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如何面對各地方言的轟炸呢?

JJ-魅力值Ax小豪


人的口音從小形成,如果沒有嚴格的訓練,許多人是很難改變自己的口音的。在這方面,皇帝會有一些困擾,但不會太嚴重,應該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其中原因,大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確實有一些官員的口音比較重。比如南宋時的楊萬里是江西吉水人,宋孝宗曾經要搞一個儀式,為八十歲的宋高宗奉上尊號,宰相推薦楊萬里充當讀冊官,在殿上朗讀冊文,但宋孝宗不同意,理由就是他口音太重,別人聽不懂。

第二,皇帝上朝不是開討論會,有機會發言的都是特定的大臣,許多議題事先都有奏疏呈上來。而且,能夠參加朝會的,都是經過層層選拔的官員,經過多年的教育,本身口音就比普通人輕一些。個別口音重的大臣,會盡量用書面語來說話,別人相對容易理解。

第三,許多時候,皇帝與大臣之間是文字往來,而且中間還有內閣和六部官員,不會有什麼障礙,特殊情況下才會與大臣面對面交流。

比如,明末的袁崇煥是廣東人,口音應該很重,崇禎皇帝曾經說過一句:“守遼非蠻子不可”,他把袁崇煥稱為蠻子,說明已經注意到袁崇煥的口音。但在平臺召對的時候,二人的交流比較深入,也沒有什麼障礙。這其中,其實是雙方都很注意調整的結果,聽的人用心聽,說的人儘量向書面的發音靠攏。


於左


普通話產生於現代,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可是沒有普通話的。而當時大臣來自五湖四海,那麼上朝的時候,皇帝和大臣是如何交流的呢?

你可能現在腦海裡會這樣想:

“各位艾西,豬尾巴!不要醬瓜,鹹菜太貴啦!”(各位愛卿,注意啦!不要講話,現在開會啦!)

皇上說:“請丞邪醬瓜!”(請丞相講話!)

皇上:“艾西們,今天的飯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愛卿們,今天的飯夠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不要醬瓜,我撿個狗屎給你們舔舔……”

(不要講話,我講個故事給你們聽聽……)

要真是像這樣上朝,皇上和大臣直接說相聲去得了。那麼具體這麼解決的呢?

其實上朝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在先秦時期,秦統一之前,周公制禮作樂時官話就是周禮的一部分,稱為中原雅音。《詩經》中的“風雅頌“的“雅”就是這個。這也就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稱為“官話”。

在秦朝時,秦始皇在全國統一文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小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進行文化的統一,另一方面則是統一朝廷大臣上表奏章時所使用的文字。文字可以統一,那麼當皇帝和五湖四海的朝廷大臣們面對面交談時該怎麼辦呢?其實皇上和很多大臣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便出臺了一項政策,對各個民族實行“民族共同語”的措施。

在秦以後,漢承秦制,直至北宋,官話基本就是中原雅音和關中方言的融合,北宋官話又稱河洛讀書音。在宋以後的元,明早期,南京話成為當時的官話。在明清時期,由於政權首都在北方,許多上京應考的人,多數都學習北京話,這也就是現在的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緣由。

官方語言有了,為了防止官場上各處的人交流不暢,朝廷便有規定,入朝為官之人,一定要會說官話。雖然朝廷官員都講官話,但是在古代通訊交通不發達,也沒有能夠用來學習的電子設備,人們沒有學習通用語言的通道,於是各地的方言存在非常頑固,口音問題也很重。就算是官員,說官話口音也很重,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曾國藩。

要說推廣古代“普通話”最上勁的,還得數雍正。1728年,雍正帝下令將北京話定為官方用語,北京話的地位迅速提升。於是,雍正帝下令,福建、廣東兩省的督撫要建立正音書院,聘用教官教授官話,童生、秀才、舉人們,八年內必須學成,否則就不許參加科舉——學不會,就別想當官了!在明末的農民起義戰爭中,首任闖王高迎祥就吃了語言不通的虧。明朝調來遼東邊軍鎮壓農民軍,史載“邊軍無通言語,逢賊即殺”——邊軍聽不懂農民軍的西北方言,逢敵必戰。

