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私养兵马,对皇妃施暴都平安无事,为何收义子却被朱元璋杀掉?

苏沛锋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所以最初的时候他一直在常遇春的账下效力,后来蓝玉凭借着自己的能力逐渐崭露头角。朱元璋后期常遇春和徐达等人相继去世后,蓝玉成为了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将领。



公元1388年,蓝玉北上伐元,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破北元,从此蓝玉功成名就,朱元璋也因此把蓝玉比作了卫青和李靖一样的名将。

蓝玉在破元之后开始居功自傲,公然违抗朱元璋制定的国策,强行霸占了元朝的妃嫔。这件事让朱元璋很生气,不过朱元璋也没有过分谴责蓝玉,只是把梁国公改封为了凉国公作为提醒。然而蓝玉对于朱元璋的提醒却毫不上心,依然骄横跋扈的我行我素。



在随后的岁月中,蓝玉一次次的挑逗着朱元璋的神经。他公然侵占东昌民田,朝廷御史查问时竟然将御史赶走,之后还收养了大量的义子为之党羽。最严重的一次事件是蓝玉南征之后北返,守门官员接待不及时,蓝玉竟然纵容属下破关而入。

以上的事件发生后,朱元璋都选择了隐忍。因为朱元璋非常向往汉唐盛世,他希望明朝也能雄视天下,建立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所以他需要蓝玉这样的人才。




1392年,朱元璋已经是64岁高龄的老人,这一年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他培养多年的太子朱标去世。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于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被立为世子,其后一直作为朱元璋的接班人进行培养。而蓝玉等人也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政治资本,他希望朱标依靠蓝玉这样的人打下辉煌的大明江山。

太子朱标是常遇春的女婿,所以蓝玉是朱标的舅岳父,因此平时两个人的关系也非常要好。朱元璋认为,虽然蓝玉有些骄横跋扈,但朱标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是可以驾驭这个悍将的。但是朱标的暴毙让朱元璋乱了分寸,经过考虑之后朱标长子朱允炆被立为了皇太孙。



朱允炆这个皇太孙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他没有朱标的政治经验,根本没有任何能力驾驭蓝玉。而且朱允炆并非是常遇春之女的儿子,而是太子妃吕氏之子。种种的情况告诉朱元璋,他需要为朱允炆清理原来为朱标安排的政治班底,为朱允炆的继位以及政权的稳定铺平道路。

1393年二月,朱标去世还不到一年,新一轮的政治清洗到来。蓝玉的能力显然不是政治老手朱元璋的对手,最终被朱元璋剥皮实草,受到牵连的人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之多。



纵观蓝玉案件整个过程,蓝玉死的不算冤枉。洪武时期朱元璋的义子都改回原来的姓氏,而蓝玉还在大肆收养义子,而且后期蓝玉提拔军中士卒、将官基本上都是越过朝廷自己封赏。这些事情朱元璋忍耐就是为了把他留给朱标做一些贡献,然而唯一能驾驭蓝玉的朱标死了,蓝玉活着必然成了一种威胁,那就只有跟随朱标一起去了。


我是越关


蓝玉私养兵马,对元主的皇妃施暴,逼得人皇妃自尽。这些事情,朱元璋确实非常气恼,他甚至还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但是当时蓝玉刚刚立下战功。洪武十二年,蓝玉征讨西藩叛变大胜,元主和太子逃走之后,他将元主的妻儿全部虏获,一时得意忘形的他对元皇妃动手动脚,而这个时候朱元璋前脚才夸他是名将,是卫青,是李靖,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忍下了这口气,因为太子朱标身边缺一个能打仗的将领。他最终只是惩戒性地将他的封号“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

蓝玉此战大捷之后日益骄纵,蓄养了很多庄奴,还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在被御史追问的时候竟然恼怒不已,将御史赶走了。在喜峰关,因为时值深夜守门的官吏没有给他及时开门,他竟然率军直接冲了进去。这些嚣张跋扈之事,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义子之事也算是让朱元璋下定狠心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蓝玉和朱标关系比较好,而且蓝玉也经常被常遇春提在嘴边,没有少在朱元璋面前夸赞过这位妻弟,朱元璋对他也算器重,认了他这个干儿子。朱元璋的义子不是乱认的,干儿子给干爹打天下更加卖力,而且也能减少他们日后变节的可能性。朱元璋一下子收了二十几个义子,里面不乏沐英、李文忠、何文辉这等能将,所以朱元璋对于义子忠诚之说一定是比较迷信的。

