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長讓孩子在入學前背誦詩詞、千字文、百家姓等國學作品,這真的有用嗎?你怎麼看?

小學初中教育資訊


我認為不僅有用,而且非常必要!

作家巴金十二三歲時,就背會幾部書了,其中包括《古文觀止》。後來他談到自己的散文

創作時說:“現在有200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地研究過,但是這麼具體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並非神秘不可思議,它也是有條有理、順著我們思路連上來的。”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講的就是背書對於寫作的意義。

章太炎以國學大師之名享譽海內外,魯迅、黃侃、錢玄同等人都曾對他執弟子禮。早年在臺灣當記者時,有一次與同事李書閒聊,頗為自負地說,自己所讀之書,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誦。李書不信,搬出自己所學的經書欲考倒章太炎。誰知章太炎不假思索,如數家珍地一一作答,甚至哪一句在哪一部書第幾頁都說得一點不差。

蘇步青讀小學,天天背誦《左傳》、《唐詩三百首》,到畢業時,這兩部書已能背誦如流;剛進中學,老師不信他能寫出作文《讀〈曹劌論戰〉》,順口舉出一篇《子產不毀鄉校》讓他背,他一口氣背完。

大師、名人背書與寫作的故事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他們的故事都告訴我們,背書對於寫作的重要。

為什麼要背書呢?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文章之“炊”,就是從字、詞、句之“米”組成的。要使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便要有豐富的詞彙來供挑選,這就要靠積累,要靠背。

那你們自然要問背什麼書呢?

要背《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唐詩三百首》、《宋詞一百首》、《古文觀止》等經典。


好好老師講作文


小孩子學三百千千,這類啟蒙的典籍,要以文學思維的方式。

例如《千字文》,眾所周知,千字文是一本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啟蒙兒童的小百科。

但是,不要忘記梁武帝命周興嗣編纂它的初衷——認字,認字,認字。

倒背如流,會描會寫,只是表象,最重要最核心的——知道字的淵源,知道每個字背後的典故,以及其延展的相關文學知識、文化傳統。

否則,背了,也是白背,如同胡適所說,他五歲時,就背過“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兩句話,當了十年大學教授以後,還是不理解以上兩句話的意思。


傳槑人


"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這些本就是古代的童蒙讀物,讓孩子學習和背誦沒什麼問題。

題主所疑惑的有兩個:一是"背誦",而是"有用"。

孩子的背誦,不像大人看書那麼頭痛、背書那麼痛苦。孩子的記憶力,且不說是過目不忘,至少讀幾遍就能背誦下來了。不必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背誦"。

說到"有用",這就現代功利了。"有用"與否不是判斷標準,也難以找出"有用"來。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一輩子的受用。

如果偏要要找出"有用"來,那麼至少可以"認字",可以有古文語感,對於以後考文言文有幫助。但這些"有用"卻是不值一提的,重要的是品格的養成、人格的塑造。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這個不在於讓孩子學習多少知識,這是一種方法。古人為什麼採用讀誦的方法,只讓孩子背誦,不讓他理解意思。就是不讓他們胡思亂想。到了13歲以後才開始給他講解意思。


一方面孩子的記憶力在年幼是最強的。適合讓他記憶有用的經典。年長以後隨時信手拈來。

另一方面,在這個年齡段總得給他學習的機會。沒事做,他就會找事做。


總之孩子小,多背誦些經典,沒有任何問題,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尤其是紮根類的基礎經典,如《弟子規》。


六字洪名成正果



小恐龍212754152


個人認為沒用。在二十四史中常見的古人一般是三歲熟讀唐詩,四歲背誦三字經云云的,於是很多人也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神童,打小就要背下這些東西,這就與要求三歲會英語四歲會鋼琴五歲會奧數的行為沒什麼區別,都是在揠苗助長。另外孩子也不懂國學的內容,即使背下了也不知道什麼意思,更談不上運用。


靈虛子1


不應以功利性的目的為出發點。"有用"抑或無用,以你自己的視角理念為定。

國學啟蒙,宜於幼年,教之得當,受用終生。家長不應以"功利″為目的,對兒童施以不當方式,產生精神壓力為好。


真空妙有無量壽


我個人並不贊成這樣做,學齡前以兒歌為主最合適,至於唐詩宋詞千字文等等,知曉一些簡單的就夠了,都學會了還上學幹嘛?

各人的看法


北京大媽阮雅青


作為國學愛好者,十分不贊同這種行為,拔苗助長。

背這些對孩子未來沒有多大作用,方法不當可能會引起孩子反感國學,對未來成長不利。

我國國學經典多了,家長自己好好讀讀,分辨下好壞。不要自己不會,還要孩子必須背誦的。


中國歌牌詩詞紙牌遊戲


培養孩子嗎,從小開始,開發小孩的能力嗎,孩子能力強將來越可能出人頭地,這就是功利作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