中國國土廣袤,地大物博,讓人們都學會普通話是一項好大的工程,那是建國以後,1956年,中央國務院發出的指示,推廣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北方方言為輔,參照書中白話文的例句例形,指定的一種語言。普通的意思是:普遍通俗簡單易懂,使人們容易接受,比較好學。

因此,古代皇帝和大臣上朝交流基本上沒什麼問題,如果有個別說不清楚的,也有奏章文字來說明。




詩酒伐木累


歷史上的皇帝其實非常苦惱各地方言不一的問題。

例如清朝統治時期,朝廷實行引見制。 所謂的引見,是指中下層官員在高級官員的引導下,覲見皇帝,經受考核;皇帝通過與官員的交談,對他們的素質進行評定,最後決定是否重用。

然而,在引見的過程中,皇帝經常苦惱於來自全國各地官員的方言——朕聽不懂啊!

1728年,雍正皇帝就曾經抱怨過福建、廣東官員在他面前說的話,他根本聽不懂:

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福建、廣東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官民上下,語言不通,必致吏胥從中代為傳述,於是添飾假借,百弊叢生,而事理之貽誤者多矣。

雍正覺得不能繼續姑息這種情況,決定開展一場推廣普通話(官話)的運動。

於是,朝廷決定設立“正音書館”,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北京官話。上諭頒佈後,福建、兩廣等地的各個府州縣,均成立了正音書院,教授士子們官話。

朝廷甚至規定,凡是想要讀書、科舉、做官之人,必須要學會官話;不會的人,禁止考取秀才。

當然,這個結果自然是收效甚微的,後來只能取締了。直到晚清戊戌變法時期,廣東人梁啟超等面見光緒時,皇帝仍然被方言問題所困擾。


HuiNanHistory


十里不同音,想到皇帝上朝時,會有來自四海之濱的朝臣,操著各自的口音方言彙報工作,是不是很有趣,那麼自小京城長大的皇帝聽得懂麼?


"戊戌變法”初期,梁啟超已名噪京華,與康有為並稱,光緒帝久聞其名下旨召見。因梁啟超是廣東人不會講官話,粵語又咬舌難懂,彼此交流困難。講的啥維新主張都鬧不明白,光緒皇帝大為掃興,結果只賞了他一個小小的六品官銜。

受此挫折,梁啟超決心學好官話。正好妻李蕙仙乃京宦之女,妻教夫學沒過多久,梁啟超的口語水平大有長進,再進宮面聖,交談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科舉制有殿試,主考官和皇帝要面試舉子,倘若長的太醜,或者有殘疾,或結巴言語不清的,想來也和溫庭筠一樣難免失意了。

在正常情況下,布衣和小吏和皇帝面對面交流很罕見的,有內閣和六部代為轉達

。再者朝堂之上陳情議事,氣氛莊重嚴肅,能得見君面,各大臣都會有所發言準備。皇帝的話便是官話,臣子自然要向聖上看齊。

家鄉土語自然登不得大雅之堂,用書面語講出來,也就口音之差了。往往只簡單陳述兩句,"皇上萬歲,臣有本奏,…"一面將寫好的摺子由太監轉呈皇上御覽。(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的統一和傳承,對中華文華延綿不絕實為頭功。)

倘若皇帝看了,當面詢問聽得不耐煩,也可由轉丞相代詢辦理。而能上朝議政的官員,級別不低,大多為官多年,異地各處任職,雖鄉音難改,大體聽說方言的能力不差,否則如何作為?

再加上頭天入朝前準備記事本朝笏,甚至對著燈籠演練一番也是有的。要知道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禍及全族啊。偶爾群臣爭辯激烈之時,保不定來句家鄉俗語娘希匹,皇帝沒聽懂或沒聽清怎麼辦,這時近侍和太監會向他耳語解釋,也就釋然了,說不定對於心下厭惡之臣被罵,還暗暗叫好呢。

至於外國或少數民族使節,禮部會安排翻譯隨行在場。據說李白最初就是因為會說會寫胡語,充當翻譯官而入朝,才有了楊妃研墨,高力士捧靴的一段風光故事。

所以想看皇帝聽不懂方言乾著急的吃瓜群眾,有本上奏,無本散朝了吧!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魚🐠兒,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普通話不普通!