蓝玉此人想要效仿朱元璋,大肆收了一千义子。要知道当时的蓝玉不过才三十几岁,用电视剧里面皇帝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这是要反啊!蓝玉这些义子之中包括了自己的属下,还有诸多百户以上的将士。

朱元璋是喜欢收义子没错,但是突然冒出来的这么多“义孙”他可吃不消这个福气。洪武后期,蓝玉是朱元璋想要培养给自己的太子朱标的能臣。但是朱标早逝,蓝玉居功自傲,还没坐上多高的位置就已经收了这么多义子。他今天因为开门晚了不高兴,保不准哪天储君朱允炆一句话伤了他,他振臂一呼,朱家王朝岂不是要被他的义子们给淹没?

其实蓝玉到底有没有造反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问题在于朱元璋已经不想要再看见他,贪婪、骄纵、触犯王权……这都是朱元璋最讨厌的官员特征,他当然不想要将这枚定时炸弹埋在他柔弱的皇孙身边。


木剑温不胜


这也不单纯的是因为收义子的原因。

首先,朱元璋是疑心非常重的一个帝王。哪怕有一点点矛头,他都会无限放大。



看过电视剧《朱元璋》胡军版,朱元璋在视察城楼时,蓝雨跟着,后面又跟着几个他的义子。朱元璋本来想和蓝雨聊点私话,就想让那几个人退下,结果他们不听,蓝玉解释说这是他的义子,除了他自己的命令谁的都不听,这一句话,让朱元璋彻底对他寒心了,朱元璋说了一句,那以后你让他们杀我,他们也不会反对了。(大概意思,原话忘了)


当时看电视时,看到这里就替蓝玉捏了把汗,心想坏了,这哥们肯定活不久了。

朱元璋肯定想的更久远,太子朱标去世较早,孙子朱允炆肯定镇不住这些大将,自己在世还这么狂呢,更何况以后呢,所以我觉得朱元璋下决心杀他也是在此时了。朱元璋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威胁朱明王朝统治的了。


万里河山2017


我觉得蓝玉收养义子被杀掉是刚好在错误的时间踩了了朱元璋的红线。

第一,错误的时间

蓝玉是太子妃的舅舅,相对来说也就是太子朱标的舅舅了。有这一层关系在,所以蓝玉一直都非常拥戴朱标,可以说是朱标的死忠派,甚至还有为了朱标得罪燕王也在所不惜。在洪武前中期的时候,蓝玉的嚣张跋扈,居功自傲就已经显露人前了,可是朱元璋仍然留着他,对他百般忍让,其实目的很简单,蓝玉是留给太子朱标的大将。可以说,只要朱标在,蓝玉之前犯的错都不是问题,甚至朱元璋可以在临死前玩一出贬责,朱标登基后抚慰的红白脸,彻底让蓝玉忠心。



可惜,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蓝玉失去了最大的保障,很明显的是,无论接下来的储君是谁,作为原太子的死党,这个人都会是新储君的绊脚石。那么为了帮储君扫清障碍,蓝玉等一系都必须死。

从蓝玉案牵连过万人就知道,这绝不仅仅是针对蓝玉一个人的,朱元璋除掉蓝玉只是引子,目的是要除掉威胁新储君稳坐天下的不利因素――朱元璋亲手为太子朱标打造的超强武将集团。没有办法,主弱臣强,想必朱元璋也是不情愿的,几十年到头来做了无用功不说,还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名声。

我相信,作为一手创立锦衣卫的皇帝,对于蓝玉收养义子的事情应该是早有所闻,只不过要杀蓝玉正好缺了这么一个借口而已。

第二,朱元璋的红线

看过明史的都知道,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收过很多义子,这些义子里面不少都为朱元璋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李文忠,沐英,平安等。因为这个特殊的经历和原因,收养义子在朱元璋看来就是培植亲信,扩大势力的最佳方法,而且成本低廉。



