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拍攝的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人物大多沒有剃頭髮而是扎辮子?

好想有一隻萌萌的柴柴


雖然說清宮戲一直標榜著還原歷史原貌在戲說清朝時期的稗官野史,路邊八卦,但是相比之下,內地演員兢兢業業拖著長辮子,光著前腦門的設定是清朝戲的標準配置。(雖然基本上都沒有區分出清朝三個時期鼠尾鞭,蛇尾編和牛尾辮的分別,一概用了晚清時期牛尾辮的設定。)

但是這樣牛尾辮一統天下的陰陽頭髮型,在香港卻被打破了。因為以香港影視劇行業工業的發達程度,一個演員隨時可能在短時間小空間裡匝好幾部不同的戲份,所以比較抗拒清朝戲裡面剃光頭留辮子的髮型。

畢竟剃光頭以後,其他戲裡頭髮不好恢復,而且其中清朝戲只佔他們演員戲份的較小的部分,其他部分還要靠時裝片和其他年代戲,於是清代戲裡面太過於認真剃了光頭,以後的其他戲份就必須帶頭套或者藉助其他方式來掩蓋演員光頭的形象。


這樣既浪費時間有影響演員形象的事情,富於娛樂精神的香港電影人就視而不見,直接用男演員的真實發型或者戴頭套留辮子的基本設計來忽略了尊重歷史的牛尾辮陰陽頭。


巴塞電影


因為人家要趕場子賺錢啊!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關於它的影視劇有很多。由於它的主體是滿族,因此在髮型上也是很有特點的,總的來說分為三個階段:前期的鼠尾辮、中期的蛇尾辮以及後期的牛尾辮。大部分的影視劇仿照的都是牛尾辮。


香港電視劇相比於大陸起步早,影視業比較成熟。以TVB為代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很多的演員甚至是配角都是職業化的。如果因為一部劇剃了發,是很影響下部劇的拍攝。


以周星馳為例,1992年周星馳一共有7部電影上映,其中就有清裝片四部《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審死官》,而其後就有現代片《逃學威龍3龍過雞年》。如果周星馳在拍清裝片是剃了光頭,那麼在《逃學威龍3》就需要戴頭套,是很影響最終效果的。

還有陳小春版的鹿鼎記,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主角,大部分的配角都沒有剃髮。是大家不敬業嗎?當然不是,這個時候TVB每年的產出是非常大的。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好幾部電視劇的配角都很眼熟,那是因為這些配角都是有合同的,幾乎每一部劇都需要他們出場,如果剃髮那就意味著完不成合同,因此只好扎個辮子。


少俠看歷史


這是清宮戲對史料瞭解不足的結果。

清朝前期的髮型稱為“金錢鼠辮”,這也是清朝“剃髮令”所規定的髮型:剃去全部的四周頭髮,僅留頭頂中心的頭髮,其形狀如同金錢;中心部分的頭髮,結辮下垂,其形狀如同鼠尾,規定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清朝中期的髮型稱為“陰陽頭”或者“半瓢式”,相比前期的“金錢鼠辮”,辮子變粗,剃頭面積變小。把額角兩端,引一直線,依此直線剃去直線以外之發。但這時候的辮子還不算太粗,形狀如同“豬尾巴”。

清朝末期的髮型相比中期,辮子更粗,形狀如同“牛尾巴”。

為何辮子會變粗,據悉,清軍在白刃戰時,會將辮子纏於脖項,藉以避刀砍,因此士兵的辮子會更粗,如同蟒蛇。如頭髮少者則搭以假髮,或加黑絲線,以壯其形態。

最後,清朝髮型再如何變化,也不會出現像影視劇中的那樣,前面頭髮不剃,直接扎辮。


五味社


古代歷史上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民族往往留有不同的髮型。清朝最早期留下的是金錢鼠尾辮,即在頭頂留下一條可以穿過銅錢方孔的辮子。而大家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陰陽頭的牛尾辮已經到了清朝末期。



香港地區拍攝的關於清朝題材的影視劇中大部分都沒有剃頭,而是直接紮了辮子,其主要原因有兩點。

市場原因

最初的香港影視爆紅是因為出口的東南亞一帶,也因此香港的影視劇大部分是為了迎合東南亞地區的消費人群。

當時這些東南亞的華人主要是清朝移民的後裔,而他們的先祖移民原因就是因為清朝時期的暴政,因此這些華人對清政府可以說恨之入骨。除此之外,當時這些逃難出來的華人剛到東南亞一帶的時候,因為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受到了很多的洋人的欺負侮辱,所以對這些陰陽頭的辮子非常排斥。

最終香港的電影製作人為了迎合東南亞一帶的觀眾,想出了留辮不剃頭的方法,這種方式最終也被廣大觀眾接受,所以也就延續了下來。




演員原因

眾所周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謂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因為其擁有著龐大的市場,所以根本不愁電影不好銷售。因此為了增加產量,大部分電影不會精益求精,反而是採用了粗狂的發展路線,力求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就要完成製作。