北京以北200公里,有個河北灤平縣,這裡的人,人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為啥?因為人家的方言——灤平話,就是普通話!牛吧?


其實,也沒啥好牛的!

咱們說的話,普通不普通,跟話本身沒有關係,而跟用這些話的人有關。

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咱們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口音差異非常大,且不說南北語系的不同,即使同鄉,可能口音也會略有區別。

語音的多樣性,古已有之。但差異大,不代表沒有標準。

古代不是沒有普通話的,而只是不稱其為普通話而已。不信?我們就數數歷史上的“普通話”。

雅言

《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子是個山東大漢,平時說話也是山東腔。但是,孔老師在講課——比如講授詩經和書經的時候,以及住持禮儀的時候,都要用“雅言”。

所謂雅言,也叫正言,是西周的普通話。孔老夫子尊周,所以,很鄭重其事的用“雅言”。

唐詩究竟該怎麼讀?

唐詩是我們的文化瑰寶,但是,用普通話讀唐詩,常常會覺得不夠押韻,但是你換用客家話讀一讀,完全是另外一種感覺。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小學語文中的“遠上寒山石徑斜”,這個斜字,古時候讀作”霞“。

這肯定是有標準的。要不然甲詩人讀斜,乙詩人讀“霞”,就亂了套。

河南話也不賴!

到了宋朝,洛陽話開始風靡官場。陸游說: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因為建都在開封,所以北宋的官話也就是開封話、洛陽話了。想來就搞笑,皇帝上朝不停的說著:中不中?你弄啥來?

明朝都說四川話?

明朝末年,張獻忠屠川,四川90%的人被殺掉。最後不得不“

湖廣填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百姓遷徙到了四川,為了便於交流,他們就使用明朝的“官話”。由於較少受原住民的影響,基本上都保留了下來。

普通話是滿大人?

普通話的英文單詞是:

mandarin

讀一讀,發音多麼像滿大人啊!

其實,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比起古代的發音、音調簡單了很多。原因就是,滿大人舌頭不利索,普通話就是他們簡化了的蹩腳的漢語啊!

所以,為了交流方便,我們要多說普通話,但同時,絕對不能讓方言滅絕,否則,我們就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飲水君


雖然沒有普通話但是朝廷有所謂的官話,科舉考試的舉子們特別是能夠參加殿試的都培訓過所謂的官話,只是呢因為不是從小訓練的,所以很多都帶有一定的地方口音,類似於現在帶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話。譬如影視劇裡出現的毛主席就是說的湖南普通話,其實毛主席原來是說湘南話的,口音很重很不好懂,開國大典上就沒聽懂幾句,主席後來才學的普通話,就是大家在影視劇裡熟悉的湖南普通話,交流基本沒問題。朝廷有御史專門審核口音的,一則你官話不行恐怕是不能入朝為官,其二聽你口音斷定你是哪裡的人,怕你為了考試容易入取把戶籍改了,例如以前高考遷徙明明是江蘇山東的考生,為了考試容易把戶籍改成甘肅,廣西這些科考競爭不是那麼激烈的地方。最後古人對於普通話的依賴遠低於我們。


願艾露恩和你同在


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怎麼面對各地的方言?

題主的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古代確實存在這個問題,但是問題不大!畢竟人家可是皇帝,歸根到底是幾點原因:

①古代是有官話的。古代能當官的都是進士出身,文化底子是很厚的,文人之間說話各種之乎者也,都能聽的明白!



②固定官員發言。皇帝上朝時,一般都是固定的幾個官員發言,就算有地方口音,聽的多了,也就習慣了!

③在這裡就得感謝偉大的秦始皇了。統一文字,書同文,也就是說使用的都是一樣的漢字!而且皇帝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批改奏章,也就是說在看文章,就像我們中國各地說的方言聽不懂,但是漢字大家都認識!