蓝玉本来在之前就有跋扈之举,但是因为太子朱标,朱元璋都忍了。到了朱标去世,要为了新储君扫清障碍的时候,就必须要给蓝玉找一个一击必中,一中必死的借口来除掉他,这个借口就是谋反。可是要定一个谋反的大罪名,就必须要有让别人信服的借口,而收养义子正是这样一个借口,而且也很容易被人相信,因为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可以说这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朱元璋的红线。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借口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借口,所以蓝玉死了。


总的说来,蓝玉死的不值,可是在朱元璋看来,蓝玉又不得不死。只能说,蓝玉押宝太早,太果决,又不给自己留后路,所有身家都放在朱标身上,可是天有不测风雨啊。


夜月下鸣蝉


蓝玉因“捕鱼儿海战役“走向人生颠峰,并因此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最高评价:"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



了解捕鱼儿战役大捷取得的坚辛,相信都会对蓝玉的军事能力表示由衷赞叹与佩服。


十余万大军在蓝玉带领下深入沙漠不毛之地、在没有任何通讯设施的恶劣情况下,他靠着极其准确的判断力与毅志,把北元彻底打败,解除北元的威胁,让朱元璋从此高枕无忧。


做为开国功臣的蓝玉,为何最终他不但被杀还牵连甚广呢?真的只是因收义子的原因吗?如果只看问题表象,说明对于历史真相不甚了解。压死骆驼的固然是最后一根稻草,但一定有个积累过程,真正导致蓝玉被杀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书君认为主要有3点:


1、蓝玉的居功自傲


蓝玉自从捕鱼儿战役大捷后,任意妄这个词好象在他身上附体。首先违反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欺负元主的老婆,致使元主老婆自杀。这件事不但让人不齿,也是件极为掉价的事。


接着在搬师回朝到达喜峰关口时已是晚上。守关的人员都已休息,但他们听到有人叫关时,还是第一时间就跑来开门。结果蓝玉做了件令人匪夷的事,居然带领士兵打破城墙闯入,整得好象救火队出动一样。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大为光火,对蓝玉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但蓝玉依然不知悔改,居然开始插手军权,在军队里安插自已的亲信。这些哪能逃得过朱元璋锦衣卫的眼睛,他这是不知锦衣卫的历害,把他们当成摆设呀。一桩桩一件件不法的事让朱元璋忍耐到了极限。


2、性格缺馅


蓝玉是军事奇材,但也是个“粗人”。不要认为粗人就是没文化,这种理解未免太过片面。有种粗人是:不懂什么叫深思熟虑,没有以大局为重的概念,啥事干了再想。这种性格上的问题,捅娄子注定是迟早的事。


对蓝玉性格问题估摸八九不离十,在招降北元将领纳哈出的事上可一窥全貌。


投降仪式这种掉份的事,按说带几个主力将领参加就行,而纳哈出为体现重视带了几百人参加。蓝玉开始也给足纳哈出面子,只字不提“投降”之类的敏感字眼,盛情招待。


没有旁生枝节,这是场很圆满的宴会。结果纳哈出向蓝玉敬酒时,蓝玉一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却打破了这种和谐。纳哈出给蓝玉敬酒,在酒桌上敬酒都会说些,你不喝就不是兄弟,看不起我之类的客套话。


蓝玉看纳哈出的衣服破旧,出于好心把自己的衣服给纳哈出穿。可是纳哈出是蒙古族,服饰着装完全不同。纳哈出觉得蓝玉这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显摆与高压,自然不会接受。


然后就陷入一个不穿,一个不喝的僵局。双方都是武将,脑袋不懂得转弯,简单的问题在他们俩僵持下,和谐的氛围被打破,闹得个翻脸的局面。


原来一言不合抄酒瓶往脑门上掼的酒桌文化老早就有。这还得了,双方打架事小,往大的发展将影响纳哈出20万兵力投降。好在有个劝架高手冯胜,好言相劝平息了这场即将越演越裂的争斗。胜利完成招抚纳哈出部队的工作。


