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複習|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考試大綱]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宋明理學

●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

【考點梳理】

高考複習|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①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為學術繁榮提供了

物質條件;

②社會變革和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

③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④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競相禮賢下士,重用人才

2、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儒家:

孔子 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已復禮)

政治思想——①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張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評價:

①當時未受重視,後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聖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

哲學思想——"性善說"

道德思想——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評價:①《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後列為"四書"之一;② 建立一套系統的

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學說,

被尊為"亞聖",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荀子 哲學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

②"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

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

評價:①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不為正統儒家重視。②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道家:

老子 哲學思想——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

②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評價:①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

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法家:

韓非 思想主張——①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②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

評價:①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

體制的需要。法儒結合,

此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墨家:

墨子 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評價:①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

期的顯學;②曾被廣泛吸收,戰國以後不再受重視。

3、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後世思

想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後世

影響很大,直至今天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

高考複習|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董仲舒對儒學的新發展

董促舒將道家(黃老之學)、陰陽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傳統儒家思想,

形成新儒家,新儒學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內容:

①天人感應;

②君權神授;

③三綱五常;

④大一統。

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專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

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

2、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學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有積極作用(根本

原因);

②儒家思想與時俱進,吸納了其他學說,由先秦時的批判時政改為維護現實統

治。

3、影響

對當時: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適應西漢經濟的發展,

具有進步意義。

對後世:①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

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②儒學獨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

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高考複習|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三、宋明理學

1、理學興起的背景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

②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的主張,儒學吸收了佛、

道精神,得到新的發展

③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了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

新儒學體系,即理學。

2、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主宰萬物;

②"理"休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

④當人的私慾與天理髮生衝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慾"

●王陽明的心學: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①王陽明把理學發展為"心學"

②王守仁"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

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為聖賢,進一步發展了"仁"的思想,強調自我修養

和奮發立志。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四、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明末清初對儒學的繼承和批判)

1、出現的背景:

①政治: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②經濟: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興起;

③思想:理學和心學盛行,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李贄思想:①否定孔孟學說的權威;②反對傳統道德和傳統觀念,追求個

性解放;③否定"存天理,滅人慾";④主張男女平等。

3、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大進步思想家

①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議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

②學術上,主張"經世致用

③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提出"工商皆本"

4、影響:

①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

②對儒學的繼承與批判,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

影響。

高考複習|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