④乾脆不上朝。我是皇帝,誰管的了朕!中國2400年的封建歷史,當然不乏各種奇特帝王,例如明萬曆28年不上朝,天天在宮內煉仙丹!一個人平靜快活!有原因就是大臣吵吵的鬧心!


說個有趣歷史故事,大佬們當故事聽聽就行!話說大清光緒年間,梁啟超公車上書震動朝廷,光緒帝召見梁啟超,梁啟超是廣東人,梁啟超向光緒帝長篇大論自己的變法主張,救國圖強!正當梁先生滔滔大論時,光緒帝眉頭緊皺,梁先生慌了,便問:聖上有何指示(粵語發音)?光緒帝:愛卿你吵吵半天講的啥玩意兒?朕咋一句都聽不明白呢…

純手打不容易!大佬們給個關注吧!


發久錄像廳


春秋時期的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常以雅言教詩書,誦詩讀書的人,必需用雅音來讀。所以,古代的“雅言”也稱作“雅語”相當於古代的“普通話”,從西周開始就有了。

我們都知道周朝的統治近八百年,像“雅言”估計就是周天子所說的語言。在西周各個諸侯國都會向周天子朝貢,每年都有。那麼,這些使者估計都要說“普通話”——“雅言”,不然周天子怎麼聽得懂。無論西周還是東周,“雅言”都是一種官方語言。也就是說,做官或者讀書人,必須說這種“普通話”,你不說“雅言”不然沒人聽得懂。

秦朝滅了六國以後,統一了文字和貨幣,沒說統一語言。不過當時的人口兩三千萬,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當然,除了南方沒有徵服的地區不會說雅言之外,中原各國,尤其是周天子管轄的範圍之內,讀書人應該都會雅言。所以,不存在統一語言一說。秦漢政權統一,大漢王朝應該繼承了先秦衣缽,語言系統沒有多大改變。而中國語言的演變應該從“五胡亂華”開始,大量的北方外來語言與中原融合,中原單一的語言系統被打破,人口結構也開始變化。

從西晉到隋朝再次統一中原,中國才結束達300年的動亂與分治,所以語言系統已經發生了改變。唐朝滅亡以後,北方人口又一次內遷,中國語系又一次遭受衝擊,所以不同朝代的語言相對來說很亂。不過那時的語言,應該以一個王朝首都政治文化圈的通用語言來定了。到了明朝,朱棣遷都以後,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已經在北京,北京方言開始成為官方語言,也就是現在的普通話。朕史回答,不妥之處望大家指正。


謀士說


需要明白的是,即便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時也不會面對各地方言的轟炸!


這是因為在朝堂做官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王侯將相,子孫後代大抵在京師都有個一官半職,然後受生活環境影響,即便不會講官話,一代一代傳承久了也能做到字正腔圓。

至於通過科舉或其他功績而升遷的地方人士,也是要學習官話的,這就和我們讀書是一個理,既然想要前程似錦,都能吃得了十年寒窗苦讀,還受不了學習一個官話?

當然,也有極個別有才的地方人士,文如楊萬里,武如袁崇煥,都是南方人士,這些地方自古便有十里不同音之說,而官話又是以北方發言為準,地方口音重也沒辦法。但這並不是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最早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道,統一了文字,這樣有事也可通過用文字上疏奏摺等。

即便是要朝堂議事,這不還有翻譯嗎?

當然,這裡還是限於極個別極為有才的人,否則連古代官話都不會,是很難做官的!


美家手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的作用。

中國北方話和南方話,堪稱天壤之別,甚至很多地方相隔十里八里,說話都不一樣。

然而,就是因為有漢字,中國才沒有分裂,因為文化聯繫在一起。

對於中國人來說,口語聽不懂不要緊,但書寫漢字都是一樣的。

所以,官府的公文暢通無阻,各種信件和契約都全國通用。

皇上不需要會地方話,就可以輕鬆統治全國。

自然,如果地方官到一些地方口音太重的地方上任,也許需要帶著會當地話的幕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