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都有哪些症状?

剑花烟雨风情


临床上先天性肝囊肿患者大多数无症状,常因体检时经B超发现,少数患者在40~50岁后出现症状就诊。

腹痛和腹部包块是其最常见的症状,其他不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饱胀感、疲乏和黄疸等。症状通常由囊肿增大所致。疼痛性质不一,一些病人为钝痛,另一些病人表现阵发性剧痛,需麻醉性止痛剂镇痛。体格检查可发现腹部包块或肝肿大,但这些发现是非特异性的,不足以取得确诊。

多囊肝患者大多数有明显肝脏肿大、质地充实、硬,可扪及结节。伴肾囊肿者可扪及两肾不规则增大。囊肿内出血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腹痛和囊肿迅速增大,但少数病例疼痛较轻甚至缺乏;突发剧痛或出现腹膜炎症状体征时,提示有囊肿扭转、绞窄、出血或破裂等并发症。囊内感染时,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与腹痛。临近肝门的囊肿可压迫肝管或胆总管引起轻度黄疸,但其发生率较低(约5%)。

喜欢这个回答,请点赞或推荐给朋友。收获更多靠谱的肝胆相关知识,关注【肝胆外科医生刘波


肝胆外科医生刘波


肝囊肿是一种肝的占位性病变,也就是在彩超或CT或磁共振等检查时发现肝里长了个“东西”,因此,很多人把它当作是一种肿瘤而去看肿瘤科。从广义上把肝囊肿归为肿瘤也是勉强可以的,因为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有时把肝囊肿归为肝的一种良性肿瘤也并不算原则性错误,但严格说来,应该说它是一种肝内囊性病变,肝内各种原因引起的囊性病变都可以归为广义上的肝囊肿,但通常大家所说的肝囊肿多数是指单纯性肝囊肿,这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的肝内囊性病变。

这种单纯性的肝囊肿,通常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症状,也就是说,不会有什么不舒服的表现,因为它生长缓慢,或一直保持不变,多数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体检或其他疾病做B超或CT或磁共振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当然,所谓没有症状也是相对的,如果囊肿的位置比较特殊,或者比较大,或者数量很大,则可能压迫影响肝脏或邻近的组织器官而出现一些症状,也就是说,小的囊肿,不邻近肝门区的囊肿,一般没有症状,而如果囊肿很大,或者靠近肝门区,则可能因为压迫而出现症状,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大的肝囊肿或特殊部位的肝囊肿,出现症状主要是由于压迫引起的:

比如,增大的囊肿如果压近附近的胃肠道,可能会有消化道的一些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进食后的饱胀感等,会误以为胃肠道出了问题,但做胃镜肠镜多半没有异常发现。

比如,邻近肝门的囊肿,由于肝门区有肝管和胆总管等结构,可能会压迫这些器官结构,从而出现相应的表现,比如出现黄疸。

又比如,很大的囊肿甚至可能会有上腹部的胀满不适、上腹部的隐痛,有的还可以在腹部摸到包块,这种情况很少见,一般要很明显增大的囊肿才有这种表现。

当然,如果合并感染,还可能会有感染的相关症状,比如发烧,腹痛等,要注意鉴别。

其实,除了少数情况,肝囊肿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特别处理的,更重要的是要与其他肝内病变进行鉴别,比如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脓肿、肝包虫病等,以免延误诊治。

鉴别主要是通过彩超、CT、磁共振等,必要时辅助抽血化验,以及活检病理检查。


肿瘤专科医生


肝囊肿这个名字有些吓人,实际上它就是肝里的“水泡”,为肝脏的良性病变,既不会恶变成癌症,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影响。因生长缓慢,且多无明显症状,肝囊肿仅在肝脏超声或CT检查时被发现。

对于单个小于5厘米的肝囊肿,如果位于肝脏实质内且没有对肝脏内的主要大血管及胆管造成压迫,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则建议患者每年复查超声,了解其生长情况即可。对于位于肝脏表面的大于5厘米的肝囊肿,需要去外科做进一步检查,看有无必要采取手术等其他干预手段。