这件事可看出蓝玉做事考虑不周,没有顾全大局的意识。人家都诚心投降,你就给足对方面子,还会有啥事,结果强硬死扛闹得差点陷入死局。


3、生不逢时


朱元璋最宠爱的长子朱标病亡,爱屋及乌缘故,所以朱元璋选择朱标尚年幼的儿子朱允炆继位。但是朱允炆不象自己父亲,经历过建国时期各种困难的考验,一个空降之人要驾驭这些开国功臣是难上加难。


朱元璋担心这些能谋善勇的功臣,无法老老实实听命于他年幼的孙子朱允炆。自己辛苦半辈子打下的江山,可能就会毁于一旦。


所以他要给他朱儿炆铺好通天大道,把这些劳苦功高、足智多谋的大臣清理掉。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位置的牢固。


朱标在世时曾反对朱元璋乱杀功臣之事,结果朱元璋对朱标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木棍上的刺。"可见他明确的目的,要为他的子孙扫除一切治国的障碍。


蓝玉太不了解朱元璋了,一次次的挑战朱元璋的耐心与底限。在朱元璋眼皮下,敢如此放肆,这分明是找死的节奏。朱元璋要向蓝玉痛下杀手,杀掉一个开国功臣得要有个罪名呀。于是蓝玉被安了个谋反的罪名。一个没有什么根基的人,哪来的胆量造反呢?真是"欲加罪于人,何泛无词"。



接着蓝玉本人被灭族,既然被安得谋反罪,肯定还有同党呀,受他牵连的人也因此多达1万5千多人。一代名臣死在自己的狅妄与权力之下,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的不朽功绩载入了史册,而让他千古流传。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蓝玉被杀,确实有收养义子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或者说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朱元璋作为皇帝,时局变化,他对于布局的调整,注定蓝玉要死。


蓝玉,明朝开国将领,在捕鱼儿海一战成名,大破北元,名震天下。后拜大将军,受封凉国公,是太子朱标的舅父,位极人臣。

但是,时局的变化意味着蓝玉必死无疑。本来,朱元璋为了太子朱标准备好了当时最一流的武将班底,为了继承大统,扫灭北元残余势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而皇太孙年幼,朱元璋只能为柔弱的孙子清除障碍,本来是助力的蓝玉等人,此时变成了绊脚石,最终被朱元璋屠戮干净。


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一万五千多人被牵连,其中不乏他的义子,史称“蓝玉案”。

私养兵马,对于朱元璋来说,尚且能够控制,毕竟解除兵权,切断后勤对于朱元璋来说很简单,毕竟自己打下天下,能力足够,甚至太子朱标也能够控制,不至于立马诛杀。

而对皇妃施暴,这个要看什么人了,朱元璋这样的枭雄肯定不会为了一个女子而自断臂膀的,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不然也不可能推翻元朝,坐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

而收养义子,却真的有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为什么呢?朱元璋起事时,也是广收义子,对于他打天下,义子的作用很大。而蓝玉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相比差太多,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有一次,蓝玉回京述职,随身带有几个义子,朱元璋的命令他们不听,而蓝玉一个眼神他们就立马行动,这在朱元璋心里肯定有另一番滋味,虽然蓝玉解释说收养义子为了打仗顺利,战场上义子们在自己周围,冲锋陷阵,无往不利!

想一下,一个个骄兵悍将,像蓝玉这种人,身边再聚有一大堆不怕死的义子,那是多么危险的事。

有兵权不怕,就怕武将有自己的集团,作为政治老手,朱元璋心里自然有底,蓝玉的死是注定的。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我是颍州小史官,喜欢文史野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哦!】

无笔史官


古代历史,基本都属于开放性的问题,不喜勿喷

这个,说句诛心之论,蓝玉豢养庄奴,横行封邑,侮辱元妃,关门火并其实都并不构成朱元璋诛杀他的充分理由。按照封建时代统治者的权术观点,蓝玉这种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是缺点跟本事一样多,身上不干不净总有几条小辫子的高级官僚反而是统治者最爱用的人物——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就可以如臂使指地让他指哪打哪;身上总有几条可大可小,可大而化之可上纲上线的小辫子,就可以保证该收的时候他能收的回来,该制的时候能制得住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之前对蓝玉的使用原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蓝玉出击捕鱼儿海造成的侮辱元妃事件使得朱元璋预定封其为“梁国公”改为贬义的“凉国公”就是朱元璋对他的一次限制与警告。

