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冠名”對各俱樂部的利弊得失,“長線”無憂、“短線”無用

“中性冠名”對各俱樂部的利弊得失,“長線”無憂、“短線”無用

最近對於足協將於3年內對所有職業足球俱樂部更改“中性冠名”的措施傳的沸沸揚揚,更有著急的俱樂部或者球迷已經在私下裡準備新名字或者搶注商標了,著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對於經常朝令夕改的中國足協來說,球迷們還是留著點耐心看“好戲”吧。

“中性冠名”對各俱樂部的利弊得失,“長線”無憂、“短線”無用

對上海申花和北京國安等等這樣的老牌俱樂部來講,他們的名字基本符合規定,因為是在中超元年前的甲A時代就使用的名字,傳承性也符合足協的要求,只需要把後來加在北京國安中間的“中赫”兩個字和加在上海申花中間的“綠地”兩個字去掉就沒有問題,況且大多數球迷的心裡從來也沒加上那倆後來加上去的字,而山東魯能、河南建業、天津泰達等球隊都不需要變動,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情理上來講他們的確是使用名稱時間很長,提起申花大家都知道是上海的球隊,提起國安也都知道是北京的球隊,但是這些球隊雖然歷史悠久,卻在知名度上稍遜於大連萬達和廣州恆大,因為這兩支球隊一個開創了8星的“大連王朝”(當然也有屬於實德的一部分,所以只能叫開創),一個創造了中超7連冠的“恆大王朝”,況且兩支球隊在洲際賽場的成績也都不錯,廣州恆大更是因兩奪亞冠冠軍而兩次出征世俱杯,加上他們接連引進世界級的教練和球員,在全世界足壇的知名度都不低,讓這樣兩支有傳統但是沒達到足協標準的球隊名稱消失,是不是有失公允?而且在對中國足球對外的知名度上可能也會有所損失。

“中性冠名”對各俱樂部的利弊得失,“長線”無憂、“短線”無用

再說“中性冠名”怎麼定義“中性”兩個字,漢字一字多義或者一詞多義都是很正常的,比如江蘇蘇寧是以蘇寧集團為冠名,但是“蘇”字是江蘇省的簡稱,“寧”字是南京市的簡稱,我們可不可以說是“中性冠名”呢?還有青島黃海,青島是黃海之濱的海濱城市,我們可不可以認為青島黃海是“中性冠名”而不是黃海製藥的企業名稱呢?其實如果這麼解釋,很多隊名都有比較“中性”的解釋,比如人和、綠城、富力和華夏等等,因為企業的名稱本身大多來源於一些有意義的“字”。

“中性冠名”對各俱樂部的利弊得失,“長線”無憂、“短線”無用

青島足球歷史上是有一個“中性冠名”的,“海牛”倆字也曾經深入島城球迷的內心,因為這個名字青島中能和現在青島黃海的前身青島“新海牛”(因為便於區分青島中能的前身青島頤中海牛,所以這裡稱為“新海牛”)還在2014年因為同屬中甲聯賽鬧得不可開交,如果足協“中性冠名”的計劃如期實施,那這兩傢俱樂部會不會再為這個名字打場官司還真未可知,但是青島黃海的前身青島“新海牛”當時的出資方是有一個叫海牛中央廣場的企業,當然筆者現在在青島也沒再見過這個海牛中央廣場,可如果這個企業現在依然是在工商註冊的,那麼是否代表“海牛”倆字也不屬於足協所定義的“中性冠名”呢?這也可以看到那些比較著急改名的俱樂部的擔心之處,萬一自己哪天想起個好名字去註冊可能還真被人搶了。

“中性冠名”對各俱樂部的利弊得失,“長線”無憂、“短線”無用

像南通支雲那樣以支雲塔命名的中性冠名在中國並不多見,但是都這樣也有點彆扭,總不能來幾個“北京故宮俱樂部”、“西安兵馬俑俱樂部”和“濟南大明湖俱樂部”吧,聽著也彆扭,要是都像北美那幾個職業聯盟的叫好多動物名字,比如什麼狼、什麼熊、什麼鷹和什麼虎的似乎也千篇一律,新疆雪豹是不錯,但是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動物為代表,要那樣,估計得有好多叫什麼龍、什麼虎的,四川可以叫熊貓或者大熊貓,那再有一個隊叫啥?小熊貓還是小大熊貓?

“中性冠名”對各俱樂部的利弊得失,“長線”無憂、“短線”無用

名稱是一個球隊的文化傳承,中不中性的問題倒是其次,畢竟企業通過球隊的成績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只是以前的一種範例,現在還是越來越少了,申花以前也是企業,但是現在提到“申花”都知道是足球,恆大在地產界的名聲恐怕也不如在足球界響亮,萬達那樣以足球打響企業名望的例子在現在來說是不可複製的,如果硬要推行俱樂部名稱的“中性化”改革,不如先推動俱樂部的股份制改革,讓一個俱樂部有多家企業共同持有股份,甚至當地的球迷協會或者青訓組織也持有股份,或者一個普通球迷也可以因為是俱樂部的會員而持有股份,這樣讓俱樂部更換名稱似乎還有些道理。

“中性冠名”對各俱樂部的利弊得失,“長線”無憂、“短線”無用

個人認為,使用10年以上的名稱都可以不更改,但是如果投資商不想玩了想轉手,對不起,一樣不能更改名稱,那樣估計也沒有企業願意接手,就是說你不改可以,但必須打造“百年老店”,“長線”的廣告效應可以給你,“短線”想玩上幾年做點廣告沒門。

“中性冠名”對各俱樂部的利弊得失,“長線”無憂、“短線”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