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麵館想轉型做包子,經過一番考查後徹底放棄了這一想法

朋友麵館想轉型做包子,經過一番考查後徹底放棄了這一想法

朋友開了一家麵館,算起來也有三年光景了。前幾天突然跟我說想轉型,我問他轉型做什麼,他想了想說:“把麵館改成包子鋪”。我當時真有一種想揍他的衝動,麵館開得好好的,改什麼包子鋪呢?他給了我一個聽來還過得去的理由。他覺得,這個麵館已經三年了,對於他來說,做面的技術他已經黔驢技窮,雖然現在已經積累了一些回頭客,但回頭客的數量也是在不斷的減少,他不得不考慮到轉型的問題。而且,麵館的飯口主要集中在中午,晚上雖然也有客流,但不夠多,卻要搭上人力在這耗到很晚。而轉型做包子,就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早上,這樣自己的空餘時間也會多一些,也會輕鬆一些,而且,包子的利潤也是很可觀的。

朋友麵館想轉型做包子,經過一番考查後徹底放棄了這一想法

我當時是一百個不贊成,但畢竟麵館不是我的,我的意見只能是一個參考。朋友其實也是在掙扎到底要不要轉型,做包子是不是真的合適。聽他說的理由後,我給了他一個建議,那就是可以先做一些包子鋪方法的調研,看看整套運作模式是不是適合自己。再做一個轉型資金的評估,看看是不是能迅速收回成本。他想了想採納了我的意見。這一調研不要緊,可把朋友嚇夠嗆,原來做包子也不是省事的行當。從和麵、發麵、調餡,直到售出,比麵館的一套流程下來要複雜得多,而且他為了弄明白包子鋪的運營方式,竟然去包子鋪打了三天工,這可真是要了命,每天早上三點半就得起床,四點就得到店裡忙活,要趕在早上六點前第一批包子要下屜,接著就是一個早高峰,忙得一塌糊塗,到上午九點開始陸續收尾,打掃衛生,十點半下班。從起床到下班的這七個小時裡,他整個人都是焦慮的,每天要是這個活法,真是一種煎熬啊!

朋友麵館想轉型做包子,經過一番考查後徹底放棄了這一想法

而且,包子鋪也並不是單一的包子就可以了,還要幾樣熬粥,做幾樣鹹菜和涼菜,雖然看似簡單,但準備起來也是費時費力的。還有就是常常會遇到包子不夠賣的情況,或者某種餡的包子不夠賣,有時還得抓緊趕做一屜,做好了,卻又沒有那麼多顧客需要了。即使他打工這家是一個五年老包子鋪,也是會手忙腳亂。而麵館就不一樣了,主打面其實就是湯料的不同,再做幾樣菜滷,麵條可以提前做出一部分備用,煮麵也是一種技術含量不高的活。比起包子來說,做一碗麵條的流程要簡單得多。

朋友麵館想轉型做包子,經過一番考查後徹底放棄了這一想法

經過調研後,朋友決定果斷放棄轉型做包子的想法,雖然心裡還想著轉型做點別的,但當下必須把面做好。現在,朋友借鑑了傳統手擀麵的和麵方法,又推陳出新了兩款招牌面,還新增了臺灣滷肉飯和牛腩飯,生意又紅火了起來。有了這樣的小曲折,反而讓他對面館充滿了信心。他堅信,作為中國傳統主食之一的麵條,永遠不會在中國人的飲食選擇中衰敗。

朋友麵館想轉型做包子,經過一番考查後徹底放棄了這一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