蓝玉最后的结局是惨遭诛杀,剥皮实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导致的中央政治格局急剧失衡。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后,明中央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朱元璋的儿子较有实力与能力的还有三个: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这三子分别

驻防西安、太原、北京,掌握有战斗力最强的明北部边防军的主力。但是由于秦王朱樉深被朱元璋厌恶,事实上不可能补缺朱标的位置继承皇位,而跳过朱樉选择较为贤能的朱棡(后来也不幸早逝)与朱棣又会造成严重的继承权混乱(连续违反了嫡长子继承制与嫡长支继承制),给明王朝的政治传统留下严重隐患,因此皇位继承者事实上只能在朱标子孙一系中选择;当时的朱标子孙一系是这样的,嫡长子朱雄英(生母为鄂国公常遇春之女,朱标正妃常氏)已经早逝,剩下的还有接续的嫡长子朱允炆(生母朱标次妃吕氏),嫡次子朱允熥(生母同样为常氏)。按照宗法继承权原则,按理应当由朱允炆继承皇位,但由于朱允炆非常、蓝一系嫡出(生母系吕氏),待朱元璋去世后,原本作为朱标嫡系势力培植的蓝、常一系功臣就有可能迅速改为拥立朱允熥,而朱允熥当时尚且年幼,一旦出现主少国疑,大将拥立的格局,政治权力极易旁落入外戚之手。

朱元璋作为久经沙场、杀伐果断的权力野兽,怎么可能允许出现这种情况。在子辈无法再确立继承人、孙辈继承人可能受到蓝玉一系威胁的情况下,留给朱元璋的可选项本来就不多,因此朱元璋在朱标去世的第二年就大开杀戒,将蓝玉、常遇春一系功臣全部铲除;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在外藩王与在内功臣的联姻对朱允炆的继承权造成威胁,朱元璋连带着将存在此类联姻的傅友德、冯胜也一并赐死。顺带说一句,当时已在洪武十八年因病去世的魏国公徐达长女为燕王朱棣正妃,如果徐达能够活到洪武二十五年,估计也难逃此劫。总的来讲,蓝玉之死其实跟他的各种胡作非为并无必然联系,而是在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继承人的时刻,决定了这批人的命运——你们这批人之前是左膀右臂,现在是绊脚石,只能死路一条。


军武次位面


主要是为皇孙朱允炆考虑,如果朱标不死,蓝玉也可能不会死,而且这个可能是借口。

1.多事积累并非一时杀心。

蓝玉1387年奇袭令辽东蒙古纳哈出二十多万人投降,因一点小事致使纳哈出受重伤,在前往南京路上死去,这很容易造成投降蒙古军队哗变,随后进攻北元上都对元妃施暴,归来时因为夜晚边城关门关闭,竟强令打破城门,上朝受封时竟嫌弃官小,令朱元璋群臣大跌眼镜,还对太子说朱棣谋反,被朱棣知道后告发朱元璋,插手皇族之事实在不应该。



2.皇孙年弱,恐难压蓝玉。

朱元璋想到自己活着蓝玉都这么嚣张,多件事积累起朱元璋对蓝玉的杀心,太子朱标又死了,自己的继承人朱允炆年纪小怎么压的住蓝玉,如果蓝玉活着必然恃功自傲更加不把新皇放在眼里,权臣扰乱朝纲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蓝玉必须死一旦找到个借口肯定会弄死蓝玉。 所以蓝玉肯定是要死的,如果功成身退回家养老倒是有可能活下来,但是碰见朱元璋也未可知,历史都是过去我们也不能忘记蓝玉是一代名将以及他辉煌的战绩,还是要铭记他带给我们的教训。


所以说收养义子被杀也许只是借口,他本人的性格和政治局势都要造就这个政治牺牲品,蓝玉被杀这样看来也是合理的。感谢各位看官们阅读手打不易,欢迎点赞评论如有不足还望指出,多多交流评论区很适合聊天。


非官方历史




蓝玉是明初了不得的猛将,在那个英雄辈出,名将如云的时代,蓝玉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是继徐达、常遇春后的旗帜人物。

