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通江人物—李仕勇」從教師到醫生,奮戰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

他曾站立在三尺講臺上,手執教鞭

用一根根粉筆中繪畫出知識的海洋

後來,他身穿白大褂,頸掛聽診器

用一把把手術刀中救人於病痛之中


他也曾直面艾滋病患者,

更曾差點被狂犬病患者咬傷。

於是,他有了退縮的念頭,

但身為醫生的責任擔當,

讓他決定繼續前進。


他叫李仕勇

現任通江縣諾水河中心衛生院院長。

自1999年成為醫生,至今已有近20年時間。

「致敬通江人物—李仕勇」從教師到醫生,奮戰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

李仕勇在扶貧途中詢問村民身體情況

為解決老百姓病痛 從教師到醫生

據四川新聞網巴中記者李桃:“比起當院長,我還是想當醫生,更能為老百姓服務嘛。”說出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通江縣諾水河中心衛生院院長李仕勇。他不僅有近20年的從業生涯,更曾擔任過8年的代課教師。

李仕勇是在1999年到諾水河中心衛生院工作、正式成為醫生的,但在這之前,他一直是在教書育人。“一是因為當時我只是個代課教師,二是因為我家中的姐姐、姐夫等親屬都是學醫的,三是我自己認為當醫生能解決老百姓的痛苦,更好的為老百姓服務;所以在教了8年書後,幾經思考,在1997年我決定進巴中衛校讀書,隨後我在校學習了臨床醫學。”

在經過紮實的理論學習後,1999年,李仕勇被招聘到通江縣諾水河中心衛生院從事臨床工作。但由於沒多少實戰經驗,一度讓李仕勇在接觸病人時很緊張,甚至不知從何下手。


築牢基礎 終成讓病人放心的醫生

“當時是住院部的主任帶我,他的手術操作是相當厲害的,我就跟著這位老前輩學習。只要是他收治住院的病人,病歷都是我來寫。”李仕勇說,作為醫生,最重要的就是病歷。要寫好一份病歷,就要將病人病情研究透徹才寫的出來。“從病人的臨床表現到接受治療,再到最後的康復,這其實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只要熟練掌握了這些情況,經過長期的知識和經驗積累,處理複雜病情就迎刃而解了。”

雖然在寫病歷的過程中,李仕勇得到了一步又一步的成長。但由於基層衛生院的輔助檢查設施設備不齊,有的病還是很難確診。為此,李仕勇一方面多方面查閱資料,力求做到診斷準確;另一方面,面對實在沒有辦法確診的他就推薦病人到上級醫院進行診治。但與此同時,診治的整個過程他都會進行追蹤。“我會問這個病人到上級醫院的診斷結果及治療方案,從中得到學習,總結好經驗。”

為提高自己的學歷及業務水平。李仕勇在2000年參加了成人高考,讀了大專;後又在四川大學讀了本科。同時,他先後到通江縣人民醫院、達州市中心醫院、華西醫院等各個醫院進修學習。

那時的李仕勇常常是白天工作、晚上學習。就這樣,來門診找李仕勇看病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我記得我在縣醫院進修的時候,許多病人就和我聯繫要找我看病。因為星期一到星期五我都要呆在縣醫院學習,所以我就把他們預約到雙休日。”李仕勇說,那時年輕、精力旺盛,雖基本上沒有休息時間,但他不僅不覺得累,反而還有一種成就感和充實感。

就這樣,李仕勇的專業知識素養越來越高,甚至很多老百姓都說,李仕勇診斷的病和大醫院診斷的結果差不多。“每次我建議某個病人去上級醫院檢查時,我都會告訴他現在考慮啥病,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檢查。結果他檢查回來的結果和我說的是一樣的。因為設備這些條件限制嘛,我只是懷疑是個啥病,不能確診,所以喊病人去上級醫院去確診的。”李仕勇笑著說到

「致敬通江人物—李仕勇」從教師到醫生,奮戰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

李仕勇給病人檢查身體(圖由諾水河中心衛生院提供)

與危險為伴 仍無悔奮戰第一線

  作為醫生,就意味著隨時與病毒、疾病相伴,甚至生命安全也有可能受到威脅。而這樣的事,李仕勇起碼遇到了三次。

“2014年,有個從鐵廠河鄉來的病人來我這就診。他一直高燒不退,當時考慮是肺部感染,也拍了片,但是治療幾天都不見好轉,就把他轉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了。”懷著一絲神秘,李仕勇向記者講起了這個病例。李仕勇說,該名患者到上級醫院後,被診斷為間質性肺炎,但是病情越來越嚴重,於是病人又被轉到華西,但也沒診斷出什麼原因,病人的呼吸卻慢慢衰竭,最後,是掛著氧被拉回家的。

“回家後,病人的家屬已經為他準備後事了,但有一名親屬找到了我,喊我醫治。”本著醫生治病救人的天職,李仕勇決定再試試。他深知,該名病人不論吃什麼藥,都不能退燒。於是李仕勇便讓病人家屬每天都用溫水為他擦身,進行物理降溫。同時對病人進行抗感染治療。“

