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却为何单单放过了汤和?你怎么看?

紫衫龙王张耀武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为孙子明惠帝朱允炆上位铺路、提前解决可能存在的隐患,向曾经的战友——淮西勋臣集团举起了屠刀,大规模屠戮曾经并肩作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兄弟”们。除了以汤和为代表的少数几人,整个淮西勋臣集团的高层人物几乎被屠戮殆尽。那么,为什么朱元璋独独对汤和手下留情呢?是朱元璋良心发现?亦或是对这个曾经的发小下不去手?



朱元璋既然举起了屠刀,就已经铁了心要致“老兄弟”们于死地了,良心发现无从说起。至于发小的情分,或许有一些(毕竟皇帝也是人),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同样是朱元璋的发小,江夏侯周德兴却最终没能逃过朱元璋的屠刀。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以周德兴的儿子周骥与宫女“淫乱宫闱”为由发难,周德兴受到株连被杀。



那么,为什么汤和能够善终呢?首先我们来认识认识汤和。汤和,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不仅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还是街坊,从小一起长大,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光屁股玩到大的兄弟”。这种从小建立的友谊,对于后来汤和的善终虽然不起主要作用。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点儿影响的。此外,汤和还是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汤和参加红巾军较早,并且因为战功很快被提升为了千户。当上小领导之后的汤和并没有忘记曾经的发小朱元璋,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正是这封邀请信,让朱元璋最终投入郭子兴帐下,参加了红巾军,走上了飞黄腾达的快车道。发达了不忘落魄的发小,这个情分应当说朱元璋还是记在心里的。



单单只这些,肯定不足以使得朱元璋放过汤和。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前面说了,汤和是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但是,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之后,因为才能卓越,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被提拔重用,成为了汤和等人的上级。这时候,一些从前朱元璋的老上级、老战友们便开始倚老卖老了,甚至不乏当面让朱元璋难堪者。唯独汤和,作为大朱元璋三岁的老大哥、曾经的“革命引路人”却从不倚老卖老,更不摆发小、老大哥的臭架子,而是本本分分听朱元璋指挥调遣,鞍前马后、任劳任怨。为此,朱元璋非常受用,也牢牢记在了心里,这可能也是汤和后来能够被朱元璋重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汤和也的确没有辜负自己的发小朱元璋,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开元建国之后,汤和因功被封为中山侯。彼时,众臣、众将为了公、侯之位挤破了脑袋,生怕自己的爵位给封低了。但是,汤和却表现得十分豁达。眼看着一些比自己资历浅的人成为了公爵,而自己只得了个侯爵,不仅不去争、不去要,而且依旧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这一切朱元璋同样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晋封汤和为信国公。爵号中的信字多多少少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内心对自己这位发小的肯定。



除了低调与不争之外,汤和能够善终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自以为是、不打小算盘,重大事件请示汇报、从不越权。即便是小事,但凡可能引发朱元璋疑心者,同样请示汇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韩国公李善长向汤和接百十来人帮忙修房子的事情。借百十来人帮宰相家修房子,简直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是,汤和却为此专门向朱元璋请示汇报。说白了,为的就是文臣和武将搅在一起,怕朱元璋误会。这或许跟汤和从小和朱元璋一起长大,深知朱元璋的秉性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也说明汤和在朱元璋面前从来不隐匿、不自专,大事小事都是如此。什么事情都让朱元璋知道,只有知道了朱元璋心里才不会乱想、乱猜,不是吗?



除了以上这些,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洪武二十一年,在懿文太子朱标尚未去世、朱元璋尚未着手屠戮功臣之时,深知朱元璋心思的汤和,便主动交出了兵权,告老还乡。急流涌退,说起来容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手握重权之人。汤和却坦然放下了一切,不仅帮朱元璋给其他人作了表率、榜样,而且也给朱元璋减少了一个大麻烦、大顾忌。如此贴心,怎么能让朱元璋不记着这位发小哥哥的好呢?为此,朱元璋也是十分高兴。投桃报李,朱元璋不仅在凤阳老家给汤和建大宅子,还送了很多票子、女子……总之就是,让汤和当个大财主,有个幸福的晚年。



虽然汤和的行为无可挑剔,但是,晚年的朱元璋疑心已然成为病态,对于告老还乡的发小汤和也并不完全放心。私下秘密安排人定期、不定期地将汤和在老家的情况汇报给自己。或许汤和深知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小老弟疑心病很重,返乡后的汤和从此只管吃喝玩乐,不问政事,甚至连当地官员以及从前的旧部都不来往,而且始终如一,这才让朱元璋最终放下心来。



但是,这样就不会招惹朱元璋了吗?未必。退休什么也不干就安全了?如果有事用到你了,你怕惹事上身推辞,照样会引起朱元璋的反感和疑心,认为你是为了避祸装出来的不问世事。汤和退休之后,朱元璋但凡有事交办,呼之即来,从来不打折扣。彼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地区,朱元璋召汤和议事,请他帮忙跑一趟,巡视一下海防,汤和想都不想,立马动身启程。实地巡查之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一年后,城筑好了,汤和再次交权回家养老。此举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不恋栈、不抓权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之后,朱元璋虽然大肆屠戮淮西勋臣,但是对汤和却始终信任如旧,而且关怀备至,时不时老哥俩还一起聊聊小时候打张三家狗、偷李四家鸡之类的事情。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岁,追赠东瓯王,谥“襄武” ,极尽死后哀荣。



由此可见,汤和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个人觉得,这和他从小跟朱元璋一起长大,非常了解朱元璋的秉性和脾气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汤和自身豁达的性格以及不恋权位的作风也是其能够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汤和对于发小朱元璋的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可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无论地位如何变化,对于朱元璋这个发小,汤和真正做到了诚心相待、尽力辅佐,实属不易。可能也正是汤和的这种善始善终最终换来了冷酷无情的朱元璋最后那一丝“兄弟”情分,得以善终。


不务正业歪医生


因为汤和知进退,知道功高震主,知道权高位重会被皇帝猜疑,所以就主动交出权利,离开了大明权利政治中心。

汤和家和朱元璋家离的很近,在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还在寺庙做和尚的时候,汤和已经参加了反元的起义军。

汤和因为作战勇敢,所以就得到了提拔,这时他就想到了朱元璋,于是就邀请朱元璋也参加起义军,朱元璋得到汤和的邀请也就不在做和尚而从军了。所以汤和对朱元璋又着不一样的功劳。

朱元璋从军后,开始的时候是在汤和之下,但是后来因为朱元璋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有很有计谋,后来地位反而在汤和之上。

当时有很多人心里都不服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但是汤和却很佩服朱元璋,对朱元璋的命令都是坚决的执行,这也让朱元璋心里对汤和非常的信任。

后来汤和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经过多年努力,朱元璋终于建立了大明王朝,汤和的地位和爵位也是很高。

但是这时汤和知道和看懂朱元璋的心思,不想让以前的将军们手里一直手握重兵,如果这样就会得到朱元璋的猜疑。

基于这些原因,汤和就主动交出权利,离开大明的权利中心,汤和得这种做法,朱元璋非常高兴,并且赏赐汤和很多的东西,同时对汤和也很礼遇。

所以朱元璋虽然大杀功臣,但汤和却能幸免于难。


中孚鉴


因为汤和识人知人

开始时他是朱元璋从军的领路人他也是第一个识出朱元璋并非常人的人

最后他是为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也是第一个知道如果保留兵权绝无善果的人所以他第一个辞去兵权以身一劳累领闲职任愿养老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