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投降的原因是什麼?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白了就是不想死。

想死的話,武將有一百種死法,用刀抹脖子,用劍戳心臟,用小刀刺肚子。

就算沒刀,完全可以去撞石頭,撞柱子,肯定死了。

洪承疇卻沒死,說明他根本沒想自殺。

既然不自殺,那麼洪承疇投降也就是必然。

洪承疇是個從平民爬到最高層的政治軍事家,說白了肯定會見風使舵。

當時他肯定明白內亂的大明,已經不是滿清對手,早就準備換主子。

作為大明最重要的大將,洪承疇自知很有利用價值。目前為止,滿清滅有俘虜過這種級別的將領。

一旦洪承疇歸滿清,就可以藉此知道大明的一切核心內幕,尤其包括軍事的虛實。

而洪承疇既然是大明的著名將領,自然對如果擊敗大明很有研究,可以成為重要的幕僚。

所以,洪承疇被投降只是時間問題,這一點滿清也是很清楚的。

洪承疇被俘以後,他和皇太極都是在演戲,裝模作樣而已。

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皇太極仍不放棄,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范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將灰塵擦乾淨”。

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想死。承疇對一件衣服尚且如此看重,如何會不在乎自己的性命!”

實際上,洪承疇投降滿清以後也實現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死時被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也算不錯了。

說白了,松錦戰役戰敗並不是洪承疇的錯,但戰敗還投降敵人就是無恥下流了。


薩沙


一個本就不想死的人,投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當然,必須承認,剛被俘虜的時候,洪承疇還是不願意投降的。很多史料都說,他的態度相當強硬,清廷沒辦法,就把他關起來,不給飯吃,只讓他喝菽水,想這樣消磨他的意志。

但是洪承疇毫不畏懼,以絕食相抗,米漿不入口者七日。

上面的說法,是洪承疇求死的重要依據,不過細節表明,那時候洪承疇並不想死。

第一個細節,關於絕食,七天不吃不喝會是什麼結果?尤其是喝水,三天不喝水人就會脫水而死。能撐七天沒事,不吃我相信,不喝就太假了。

第二個細節,清廷不給洪承疇飯吃?只給他“菽水”。菽水是什麼?菽水指的是豆和水。《禮記》當中有關於菽水的說法,漢鄭玄注:“王雲:熬豆而食曰啜菽。”

菽水就是豆羹,最差也是豆漿。所以,清廷並非啥吃的都不給他。

當然,我想說的是,洪承疇確實態度堅決不投降,這個是真的。但是一心求死就不靠譜了,喝水喝豆漿接著續命,應該是事實。

洪承疇不想死,還有一個人看明白了,那就是范文程。

范文程奉命去勸降洪承疇,洪承疇對他一陣臭罵。范文程不為所動,不談投降的事情,專門說些無關的話題。正巧,房樑上落下來一塊泥,掉在了洪承疇衣服上,洪承疇趕緊伸手“屢拂拭之”。范文程看到,於是趕緊辭別。

回去之後就對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想死,一件衣服他都這麼珍惜,何況是自己的命呢!”

范文程這麼一說,皇太極心裡就明白,於是接著勸降,很快就達成心願了。

色誘這個事情太離奇,就不說了。但是各種勸降,再加上回明朝已經毫無希望,各種原因吧,洪承疇投降了。

雖然說法很多,但是洪承疇不想死是事實,一個不想死的人,離投降還能很遠嗎?


七追風


崇禎14年秋,清兵在遼東的錦州、松山一帶大敗明軍。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督統的援錦步騎13萬人,幾遭覆沒。總兵曹變蛟、王廷臣衛護洪承疇率殘部奔入松山城內,連同其他未及潰逃的部伍共約7000人,準備死守松山孤城。

圖為北京明皇宮蠟像館記錄了松錦之潰。

經此慘敗,洪承疇痛感明朝廷徵集大軍不易,只因不明軍事,一意促戰,致今有日局面,在《經略紀要》裡曾記載他,見危授命,死不足惜,奈國家大局何!松山被圍,明軍幾次夜間圖為不成,損失不少將士,總兵曹變蛟有一次率部殺進清營帳殿,只因身負重傷,又加兵力不足,無法截斷敵人援軍,只好返回。

洪承疇是明朝降清最高級的官員,被稱為開清第一功。

此時的崇禎皇帝也接到了監軍的密奏,稱洪承疇在松山被圍半年,已經絕糧,清兵一旦攻破松山,即將再次大舉下南,圍困京城。崇禎感到絕望,當夜召見兵部尚書陳新甲,高討關外戰局,之後崇禎與陳新甲達成一致:朝廷已無力救援關外,派人去北方加緊議和,先剿滅內地的闖賊再說。

位於北京的洪承疇故居。

1642年兵敗松山的洪承疇成了清軍的俘虜,雖然被囚清軍對他禮遇有加,皇太極派很多漢族大臣多方進行勸降仍堅貞不屈,但是殘酷的現實他洪承疇愈來愈清楚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即將崩潰,而蓬勃興起的興王朝必會取而代之,富有文韜武略又權變機略的洪承疇有了見風使舵的想法。

但僅在百年後,乾隆編寫《貳臣傳》將洪承疇列入其中,併為明將袁崇煥平反。

有一天清朝的皇太極親自勸降洪承疇,北方的春天還有些寒冷,皇太極將自己身上的貂皮披在洪承疇身上,並漫談治國平天下,洪承疇從這位帝王身上看到了崇禎沒有的穩重厚道和文韜武略,於是順應了“天時”,終於降清。