七天過後,該病人病情好轉,而且燒也退了。半月後痊癒出院。”

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半年後,這名患者在插秧時淋了一場雨,隨後他又開始高燒不退。然而,這一次的檢查結果卻讓人頗有些驚訝。因為檢查結果是HIV陽性,也就是艾滋病。

李仕勇說,之前沒檢查出來,可能是那時病人剛處於潛伏感染時期。因為不能確診,李仕勇立即上報疾控中心,同時報告給省上相關部門。最終確診為艾滋病。這時的李仕勇才明白,因為艾滋病引起免疫缺陷,所以那名病人一直高燒不退。

“我們都知道艾滋病有三個傳播途徑,所以當我知道這名病人得的是艾滋病時,其實我倒不是很擔心。”雖然這樣說著,但很快,李仕勇就遇到了比較驚險的一幕。

那是在2014年,一名產婦在急產後,生下的小嬰兒重度窒息。李仕勇在第一時間對嬰兒進行了搶救,並吸了一些羊水到嘴裡。那時,雖對產婦進行了抽血檢查,但結果並沒出來。而當李仕勇對孩子進行完急救後,檢驗結果才發現產婦是艾滋病患者,那麼她的孩子也可能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自己嘴裡吸入了羊水也可能被感染。

  “當時把我和我妻子都嚇遭了,我還吃了一個月的抗艾滋病藥,然後每一個月、每半年都要去查我有沒有問題 。” 憶起當時的情景,李仕勇似乎還有些驚魂未定。但也正是遇到的兩個艾滋病患者,讓李仕勇對艾滋病有了更多瞭解。所以當有一個長期拉肚子的病人到他那進行診治時,李仕勇第一個想法就是是否可能是艾滋?“既然治了這麼久都沒有好轉,可能是免疫的問題。我就查了下免疫,結果,果不其然是艾滋病。”

不僅僅是艾滋病患者,某一次一個狂犬病患者還差點咬到李仕勇......面對各種可能的危險,特別是那次可能得艾滋病的經歷,讓李仕勇產生了不當醫生的想法,但最後,這個想法也只是想了一下而已。“我後來想開了,作為一名醫生,隨時都有可能職業暴露(注:是指由於職業關係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從而有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種情況)。我既然吃上了這碗飯,那就要接受。”

隨時待命 只為彰顯醫生本色


或許是切身實際感受到當醫生太辛苦,李仕勇對兒子想學醫並不是很支持。當他18歲的兒子告訴李仕勇自己明年想考醫科類的大學時,李仕勇對兒子進行了“打擊”。“我給他說,學醫考大學要求高,一般都是重本,你還有點不行額。”其實,之所以不積極支持兒子的夢想,李仕勇也有自己的顧慮。

“第一很難對父母盡孝。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就是,我父親得了腦梗塞在家發病時,我因為有病人,沒法及時回家,我最後找了個鄉村醫生給他輸液;第二就是催老。前兩天一個老太爺來看病,他居然問我,滿60歲沒,問題是我今年才46歲啊。但是的確看我頭髮也白了很多、掉了很多。”不僅如此,李仕勇告訴記者,常常有人對醫生存在“誤解”。他說,他的父親在大面積腦梗塞後,因病去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的母親又因胰腺癌而離開,這些讓李仕勇備受打擊。

同時,當醫生就要做好隨時待命的準備。不僅是雙休日也好還是各種佳節也好,甚至是午夜時分都一樣會有病患就診。某一次,李仕勇就是在晚上12點左右接到會診一名危重病人的通知後,在返家途中摔傷,造成腰椎爆裂性骨折,做了手術,上了鋼板,評殘8級。雖然醫生建議至少休息3個月,但休息了2個月後,李仕勇就帶著個支架回醫院上班。不過,雖然有種種顧慮,但李仕勇也坦言只要兒子堅持,他就支持兒子學醫。因為即使自己如今已成為諾水河中心衛生院的院長,但心中想的依舊是在第一線治病救人。

  “我由醫生成為院長,這個角色轉變我一開始還轉不過來。即使直到現在,更多的是想為老百姓看病。”李仕勇向記者表示,因為病人的信任,因此即便是現在他不坐診,但不少病人仍會擠滿他的辦公室,讓他看病。“只要有時間我就要給他們看病,畢竟我是搞臨床工作的,這是我應該做的。這樣即使以後我不當院長了,不搞行政工作,但我的業務沒丟,我照樣能為老百姓做好服務。”

保證業務水平、為老百姓做好服務是李仕勇一直以來信奉的觀點。因此,他不但自己提高業務水平,還要求提高全院業務人員水平,除分批上派進修學習外。還安排每週四對業務人員進行三基三嚴培訓。通過讓每個醫務工作者上臺講課 、考試,進而提高大家的業務能力。

李仕勇說,這幾年鄉鎮留不住人才,好的醫務工作者走後,醫院便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狀態。為此,必須加強業務培訓,通過傳、幫、帶提高大家的業務水平,從而提高醫院的整體服務能力,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

原標題:【我奮鬥 我幸福】李仕勇:從教師到醫生 勵志奮戰治病救人第一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