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為什麼被評為千古麗句?

謝小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筆者認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弄明白一個問題:這兩句詩,是被誰評為了千古麗句?

  將此詩作此評語的人名叫孫洙,號蘅塘退士,清朝學人,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

  

  我覺得後兩句才是經典。不寫人痴痴呆呆地站在那裡目送友人,而是以景結情,孤帆漸行漸遠,以至消失在天際,唯有不盡長江,陪同友人一路前行。此情此景,言有盡而意無窮,盡得古詩之含蓄,令人回味無窮。


zhuqinglin


眾所周知,這是詩仙李白的名句,這句話字面意思淺顯易懂,一眼就明白什麼意思。打眼望上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花繁錦盛、柳絮朦朧的韶光三月裡,我最好的老朋友即將遠行,於是,我們揮手告別。

你看,時間是春暖花開的三月,這個季節大自然一片生機勃勃、花兒鳥兒爭相綻放自己的美好。比起大多數送別詩,李白寫的這首送別詩並沒有像其他詩人詞人那樣,鋪陳的全部都是幽婉傷感的字句,字句之間皆是傷感,並非如此。

比起那些生死纏綿、幽幽婉婉的送別詩,這首詩相對而言更加充滿了意境,把離別的情緒剪成有下次再見的場景,以繁華三月的景象告訴老朋友,我們的離別不要那麼傷感。

這一點,也體現出詩仙李白個人豁達開朗樂觀的精神態度,在李白的世界觀裡,他浪蕩不羈,他瀟灑落拓,他自由自在,所以,他並不會把離別鋪陳的那麼傷感,他認為這是男人之間的一個小插曲,應該果斷一些。

所以,結合李白的個性而言,這一句詩其實值得推敲,既有平淡灑脫的意味,也有揚州迷離的風光意境,所以成為眾口相傳的名句。


沈善書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被蘅塘退士選入《唐詩三百首》,並評前兩句是千古麗句。

為什麼呢?下面小說樓跟大家一起精讀一下李白的這首千古句篇。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題一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後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寫下此詩。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之:往,到。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辭:黃鶴樓在揚州之西,故曰「西辭」。煙花:繁花盛開,花氣如煙,泛指繁花濃麗的春天。

好友向西辭別黃鶴樓,在繁花濃麗的陽春三月下往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見,只見。碧空:碧藍的天空。盡:孤帆的蹤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蹤影消失在碧藍的天空下,只見長江流水,在天際奔流。

這首詩,從寫法上來講,第一句寫出了送別的對象——「故人」孟浩然,送別的地點——「黃鶴樓」;第二句寫出了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送別朋友的去向——「揚州」;三四句則寫送別的場景,並將詩人的情感寓於其中。

這些都是詩歌鑑賞題裡的答案,這首詩是寫的層次分明,感情含蓄,但這並不是這首詩成為經典的原因。

講真,送別詩中技法高超者恆河沙數,這首詩能成為經典,是因為詩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種風流氣度。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從「西辭」二字可以看出,這兩句是孟浩然的視角。

看,孟浩然辭的是黃鶴樓,這裡曾有仙人乘鶴而去,下的是揚州,那裡的繁華豔麗之鄉,風流薈萃之地,而他下揚州的時節,又是陽春三月,此時繁花似錦,春光明媚。

這兩句裡,意象明麗,所以被編選《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孫洙評為「千古麗句」。

李白用這樣的千古麗句,將孟浩然的揚州之行渲染得風流豔麗,在這風流豔麗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風流氣度也就突顯了出來。這樣的千古麗句,配「風流天下聞」的孟浩然,真是貼切。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三四句轉到了李白自己的視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離開,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邊,只剩下不斷奔流的長江流水。

這兩句寫景,景中無疑寓含著李白的情感,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別之情,但你很難說這情感是悲傷的,是惆悵的,因為這兩句詩的意境非常開闊。

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看著遠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情深而不傷,意厚而不悲,別得深情而瀟灑,這就是李白的風流氣度。

