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王維與孟浩然的友情?

動靜文史


唐朝詩人王維與孟浩然是一對好友,只不過與王維的仕途順暢相比,孟浩然當真是時運不濟,空有一身抱負,卻無奈過不了科舉考試這一關。最後,只能放棄出仕,歸隱田園做個逍遙隱士。這首《送別》便是王維送好友孟浩然歸隱的詩,其中不乏對友人的寬慰和對歸隱的羨慕之情。

整首詩,言辭質樸,情感真切,卻仍要我們細心去品味深藏的綿綿之意,這種表達方式,有種獨特的禪意,似乎將意味引而不發,藏而不露。寥寥幾句,卻偏能引人探究,細細琢磨參悟。王維不愧是“詩佛”,這首詩的確頗有禪意,值得參悟。

王維與孟浩然

維與孟浩然的關係也非常好,因兩人都崇尚山水田園詩,都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因仕途不暢,在回襄陽隱居前曾寫了一首《留別王維》的詩相贈。在孟浩然後,王維也寫下了一首《哭孟浩然》的詩回贈,從贈詩來往中,可看出兩人友情的深厚。

山水田園詩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因此也稱王孟詩派。他們用開闊的胸懷,深細敏感的審美嗅覺,來描繪山水風景的優美壯麗,歌詠田園生活閒適靜謐,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盛唐時期社會的安定,農民的安居樂業和時代精神的開朗樂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賞析:

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


V思維視覺


他們即是忘年之交,又是知遇之交,更是君子之交。



武漢勇哥


王維與孟浩然有如古代版的一對CP,似胡歌和霍建華的關係,此處為調侃。

怎麼看王維與孟浩然的友情,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兩人被合稱“王孟”,並稱王孟詩派

王維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園詩人。兩人詩作主攻山水田園題材,寫作風格非常相似,自是有很多交集與切磋探討的機會,萌生深厚友誼也是必然。古書有多處記載,兩人關係“甚篤”。

第二,兩人之間的差距,沒有成為友情的羈絆

1,成就上的差距。雖孟浩然是唐朝山水詩的創始者,但後來者居上,孟浩然承認自己不及王維詩作的詩意高遠。

2,年齡上的差距。王維生於701年,孟浩然生於689年,兩人相差12歲。開元十六年的728年,已39歲的孟浩然再次科舉不中,這一年王維為其在郢州亭子裡畫像,名浩然亭,又稱孟亭,兩人從此為忘年之交。

3,仕途上的差異。王維的一生基本是官途順暢,除做了一段“偽官”,自認人生汙點外,其餘順風順水,一帆通暢。孟浩然的仕途則是命運多舛,一生坎坷。40歲進士不第,直到48歲在好友張九齡的幫助下才為官,但不足一年,就辭官回家。

4,家境上的差異。王維自幼家境殷實,後為官,自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他遊歷山水,修養身心,孟浩然則不同,生於不太富裕的書香門第之家,後因他為官之路百般艱難,一生都是生活拮据,捉襟見肘。

5,兩人之間所有的差距都沒有阻礙彼此間友情。王孟都是心胸開闊之人,自是不會蠅營狗苟,生出羨慕嫉妒恨的小人之心。

第三,兩人互贈詩作,互慕才華,一生摯友

1,孟浩然曾寫有《留別王侍御維/ 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儘管此詩被後人解讀有“酸醋”之意,但事實兩人的關係依舊友好。

2,開元十六年的728年,王維為孟浩然在郢州亭子裡畫像,名 “浩然亭”,晚輩後人覺得這樣稱呼有不尊之嫌,故改稱“孟亭”。

3,開元二十九年的741年,孟浩然不遵醫囑,與王昌齡相聚飲酒食鮮而亡。王維襄陽探友,才知浩然已逝,痛哭失聲,悲傷欲絕,後做詩《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王維哭訴:江山依舊,但卻無處再尋孟浩然。

以上歸之,王維與孟浩然的友情的確相當深厚,儘管有著種種差距,但兩人惺惺相惜,肝膽相照,成就了一段千年傳頌的佳話。


謝謝閱讀,請關注“詩詞與文學”,一同品讀詩文,欣賞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