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
“怹”的讀音是“貪”,是第三人稱“他”的敬語。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字。雖然最早收入了《康熙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裡也有這個字,但現在北京人幾乎不用這個字,甚至不認識這個字了。
這個字大約是在明清時期由北京人獨創的,而且在當時也是流傳非常廣的,東北地區的方言裡也有此字,但黃河以南的方言卻查不到。正因為它在明清時代是北京人的口語,所以才被收入《康熙字典》。
“怹”字的發明,跟您字有關。“您”字是元大都時代北京人發明的第二人稱敬語,而且到了明清時代,已經被大眾認可、那麼為什麼第三人稱,不可以也有敬語呢?
“您”字,是心上有你。乾脆,也來個心上有他吧,於是就有了“怹”字。在老北京,“怹”字跟“您”字一樣,也經常掛在人們嘴邊兒。但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北京人說話逐漸向普通話過渡,“怹”字也跟許多特別土的北京方言土語一起,淡出人們的口語了。
老北京人對長輩、上司的稱呼,必須要跟一般人有區別,而且必須要用敬語,沒有怎麼辦,所以才有了“您”和“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