若肝内多发囊肿,应考虑是否为“多囊肝”,这是一种遗传病,常常合并有“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病,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需要长期随诊。

除了肝囊肿以外,肝脏超声检查还经常会发现肝脏血管瘤、肝脏钙化灶这两种良性占位。下面也一并来聊聊:

血管瘤

肝上检查出有疑似血管瘤,虽然医生认为没大事,但自己心里总不踏实。在临床上,肝血管瘤也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同样是通过超声或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的。

目前,关于肝血管瘤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初步推断为先天发育异常,也可理解为是肝脏内部的血管畸形。虽然这种病变的名字叫血管瘤,其实跟肿瘤一点关系都没有。

直径小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没有任何症状,也不需要任何治疗。较大的肝血管瘤经诊断有出血风险时,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或介入微创的方法进行治疗。

钙化灶

从临床情况看,肝内钙化灶是很多肝脏损伤后的一种良好结局,也就是说钙化灶相当于肝脏中的一种特殊的“疤痕”。最常见的原因是肝内胆管结石,其余因素还有肝内慢性炎症或创伤;寄生虫感染;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这些疾病一旦好转后,就有可能形成非常致密的瘢痕组织,在做彩超或其他影像检查时看上去就像石灰墙皮一样,所以被称为“钙化灶”。但其实它跟钙这种元素没有关系,只是肝上的“疤痕”而已,也是良性的,不需要治疗。


肝病医生闫杰


肝囊肿表现为餐后饱胀、食欲减退、腹胀腹痛,较大的肝囊肿可自行摸到腹部包块,囊肿压迫肝管或胆总管甚至可引起轻度黄疸。但刘建平同时也指出,症状与危害和囊肿大小、所在位置、病程长短、是否受到外力冲击与囊内有无感染等因素有关。

若肝囊肿较小而又无任何症状者,可不需特殊治疗,但对囊肿大且出现压迫症状者,应给予适当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囊肿穿刺抽液后无水酒精注射术、囊肿开窗术、囊肿引流术或囊肿切除术等。

肝囊肿患者应定期随访,“B超简单、易行,又无损害,很容易随访。”同时建议囊肿较小者, 1年复查一次;囊肿比较大者,半年复查一次为妥。并且要保留每次检查结果,以便对比其变化,如能争取同一位B超医生检查更好。一旦出现并发症,或者原有症状加重,要及时就诊,并主动陈述自己有关肝囊肿的病史,这样能少走弯路。

绝大多数肝囊肿不会癌变

肝囊肿是否会癌变,这是很多患者关心的问题。“绝大多数的肝囊肿是不会发生癌变。”有两种情况虽然极少发生,但仍应该警惕:1)诊断错误,原本就不是肝囊肿,而是肝脏囊腺癌;2)有较长的肝囊肿病史,随访中影像学检查发现囊肿壁从光滑发展到呈结节状,可能伴有血清CA199或CA125等指标水平的升高,此时囊肿可能出现癌变。

在临床上,多发性肝囊肿有时还需要与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进行鉴别,后者往往与肝内胆管相通,如果将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当做肝囊肿治疗,将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临床上鉴别这两种疾病,则需要加做核磁共振肝胆管成像检查(MRC)。


健康养生周刊


肝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往往伴有其他器官的经肿,并约50%伴有多囊肾。肝囊肿一般大小白数毫米至10厘米或更大.增大速度缓慢。患者通常在40—50岁后出现临床症状。

肝囊肿的症状主要是:当囊肿直径达10多厘米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比如压迫胃、压迫肠出现上腹部饱胀感;压迫膈肌影响呼吸;肝门部的囊肿压迫胆管可出现黄疸;多囊肝压迫使正常肝组织越来越少,肝功能受到影响。

如果囊肿内细菌入侵感染,可能出现腹痛与发热。

创伤性肝囊肿除了有外伤史外,可以有右上腹部疼痛,发热等。

炎症性肝囊肿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腹痛、发热、黄疸。 肿瘤性肝囊肿可以出现腹部膨隆、腹胀、消瘦等。

肝包虫性可以有过敏反应、腹痛、腹胀、腹部包快、肝大、发热、黄疸、腹水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