圖文繪歷史


洪承疇投降滿清是三個方面的原因的。一,滿清政權對洪承疇重視,洪承疇是明末朝廷的重臣,對明朝的政治制度,軍事實力,經濟狀況.非常瞭解,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才,祟禎帝對他比較倚重。滿清政權要想問鼎中原,就必須要這樣一個引路人,幫助滿清政權出謀劃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洪承疇在明朝是權高位重,故舊屬下關係不小,滿清可利他的身份對明朝官員地方進行策反,而兵不血刃佔領地方。當初和洪承一起出徵的總兵曹變蛟,遼東巡撫邱仰民在一起被俘後,不肯降清,被滿清毫不猶豫地殺害了,這些朝廷封彊大吏滿清都不重視,單單留下洪承疇他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二,洪承疇在被俘後的日子裡,肯定總結檢討了明王朝為什麼內外交戰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原因,也並非全是前方主帥無能或不出力的事,也與明朝當時的政治腐敗,經濟崩潰,而使少數達官貴人發財,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崇禎帝又是一位剛腹自用,生性多疑,刻薄寡恩,急於求成的帝王。明朝是一盤死棋,反之滿清是一個朝氣蓬勃,旭日東昇的政權,古話說的好,良鳥擇木而居,賢臣擇主而事。三,洪承疇在被俘後是想一死以報祟禎帝對他的知遇之知恩,對來勸降看望他的滿清高官們總是謾罵侮辱激怒他們,但這些人總是一笑了之,並不為之生氣。見滿清不殺他,洪承疇又開如絕食,只飲水。滿清就無人再勸降了,只是聊聊天,關照他的身體之類的事。在幾月的較量中,洪承疇對滿清政權的人氣質,度量所折服。認為好死不如賴活,新君的度量大德淹沒了故主的知遇之恩。有以上三點理由,洪承疇投降滿清也是必然的。


史事顯微鏡


不需要太深的進行分析,因為根本原因就是怕死!自己本身就怕死,加上本身就身為高官的他,對功名利祿也有著更高的追求,在清廷的各種利誘之下,最終動心走向漢奸的道路就也在情理當中了。

事實上清朝方面在入關前期,總體上對明朝像洪承疇這樣的文武兼備的官員的追逐度比較高,除非到萬不得已,一般不會痛下殺手!例如1631年大淩河之戰被俘的張春,一直作為戰俘寄養在瀋陽,十年之後才去世,1638年高陽之戰被俘虜的遼東總督孫承宗,也是在反覆勸降無果的情況下才讓孫承宗自行了斷,由於這些人都是文官出身,可以說在明末的官僚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他們一旦變節,對其它明朝官員的影響很大,而且作為總體實力弱小的清朝也需要收納這些瞭解明朝各方面實力的官員,以備未來一統天下而做打算。



而對於被俘的武官,清朝則比較簡單粗暴,願意投降就收留不願意投降就處死,因為清朝初年也正是清朝軍力最強的時期,總體上在清朝的軍事體系中,清朝並不缺乏軍事上的人才,更何況為了穩定考慮,也需要讓滿洲軍隊壓制投降的漢奸部隊,在入關前期不願意讓漢奸部隊持續擴大的背景下,清朝對待明朝武官的態度明顯比不上文官。



所以洪承疇被俘押解到瀋陽後,比起被殺害的王廷臣曹變蛟等民族英雄,洪承疇自然成為了清朝拉攏的對象,雖然在反覆勸降之下連續遭到洪承疇的拒絕,但對於皇太極而言自己仍然有足夠的時間來跟洪承疇軟磨硬泡,尤其在另一個漢奸范文程發現洪承疇怕死的細節之後,皇太極就更有足夠的底線來跟洪承疇消耗時間,當洪承疇的底線一點點被磨掉,虛偽的外衣被一層層脫掉之後,洪承疇走向漢奸的道路就已經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遼寧資深球迷


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若說崇禎不器重,尚有以不得志而降賊之藉口。然此賊深受大明君恩,卻貪生怕死,迷戀權位。投敵已為不齒矣,又引外兵屠滅故國,自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者莫出其右!其後世子孫,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較之秦檜子孫死於國事,不亦羞乎?乾隆雖出於私心,然此賊列於貳臣傳,可謂當矣!


天牧子


真正的原因應該有兩個,一是不想死,一是功名心。如果真的想死,方法很多,一定可以死。功名心分為名和功,比如皇太極親自勸降就是給足了面子和名譽,得到重用就有機會建功立業。所以,洪承疇不僅降了,而且為滿清統一中國出謀劃策,做出了很大貢獻。

相比於同時期投降的祖大壽,做人的差距就大了。祖大壽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曾經詐降過一次,後來實在沒辦法投降了,基本上也沒有為滿清出多少力。

所以後來把洪承疇放入貳臣傳,也不算冤!


無怨生活


很簡單啊!因為皇太極不想讓他死!一個人如果想死的話,不用別人來殺你,他自己完全可以搞定,只要他不去自殺的情況下,投降和赴死只是看俘虜你的人,他是什麼意思,想用你可以有一萬種方法來勸你,不想用你就讓你背個好名聲去死好了!


路路180834667


是對政權及皇帝本身的失望,一腔報國之心,遇到一個言不聽計不從的昏君還不如打爛舊世界,還老百姓以太平,這就是洪的真實內心想法,但他萬萬沒想到投靠的野皮豬竟然是還未開化的野蠻人,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悠然自得145404607


怕死,怕回不去。佔領北京前,八旗極度歧視文官,對待被俘文官基本是一殺了之,連孫承宗那樣級別的也不例外。就算文官拉下面子投降,沒有個給力的受降人,性命也沒保障,沒準轉個頭就被八旗其它人殺了。洪承疇幹辛萬苦騙到一個給力的受降人來招降,還能不趕緊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