此人猛,非常猛,但狂妄无比,错误也是不断,最终,那些错误送他上了断头台,被残忍地剥了皮。

蓝玉的错误(一),强暴元妃,怒砸城门



蓝玉最早跟随的是他姐夫常遇春,也许受了姐夫影响,其人打仗异常凶猛,很少有败绩。

后来,蓝玉随傅友德入蜀,再随徐达北伐,又随沐英等南征,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在洪武二十一年时,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征讨北元,大获全胜,除了北元皇帝等少数人逃跑之外,其他人几乎全被俘虏。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准备大赏蓝玉,并封他为“梁国公”。可惜,蓝玉归来途中,强暴了元妃,使其自杀身死。

这还没完,在经过喜峰口时,由于天黑,“关门”开启有些慢,这让蓝玉怒火中烧,一声令下,关门被强行砸开攻破。

这让朱元璋非常不爽,想到蓝玉立下的巨大功劳,朱元璋就改了个封号,叫“凉国公”。

按理来说,蓝玉看到这个封号就应该反思自己了,但最后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丝毫没发现其中的意味。

第二个错误,宴席上强烈表达对封赏的不满



蓝玉大胜归来,老朱除了封蓝玉公爵外,还升他为“太傅”。在庆功酒席上,蓝玉酒后又发飙了,大声发泄不满:“难道我不够做太师吗?”这是赤裸裸地表达对朱元璋的不满啊。

老朱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忍了,毕竟蓝玉还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心中的怨气在上升。

第三错误,私兵蓄奴,广收养子,结交权贵



蓝玉很张狂,老朱很能忍。

可是,蓝玉的张狂没边,他没有丝毫的克制。当功大于天,名满天下时,蓝玉的社交生活完全上了日程。

蓝玉开始结交权贵,朋友遍及朝廷内外;蓝玉开始有了不少私兵和家奴,超跃朝廷自己解决一些小事情;蓝玉收了不少义子,感受被别人叫爹的爽快。

此时,蓝玉的背后,一双眼睛一直看着,那是朱元璋的眼睛,心中的屠刀拿起放下,拿起放下,最后还是暂时放下了,因为蓝玉是太子朱标一脉。

危险来临:朱标之死



朱标之死,其实不是蓝玉的错误,和蓝玉无关。但朱标死了,蓝玉的日子开始发生变化。

蓝玉是太子朱标一脉,朱标一死,朱元璋开始物色下一任皇帝,最后定格在朱允炆身上。

可是,朱允炆不是蓝玉的外甥女(常遇春之女)所生,如果朱允炆上位,蓝玉肯定不会支持。

看到蓝玉嚣张跋扈的样子,朱元璋知道,一旦自己离世,朱允炆上位,蓝玉肯定是控制不住的,指不定闹出多大的幺蛾子。

于是,蓝玉的脑袋开始不稳当了。

洪武二十六年,当听到锦衣卫说蓝玉想要造反的消息时,蓝玉估计自己都懵了。神奇的是,蓝玉被抓进监狱后,竟然供出了很多人,后来这些人又互相供出了很多人。

蓝玉招供事宜真假难辨,但这时候朱元璋要的可不是供词真假。蓝玉狂妄是真,但造反的理由确实不够,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抓的人很多啊!怎么办?朱元璋说了,全都杀了,一个不留。本来,朱元璋就是要一网打尽,杀尽可能多的影响自己孙子的人,在这关口,又怎么会嫌人多呢?

最后,“蓝玉案”杀了总计一万五千多人,那些和蓝玉走得近的全都遭了殃,蓝玉不仅被剥皮示众,而且“光荣”地被安排进明朝的《逆臣录》,真的是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蓝玉之死,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收义子等,而是朱标死了,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为了维护大明的稳定,蓝玉等人必须死。


蓝风破晓


准确地说,蓝玉对元皇妃施暴虽平安无事,但当时朱元璋已经怒不可遏,主要是因为蓝玉在追击元代最后一位帝王元顺帝时,直接将元朝最后的星火剿灭,取得的功劳无以复加,这才没和他计较。而蓝玉收义子却被朱元璋杀掉,这件事,值得深究。

