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相聲名家”,只算“學員級”?他們只會背臺詞,毀相聲?

除夕春晚,開著電視機,載歌載舞無人看,一桌人打麻將,只有到相聲小品時,才頓時放下手裡的牌,去電視機前輕鬆嘻哈一下。等相聲,在多年前,是一家人看春晚的重要事項。

春晚“相聲名家”,只算“學員級”?他們只會背臺詞,毀相聲?

那時,語言類節目——相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春晚節目的“扛把子”、“重中之重”,還迎來了中國特色藝術——“諷刺相聲”、“歌頌相聲”的黃金時代。

1984年的春晚,侯寶林的弟子馬季,說了一段《宇宙牌香菸》,馬季極富特色的倒口(模擬方言),活脫脫的諷刺了一個利益至上的商販形象,滿足了當時人們對這一社會現象的不滿的宣洩感。

三年後,由梁左創作的文藝範兒相聲《虎口遐想》在春晚受極大歡迎。這是馬季的高足,姜昆走紅的相聲,這是所有春晚相聲和小品中,少有的關於人生灰色地帶的描述,讓它有了一份貼近現實的真實感。

春晚“相聲名家”,只算“學員級”?他們只會背臺詞,毀相聲?

隨著姜昆、馮鞏等走紅之後,陸續有陳寒柏、張大禮、劉亞津、劉俊傑、劉全剛、鄭健、劉惠、李嘉存、陳寒柏、王敏、劉流、王振華、趙偉洲等人,通過春晚一夜成名,成了著名相聲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之後,便是四處走穴。有人說,春晚成就了相聲演員,因為,一輩子只要登上過一次春晚舞臺,就足以紅遍全國,揚名立萬。

春晚“相聲名家”,只算“學員級”?他們只會背臺詞,毀相聲?

在眾多相聲名家的走穴努力之下,相聲居然跌入了低谷!緣何?因環境Or因人?有人說相聲是“成也春晚,敗也春晚”,是耶非耶?

那時,有人說相聲,但沒人發揚相聲,或說相聲的根基成了海草,隨風飄搖,忙於附庸在各種情景上,找不到相聲在哪兒了。每每居於廟堂之高,俯視萬民敬仰,在享受“著名藝術家”光環的同時,成了按部就班的上班族,也就是成了“溫水中的青蛙”,除了偶爾的呱呱叫兩聲,已忘了相聲基本功,忘了相聲技藝的傳承與魅力展現,只剩下了養尊處優的文工團員工。

春晚“相聲名家”,只算“學員級”?他們只會背臺詞,毀相聲?

在他們的意識裡,相聲只是在晚會或比賽的時候,背誦一段臺詞而已,獲個獎,評個職稱,繼續養尊處優。似這等,相聲焉能不跌入低谷?!

但,原來的相聲,哪有這樣的養尊處優?!傳統民間相聲,也是歷經漫長曆史,吸取各種技巧手法逐漸形成的,那時沒有固定文學腳本,沒有專業作者,但卻有傳承體系,有一套吸引流量、讓顧客開心花費的手法經驗。每一段相聲有骨架,但不同的相聲演員,會改成屬於自己的形式手法,隨著對作品的理解,更可以加入自己創作的內容,擁有自己特徵的風格。這是相聲演員的成長,不是隻背臺詞就可以了。

春晚“相聲名家”,只算“學員級”?他們只會背臺詞,毀相聲?

好像郭德綱說過一句“一字不差的那是學員”。郭德綱也上過春晚,有固定臺詞,但沒固定住,現場自信託大的玩起了“臨場發揮”,以至於笑果打折扣。這樣超越“學員級”還是穩妥為好吧。郭德綱認為好相聲就是聊天,即與觀眾有互動感。雖然也許對這種說法有爭議,但作為一種個人風格,是沒問題的,不然,觀眾為何能滿坑滿谷的樂在其中。

春晚“相聲名家”,只算“學員級”?他們只會背臺詞,毀相聲?

關於郭德綱,爭議未停,褒貶不一,但都爭執在是否“三俗”方面。若拋開這些,單論相聲技藝的熟練,馬東曾經說過四個字----“驚為天人”。因為,很多相聲演員,都是提前對詞對很多遍,才能順利進行表演,而郭德綱和于謙這對搭檔,卻是現場量活,想一個主題,把大概的幾行寫下來,然後和于謙一起往下捋,沒有表演定式,甚至於很多時候天馬行空,即使很多的相聲前輩都做不到。也許,這就是郭德綱能讓觀眾樂意花錢買票的“相聲絕技”吧?

春晚“相聲名家”,只算“學員級”?他們只會背臺詞,毀相聲?

只有當相聲成為一門絕技,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可能??

今年下半年,又有春晚或大賽的“相聲大師”出來收徒,不會是傳授------怎樣通過春晚成為“相聲名家”吧? 之後又變成“他們曾是著名相聲名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