而那時候的演員也因為市場原因水漲船高,薪資都是寸秒寸金。所以一部短短几個星期,或者一兩個月的製作,他們會考慮下一部戲的需求,根本不會選擇剃頭。



比如1992年的時候,周星馳一年拍了7部電影,其中有4部是清朝題材的影視,而另外3部卻是現代影視題材。所以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大多數的演員都不會選擇剃頭。

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李連杰在《黃飛鴻系列》中是剃頭的,或者是《鹿鼎記》中的陳小春也是剃頭的。而剃頭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戲份多,還有影片製作週期長,所以他們是值得剃頭的。



另外說一下,關於剃頭這種情況大部分都是個人和劇組商議的結果。實際上不僅僅是香港影視有時不剃頭,日本也是如此。眾所周知日本江戶時代的武士因為對戰的需要,會把頭頂的頭髮全部的剃掉,稱之為“月代頭”,但是很多日本關於江戶時代的影視劇中,大部分武士也沒有剃頭,而且留下了髮髻。

上圖為月代頭↑↑↑


我是越關


這要從一部電影說起了,這就是邵氏公司1973年拍攝的刺馬。這部由大導演張徹執導,當時的三位武打巨星狄龍、姜大衛、陳觀泰以及邵氏當家花旦井莉領銜主演的電影紅遍東南亞,掀起了清宮戲的熱潮。但是這部電影問世之前,整個香港電影圈是不拍清宮戲的。

其實在刺馬之前,香港也拍過刺馬的故事,比如邵氏嶽華主演的大俠復仇記,嘉禾的五雷轟頂等。但這些電影無一例外都將故事背景從清朝挪到了其他朝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香港電影的主演市場除了港臺外就是以星馬地區為核心的東南亞地區,這裡聚集著無數的華僑後裔,在他們眼裡,滿清是恥辱的,所以他們對辮子戲極度抵制。如果你拍了辮子戲不能在星馬地區公映,損失是巨大的。



但是大導演張徹敢為人所不敢為,他看上了刺馬的故事。為了安撫南洋華僑,張徹想了一個折中的方案,讓演員只扎辮子,但保留前額和鬢角的頭髮,這就是我們今天在港臺影視劇中看到的清宮戲造型了。


張徹這個折中的方案無疑是電影史上革命性的創舉 從此,無數清宮戲霸佔了銀屏,由於辮子造型被改良,南洋華僑也就沒有了抵制的念頭了。這個改良版的辮子戲造型一直延續到現在,也是一代宗師張徹對電影界的又一傑出貢獻了。


林屋公子


香港演員每年都會接很多部戲,同一時期需要出演不同戲的各種角色,每個角色是不同的,剃光頭之後不能滿足所有角色的需求。為了逼真,不得不留辮子。

先講一下清朝留辮子的特點,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離現在最近,所以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最多。清朝是一個滿族王朝,最大的特點就是辮子。辮子歷經清朝200多年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頭髮是越來越多了,但至少都是耳朵垂直往上為分界,前面的全部剃光的,所以為了歷史真實性,現代人拍清朝影視作品基本上是要剃光頭的。

在這麼多年的觀影生涯中大家一定會發現這個問題,在同一部電影中,香港演員沒有剃頭,而合作的大陸演員都剃了標準的光頭.如1993年洪金寶導演的武俠電影《一刀傾城》,飾演王五袁世凱的大陸演員楊凡趙長軍都剃了光頭,而同片飾演譚嗣同的香港演員狄龍卻只是戴了頭套,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香港TVB大部分演員都是一群固定職業者,可以說大部分人每月都要接下不止一部戲,甚至每天都要跑不同的戲場,分飾不同角色,按照形象塑造的要求,總不能要求現代劇都頂著假髮或者光著頭吧?所以他們演清朝劇不得不留辮子。

舉個例子,1990年李連杰迴歸香港拍了《黃飛鴻》重回巔峰,然後在1993年全年出品了6部電影,全部是古裝片,包括清裝的《黃飛鴻3獅王爭霸》《方世玉》等,全年都是光頭的。但是到了1994年,李連杰只拍了3部電影,兩部時裝片《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鏢》和一部清裝片《新少林五祖》。《精武英雄》和《中南海保鏢》中李連杰都是標準的板寸,所以到了《新少林五祖》他也不得不戴了頭套,這是無奈之舉。

end

文|小弟

感謝大家的閱讀,兄妹娛樂會持續輸出優質的娛樂內容,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哦,您的每一個贊都是對小弟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兄妹娛樂


港式拍戲,外境外形但求意思到就OK了,在古裝港劇中,最常見的是水坭碼頭水坭路機動木船,港劇的賣點是演技,劇本,搞笑,甘苦中人生,是香港大眾最廉價的“降壓藥”。


漁樵耕韻


不用美化找補,就是流水線產品,就是低成本敷衍應付,若大陸劇這麼拍早罵上天了。


wwwhhhyy


香港拍戲太快了,幾天就可以完成,又是娛樂片,不值得剃頭,而且影響下部戲


華勝家居


大家都知道,香港的演員拍劇的產量都是很高的,拍完一部接一部,拍完清朝劇後面可能馬上要拍時裝劇,所以不可能等頭髮慢慢長出來的,搶錢的時代時間就是金錢,所以一般都不剃頭髮,為下部戲做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