蓝玉与明朝的宰相胡惟庸一样,也是定远人,但相比来说,

蓝玉的背景更加殷实。他是明朝开国大功臣常遇春的小舅子,还是太子妃舅父,与朱元璋的关系绝对是无人可比。蓝玉此人,长身赤面,仪表堂堂,是一个勇略双全的大将材料。

最早,他是在常遇春帐下效力,“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后来,又跟从傅友德代蜀地,跟从徐达北征,与沐英一起定云南,功勋卓著,朱元璋一高兴,就册封蓝玉的女儿为自己的儿子蜀王王妃,其实也是对功臣的拉拢。

在洪武二十一年时,蓝玉又领命与大将冯胜北征元朝残余势力,在金山击败收归蒙古哈纳出二十万人,由于蓝玉勇敢善战,随即顶替冯胜成为大将军。值得提一下,冯胜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名列第三,北伐大胜以后,朱元璋就借口他藏匿兵马,把他软禁起来,后来赐死。

言归正传,蓝玉成为大将军后,屯兵蓟州,同年率领部众共计十五万,深入今呼伦贝尔草原西南部,在今贝尔湖畔击败元顺帝之孙脱古思贴木儿,同时

俘获蒙古公主、王妃、士兵近八万人。

但接下来的一幕却是谁都没想到的,蓝玉身为大将军,平时嚣张跋扈惯了,即便朝中专门管纪律的御史按规矩查案,他都不允许。并且,在俘获北元可汉的妃子后,他就直接肆无忌惮地钻进妃子的帐帘中施暴,导致元朝妃子直接羞愧自杀。

另外,蓝玉在北征南返时,到达明朝自己的守关喜峰关

时,只是因为官吏需要上报耽误了一些时间,蓝玉认为自己遭到了轻视,一怒之下,纵兵毁关。

朱元璋本来收到捷报很是高兴,对蓝玉众将奖励慰劳,并将蓝玉比作汉朝重创匈奴的名将大将军卫青。可谁曾想,蓝玉又弄出幺蛾子,逼死元朝妃子,擅闯喜峰关,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朱元璋命人将蓝玉的过错全部刻在世袭的凭证上以此来告诫蓝玉,并把打算封给蓝玉的“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慢慢地,蓝玉就迎来了“一首凉凉”。

不过,之后朱元璋还是容忍了他一段时间。在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命蓝玉督修四川城池;二十三年,蓝玉受命率军平灭都匀、施南等地土人的造反;二十四年,蓝玉又一气呵成率大军七万人平定西番、月鲁帖木儿之叛。蓝玉确实是战功赫赫。

但等到蓝玉凯旋而归时,朱元璋只封了他一个“太子太傅”,这让一向居功自傲的蓝玉很是不满,直接怒怼宣旨官:“我的功劳不配当太师

其实,这时候朱元璋已经动了杀心,只是还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直到太子朱标由于与朱元璋政见不和忧郁成疾病死以后,朱元璋在燕王朱棣的撺掇下,下定决心铲除蓝玉集团。

皇帝有实权,想要搬倒大臣,那太简单了。朱元璋想除掉蓝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毕竟朱元璋此人本身就疑心重重。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上告蓝玉嚣张跋扈、平时多养义子、又与朝中大臣有私交,意图谋反。

最终,史上著名的蓝玉案爆发,被牵连的一公、十三侯、二伯等共计一万五千多人,这个人数记载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很多明史资料都有实数记载。

其实,以蓝玉的狂傲性格以及能力来说,他是远远斗不过朱元璋的,但朱标的死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朱元璋之前纵容蓝玉的态度,因为按照嫡系继承制来讲,为了防止子嗣争权,只能让嫡长孙朱允炆继承大统,而朱允炆又与蓝玉没有血缘上的关系,保不齐等朱元璋去世以后,主少国疑,出现内斗的场面,所以朱元璋就找个理由替皇孙剔清道路上的障碍,虽然朱元璋制造出了“蓝玉案”、“胡惟庸案”,残忍杀害了几万人名流志士,“元功宿将,相继尽矣”。但不管朱元璋是对是错,明朝确实国祚二百七十六年,要是没有后人争议最大的几起惨案,明朝能维持多少年,还真是个未知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