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分別從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視角,展現出兩位偉大詩人的風流氣度,表達出了兩位偉大詩人非同一般的友情,從而也讓這首詩展現了與別的送別詩不同的氣格,使得這首詩從寫法、用語到意境再到氣質,都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明代朱諫在《李詩選注》中評道:「此詩詞氣清順而有音節,情思流動而絕塵埃,如輕風晴雲,淡蕩悠揚於太虛之間,不可形跡而模擬者也。白於浩然,可謂知己,率爾而發,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後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若是喜歡詩詞的朋友,遇到自己喜愛的驚豔的句子,往往讀一遍就可以背誦上來。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有這個魔力。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除了寫的好以外,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跟另一首千古名詩一爭高下的意味。

大家提起黃鶴樓,想到的最有名的一首詩卻不是李白寫的,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崔顥的《登黃鶴樓》,這詩更是被後人推崇為七律之首的地位。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據傳說,李白見了這詩都歎服,還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李白確實寫過一首十分類似的詩:《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看看,無論是行文結構還是讀起來的意境,是不是跟前面那首很像。然而,李白雖說感嘆崔顥寫的黃鶴樓詩好,他自己卻經常寫關於黃鶴樓的詩,未嘗沒有一較高下的意思。可以舉一些例子,李白絕對是對黃鶴樓念念不忘。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在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餘槌碎黃鶴樓》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江夏送友人》

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送儲邕之武昌》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江上吟》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這裡只是舉了一部分例子,李白對黃鶴樓的偏愛可見一斑。可是在這麼多描寫黃鶴樓的詩句裡,最妙的還是《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前兩句是一個動作描寫,卻帶出來了出行之美,令後人對揚州心馳神往。後面兩句的意境可以說跟崔顥那首不相上下,而且更加豁達,在寫黃鶴樓詩裡,崔顥那個是七律第一,李白這詩就是七絕第一。


李白寫了這麼多關於黃鶴樓的詩,終於有一首無論行文還是立意,跟崔顥那首可以說不分伯仲,各擅勝場。同樣是千古名篇,有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覽眾河小


不是前兩句而是“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被譽為“千古麗句”。

這是而立之年的李白送別比他大一屬的孟浩然到揚州所寫的送別詩中的一句,全詩摘錄如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全詩的意思很簡單,寫景喻情,不表。

但以在下愚見,後兩句比之前兩句更勝一籌,也更提升了全詩的格調,開闊了全詩的視野,促使了這首言簡意深的詩成為送別之作的名篇。歷代評價此詩持這種說法的屢見不鮮,也是主流觀點,而蘅塘退士孫洙把“煙花三月”這句評為“千古麗句”也自有其道理。

單單說下這“千古麗句”,這句總讓人不自覺的想起“春風十里揚州路”這句。戲言之這兩句堪稱“孿生姐妹”,不分伯仲。這句究竟“麗”在何處?簡言之就是“煙花”二字,可謂全句的“句眼”。去掉這兩字,那前兩句與這首詩的標題並無二致,就是孟浩然與詩人在黃鶴樓辭別然後到揚州去。

李白送別孟浩然正是天下太平“開元盛世”,繁花似錦的盛世,花團錦簇的三月,而李白這位“風流天下聞”的老兄正好去當時的繁華中心揚州,而風流不羈的李白雖“身不能往心嚮往之”的情緒在這句中溢於言表。

在天下名勝地送好友去天下繁華處,而且正是李白一生中最快意瀟灑的時刻,這種歡快的情緒與通常意義上的離別有著強烈的對比,而這種強烈的對比正是“煙花”這兩字所注入的。這兩字既明寫“三月”這個季節,更在暗中隱隱突出了“揚州”這個目的地的風流繁華,在全句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種“一箭雙鵰”的手法運用的神乎其技,如“蝴蝶穿花”般地盤活了整句的“精氣神”,其蘊含的歡快的、欣然的情感基調呼之欲出,所以這句被譽為“千古麗句”也並不為過。


吃素的穿山甲


流行最廣泛的《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孫洙所編選的。

孫洙評價李白的詩“煙花三月下揚州”為“千古麗句”。

獲此殊榮的,還有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他也評為“二語與謫仙煙花三月七字,皆千古麗句”。

《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寄揚州韓綽判官》(唐)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1 兩首詩都是寫揚州的,《唐詩三百首》中還有寫揚州的詩,

