曹了,哪里轮得到刘备?刘备刚刚入蜀司马懿劝曹操伐益州,曹操不听,居然说出了“人苦于不知足”这样的话——只能说,晚年的曹操,真的老了。由此,曹操未能统一天下,也是很正常了。


隐语



刘邦和李渊不到十年就统一天下。而曹操用了三十多年,还三分天下,为何?

刘邦和李渊虽然都很快统一天下。但情况不太一样。

先说刘邦。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争霸。项羽的实力远远强于刘邦。但项羽屠城杀投。结果是项羽打的胜仗越多,敌人就越多。项羽不是被刘邦打败的,而是被他自己打败的。

所以,楚汉之争。刘邦不到十年,就能统一天下。


再说李渊。

李渊是三个儿子太给力。儿子的麾下又太给力。所以李渊能很快统一天下。

最后,再说曹操用了一个三十多年,为何仅仅是三分天下。

曹操即麾下给力。但吴国和蜀国同样给力。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佳机会。


赤壁之战的失败。我举个例子——《王者荣耀》的排位赛。在排位赛中,我有英雄曹操、夏侯惇、典韦、蔡文姬、华佗、甄姬五个英雄。与对方展开团战。对方只有周瑜、诸葛亮、张飞三个英雄(赵云、关羽在打野)。原本我方占优势,本能取得胜利。但对方三个人操作好,张飞开大招以后,诸葛亮和周瑜疯狂输出。我方被团灭。敌人进而退掉我方防御塔。



王者荣耀排位赛,输的原因通常有二:一是队友不给力。二是敌人太给力。

赢得原因通常也有二:一是队友给力。二是敌人不给力。

李渊不到十年能统一天下,就是队友给力,敌人不给力。

曹操没统一天下,就是敌人太给力。


杨朱学派


刘邦和李渊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和他们的对手以及历史格局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面对的是落败的秦国,以及急功近利的项羽,加上天下百姓渴望统一,刘邦深得人心。所以成事比较快。李渊的机遇和刘邦差不多,隋炀帝暴政,民不聊生,天下渴望一个新的统治者出现,李渊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三国时期的情况不一样。三足鼎立,每一个都不是软柿子,每一方都有自己忠实的民众基础。

曹操的对手西有刘备,东有孙吴。身边还有司马懿这只大狐狸虎视眈眈,哪里能够迅速的成事呢。每一方都不是弱者,都很有实力,况且天下民众没有明确的支持哪一方,所以局势并不能很快的形成。

到了司马懿的时候,他的对手基本都已经死得差不多了,然后他再出手,一举奠定胜局。这时候,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所以他成了最后的赢家。


看点儿历史



刘邦和李渊定天下用很短时间,最主要在于时势,时势造英雄,英雄多了,自然很难对付,单凭曹操一个人是难以一时平定天下,那时比他智谋高的人多的是,一个小小的草芥诸葛亮都把他玩的团团转。 曹操虽然有北方强勇悍将,得天下时机,地理人和,但缺少谋略,往往被对方抓住自己弱点狠狠的打,一次赤壁之战让他丢盔弃甲,孤傲自恃,疑心过多的他只有望江兴叹。三国是东汉末年的连接,汉朝虽然亡了,但实质没有亡,汉朝被董卓,曹操两位枭雄挟持,各个军阀因此叛乱,格局一方甚至立国,董卓被王允用美人计除掉后,吕布自然承袭权位。曹操这时候展露头脚,因为会一点兵法,在列强的夹缝中渐渐做大,自己带兵,东征西讨,后来他接了董卓的位子,在中央权挺朝野,而相对吕布失去了养父的靠山,越做越小,没多大本事,退居西面。曹操将汉献帝紧紧抓到手,利用他想号令四方诸侯,和平统一汉帝国。但现实哪有这么容易,一听皇帝被人挟持,谁听他的,都各自为事,这也引来之后曹操东征西讨荡平北方的开始。他这样一生辛苦的征战,还不都是为自己家族当皇帝埋下伏笔。曹操当时想的太简单,认为抓住汉帝就可以当汉朝整个江山,和平统一恰得其反,这才引来之后出现三国。



为了完成大汉统一,自己得不得再折腾一趟,他的折腾是有效果的,北方有强大的袁绍,号称七十万来战曹操,曹操以汉丞相为名北伐,最终以少胜多火烧袁营,官渡一战封顶。在之前吕布,袁术,张绣被一一摆平,控制河南河北,此战更让曹操达到巅峰,统一北方已指日可待。可放走刘备是他大错,刘备被逐出后南下,投靠刘表,三顾茅庐招了诸葛亮,成了他智囊,刘备以西汉皇族身份,想恢复汉治,驱逐曹操,可现实哪有那么容易,曹操正以逼近他的家门口,逃到哪,就追到哪。反而曹操却拿统一天下的一张牌,曹操统一北方后,南方成了他重点,如果南方拿下,就天下一统。曹操趁刘表病危逼近荆州,刘备退居夏口,荆州陷落,曹操以为渡过江东就可以收棋,那没想到刘备暗连孙权,合力阻击曹操南下大军。刘备势力和孙权势力合为一体在赤壁与曹操展开激战,史称赤壁之战。曹操在开战前大摆筵席,仗着曹魏北方雄兵信心十足,可兵多将广不一定能平天下,最主要还是智谋。对方也少不到哪里去,虽然人少可将勇个个深谋远虑,像周瑜,赵子龙,关羽,张飞,鲁肃,黄盖等等外加上个高人诸葛亮,曹操若想拿天下,得斗得过他们才可以统一天下,战斗变成了智斗,一场赤壁之战收尾也破碎了曹操统一南北的梦想。曹操后来不得不西进,北上,他在当时算是得了半壁江山,而不是整个中原,江东孙权因此战,建立吴国,刘备西循蜀地建立蜀国,三国鼎力由此形成。