比如,杜牧《贈別二首》“春風十里揚州路 ,捲上珠簾總不如”,寫歌伎之美。

李商隱《隋宮》“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寫隋煬帝驕奢享受,借古諷今。

相比較而言,

“煙花三月”,景緻綺麗。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風情搖曳。

揚州是一座風景秀麗,人文濃郁,姿態萬千的古城,或許孫洙認為這座古城這兩句詩恰好得揚州的風采神韻。

2 什麼是麗句?恐怕不能只是美麗的句子。

劉勰《文心雕龍·麗辭》:“麗句與深採並流,偶意共逸韻俱發。”

麗句清辭,是一個成語,整體概念。

所以,清新的,妍麗而脫俗,有意境的...

從句子美感來分析的,

“煙花三月”,用“煙”形容“花”,煙柳花簇,煙雨飛花,繁麗的花語便有了些清新的氣息。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石橋,明月”“玉人”形容吹簫的歌女,便是美麗多姿,高雅不俗,少了風塵味。

“煙花三月”“明月玉人”,妍麗而不俗,意境唯美而浪漫。

3 孫洙的《唐詩三百首》總共選取311首唐詩,大多膾炙人口的詩作,相對於博大精深的唐詩而言,所作評價也是有限的。

“千古麗句”可能只是孫洙相對《唐詩三百首》中的詩作出的評價,這兩句無疑是最好的。

揚州,煙花三月天,二十四橋,明月夜,斜倚闌檻,玉人吹簫...簡單兩句詩已是無限的遐想,這樣的評價也並非溢美。

若放眼整個唐詩宋詞,“千古麗句”何止這兩句了。

個人認為,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能算是了。


一綠浮芳


《送孟浩然之廣陵》背後,隱藏著李白這位詩仙一生的心結。李白的詩,在當代就被眾星捧月一般地推到了天下。杜甫稱他“白也詩無敵”;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他自己也以大鵬自喻,在詩歌的世界裡完成不將世人放在眼中。但就這是這樣一位詩人,依然栽過跟頭——李白喜歡遊山玩水,當他前往黃鶴樓時,正準備大寫一揮寫下一首為後人傳唱的詩篇時,卻發現黃鶴樓上已經有一首詩了。

黃鶴樓本是天下名樓,有文人題詩並不奇怪,早在李白到來之前,黃鶴樓的牆壁上已經如彈幕般寫滿了詩。但是這首詩不一樣:它居然讓李白一時不敢下筆,因為寫得實在太精彩了。這首詩,就是崔顥的七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縱然天縱英才,但在這首詩面前,也一時失了銳氣。先賢在上,李白絞盡腦汁盡力寫了一首《黃鶴樓》,依然自愧不如,最終無奈地寫上了十四個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的眼光沒錯,崔顥的《黃鶴樓》在後世公認為七律第一,這一次豪放不羈的李白輸得心服口服。但他是李白,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這可是有著青蓮劍歌的李白啊!於是終於在一個陽春三月,他寫下了《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可以了。有這二十八個字,黃鶴樓上我李白可以跟你並列崔顥第一了。後人將這首七絕稱為千古麗句,除了認可這首詩之外,也有將其與崔顥的《黃鶴樓》並稱於世的心理,“黃鶴樓”三個字,從此也有了不同的內涵。


亞歐研究寮


儘管已有二百二十個回答珠玉在前,仍想勉力一試,因為太愛這首詩。

此詩之美,美在於三:

一、風流蘊籍之美。

李白天生奇才,自帶流量,名動天下,結識了很多朋友,賀知章譽之“謫仙人”杜甫贊他“驚風雨,泣鬼神”“共飲岑夫子,問道丹丘生”,他卻獨獨傾心孟浩然。

為何?因為孟浩然是真性情,真隱士啊!雖然他也曾干謁求仕,不甘隱淪,卻以隱淪終老。半生處在紅塵之外的人,從身到心都是乾淨通透的,“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這樣的句子唯有心裡最澄澈的人才能寫出。能得李白一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可見二人是怎樣的友誼。

謫仙和隱士的離別,不同於普通人的離別,那是才情,風情,別情,情景交融,別是一般滋味的離別。

二、繁花照眼之美。

“煙花三月”,四字,沒來由讓人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樣明麗的句子來。

更何況“故人”辭的是仙氣氤氳的黃鶴樓,去的是最繁華的揚州。

春水碧天,煙雲草樹,千里鶯歌,柳綠花紅,風光旖旎。此時的詩仙,縱目騁懷,登樓遠眺,但見故人揚帆高舉,漸行漸遠,如此開闊明麗之境,不是“千古麗句”又是什麼?

三、意盡未盡之美。

故人已遠,詩人仍在原地,或許多少會有一些惆悵茫然。原詩還有小序:

“言我故人孟君,西辭黃鶴樓之地而行矣,當春景煙花之時,三月而下揚州,我送於江干,跂予望之,孤帆遠影,碧空已盡,帆沒而不見矣,惟見長江飛流無盡,故人已遠,予情徒為之悵悵耳。”

這樣的李白,多了一點人情味,走下神壇的謫仙,原來,也留戀友人的遠去......


閱微筆記本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筆者認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弄明白一個問題:這兩句詩,是被誰評為了千古麗句?

將此詩作此評語的人名叫孫洙,號蘅塘退士,清朝學人,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

他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

現在,我們來回答為什麼的問題,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先說第一個為什麼,孫洙為什麼要把這句詩評為千古麗句呢?

孫洙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

因為他編選唐詩的初衷是“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孰課本”,所以他對書中詩歌的要求是,宜誦易懂又有意境。

我們來看李白這兩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易誦易懂自然不必多言,更難得是那份意境。第一句是敘事並不出奇,千古麗句準確的說是第二句出彩。

用“煙花”這一意象形容美麗的春天,特別是分手之處是曾有神仙往來、名士契闊的黃鶴樓,目的地還是令人嚮往的古揚州 。

黃鶴樓、煙花三月、揚州,三個絕妙形象的組合成就了千古麗句。

再說第二個為什麼,後人為什麼會認同孫洙對這兩句詩的評價呢?我只說我的觀點。

首先,黃鶴樓對於李白有著特殊的意義。

李白的詩文裡,雖然多次提到了黃鶴樓,但卻找不到一首詩是專為描述或憑弔黃鶴樓而作。這其中另有緣由。據說,李白當年遊黃鶴樓時,見到崔顥的題詩《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認為這是一首千古絕唱,自嘆不可能作出更好的作品來與之媲美,因而罷筆。大詩人李白歎服而不敢作詩的消息很快地便流傳各地,被人們引為趣談。

後來有一位僧人引用這件事,作了一首打油詩:一拳搥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其次,孟浩然對於李白是一個很重要的存在。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那時候,他眼裡的世界,美好明媚,未來可期。

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

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第三,還是說回意境。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

彼時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裡進行。

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

詩人“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

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清中有媚,豔而不俗,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

“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

李白與孟浩然,同是風流瀟灑的詩人。

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在具有特殊意義的黃鶴樓,送別重要的友人孟浩然,正值詩意的煙花三月,去往詩人嚮往的揚州。

這麼多因素結合在一起,在“詩仙”李白的筆下成就千古麗句,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首詩確實不錯,李白何許人也,唐代偉大浪漫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諦仙人”被後人稱作“詩仙”,一聽這些簡介,想必此人不簡單吧,放現在就是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至於說前兩句為什麼好?

本人分析目前情況來看,從詞語構造,文風、當時的現場來分析以下幾個細節來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故人,就是指孟浩然,是李白的老朋友,在唐朝也是有影響力的詩人,雖沒李白名氣大,但也不輸上下,孟浩然在黃鶴樓跟李白揮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三月去揚州玩。反應了當時李白心情愉悅,李白大興作詩,暢飲詩詞。

黃鶴樓,在唐朝那時也算是著名風景區,站的高,看的遠,聞有三國時期費諱於此登仙鶴而去。如此高度,又能看到黃鵝樓下的美景,豈不是美景配詩人。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遊玩期間的作品,突出送別友人無限依戀感情,也寫出了祖國壯麗山河之美景。這難道不是千古名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