曹操一生算不上真正帝王,说来说去还不是为汉献帝打工,曹操呕心沥血建立的功业,迟早会归于他家族儿子曹丕手上,他不希望父亲心血白流,最终代汉建立大魏。至于完成统一大业还不是曹操后代,是曹操佣人司马懿后人,司马懿有点像曹操,他的儿子孙子辈,司马炎最终统一天下,国号再度刷新为西晋。

从以上历史事件可以看出出现三国到结束三国的路子是有多漫长,和艰辛,最主要一点还是时势太过混乱,英雄过于太多,一个个难以摆平,决策上失误导致战事重重,频频碰壁。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至于说刘邦和李渊呢,曹操就更显得渺小。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汉唐缔造者,曹操留给后人的却没有保住江山,恭让给司马家,曹魏只是个半壁江山而已。

刘邦,李渊和曹操比,智谋上,曹操应高一筹,刘邦面对秦末农民起义,那时秦朝已被颠覆,项羽分疆裂土,个个诸侯国事实上仍听从项羽,刘邦那时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项羽,若打败项羽天下就定。李渊呢,他并不是自己打下的天下,而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出谋划策,征战一方,毕竟是隋末,他家族底子深,于是就套上了隋朝的皇位,利用小皇帝稳定天下。隋末只有王世充力量大,再加上瓦岗寨,不久就被平了,李渊定都长安又废了隋帝,自立为君,他靠儿子才折腾一番天下,那时形势并没有三国时复杂,这种结果也酝酿着儿子们反目在玄武门兵戎相见,李世民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自己让父亲退位,当了唐太宗。

在天时和地理人和上,刘邦和李渊更能站住脚,所以成就一番霸业。他们和曹操不同一点就是直接篡位当了皇帝,而曹操能仍为人臣,效臣忠,他这一辈子说来说去都是在汉献帝名义下征战四方,对后人没有明确的方向,这也预示这他没有像他们一样建立帝国长远计划,而只简简单单是个枭雄而已,魏武帝只是后人追加的。简单的说秦朝是被一支六国贵族领导下的起义军军推翻的,隋朝末年是被贵族取代统一的,而汉朝不同,他则是魏被挟持,慢慢走向灭亡,最终魏代汉而治。


龙文说史


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三个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关于他们取得成就的年限时长,悦史君经过梳理后再进行分析。

第一,刘邦

公元前209年,刘邦杀了沛令起兵反秦,在他之前,陈胜、吴广已建立“张楚”政权,项梁项羽的实力也比他强大,秦军火力点在“张楚”政权,刘邦投奔项梁门下。

陈胜死后,项梁扶植楚国王孙熊心为楚怀王,成了秦军新的火力点。

不久,项梁战死,秦军转攻赵国,结果被项羽巨鹿一战击败,刘邦则趁机夺取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鸿门宴中,刘邦差点被项羽杀害,趁项羽在齐地作战,于公元前205年攻下三秦地区。

楚汉争霸期间,刘邦首先利用项羽杀害楚怀王,争取了部分诸侯王的支持,接着狠下决心给韩信、彭越等人封王,最终彻底打败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多位异姓王的支持下,称帝建立汉朝。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刘邦是用了七年统一天下,但悦史君要说,这只是表面,异姓王的权力不仅几乎难以控制,而且随时可能反叛。

于是,刘邦之后还是继续征战异姓王,直到公元前195年驾崩,燕王卢绾的叛乱还没有平定,长沙王吴芮家族的统治,更是直到公元前157年才结束,这时已经是汉文帝时期了。

第二,李渊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此前已经有多路人马反隋,隋军主力跟着隋炀帝在南方,中原地区瓦岗军是隋军火力点,关内兵力空虚,李渊很快打进长安。

隋朝义宁二年(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逼迫隋恭帝让位,称帝建立唐朝,此时四方割据势力众多。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唐军平定盘踞西北的薛举、薛仁果势力,武德二年(619年)击败李轨、刘武周、宋金刚等势力,武德四年(621年)消灭窦建德、王世充势力,武德六年(623年)击败刘黑闼势力,武德七年(624年)先后消灭高开道、辅公祏等势力势力。

到这里为止,确实正好七年,但悦史君要说,李渊还没有真正统一天下,唐朝贞观二年(628年),梁师都势力归顺,这时才算真正统一。

第三,曹操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曹操协助攻打黄巾军,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专权后,曹操逃出洛阳,散财举兵号召讨董。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参加以袁绍为首的讨董军,但没有效果,初平三年(192年)成为兖州牧,建安元年(196年)迎到汉献帝,有了大名义。

东汉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击败吕布,建安四年(199年)张绣投降,建安五年(200年)通过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建安十二年(207年)打败三郡乌桓,彻底消灭了袁绍残余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琮投降,但在赤壁之战中败给了孙、刘联军。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平定关中、凉州地区,建安十八年(213年)南征孙权没用,建安二十年(215年)夺取汉中,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南征孙权又没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完成了建立曹魏的工作。

以上是36年,不过,无论是36年还是34年,悦史君认为,这都不是准确的时候,而是应该从东汉初平元年(190年)曹操真正开始讨董起算,30年。

曹操30年时间只得三分天下,不是曹操比刘邦、李渊差,而是他面对的火力点太多,基本上打了一个还有下一个,甚至有多个,更何况孙、刘势力大,而且还互相合作,这就增加来曹操的难度,从这方面来看,悦史君觉得曹操也是尽全力了,真英雄。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